武洛社

武洛社荷兰语闽南语),是台湾平埔族屏东平原邻近大武山麓的古部落名,属马卡道族凤山八社之一。1722年黄叔璥所着《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卷七·南路凤山番一〉记载:「武洛社(一名大泽机、一名尖山仔)」。

历史

荷治1636年12月20日《热兰遮城日志》记载搭加里扬社东边山区有七村落主动向荷兰人谈和,其中有一村落记载为;1647年以后的《荷兰时代的台湾番社户口表》「南部集会区(Verrovorongh)」记载有、。学者简炯仁认为这些荷兰记录中的村落就是清代文献中的大泽机。[1] 在1722年之前的清代文献,都将武洛社记载为「大泽机(矶)」。1722年《台海使槎录》及1762年《重修凤山县志》开始记载为「武洛社(一名大泽机、一名尖山仔)」,随后文献多记为武洛,大泽机渐渐在文献中消失。 日治之后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武洛社旧址位在约今之屏东县里港乡武洛;1910年完成的《熟蕃户口及沿革调查缀》认为武洛社位在阿里港街。学者李国铭根据1762年《重修凤山县志》记载武洛社离县城60里,阿里港街离县城50里,故认为武洛社与阿里港街是不同的两个聚落;李国铭又认为武洛社在文献中被记载为「逼近傀儡山」,凤山县东西宽65里、武洛社离县城60里,武洛社众唱歌「傀儡生番」可闻,可见武洛社离大武山麓不远,武洛社在今武洛的说法也很可疑。 1701年康熙中叶,客家人数姓来到屏东里港的荖浓溪南岸,向平埔族武洛社租地,开垦了武洛,李国铭推测武洛社本社的位置比租地给客家人的武洛更靠近山边;[2]:80十八世纪后叶的三幅清代原汉界址舆图(《御制图》、《中研图》、《紫线图》),武洛社都标示在邻近阿里港(今里港),远离中央山脉,可能武洛社位置与十八世纪中叶之前已有不同;[3]:158-159学者施添福认为旧社在田仔旧南势附近(今高树乡南华),邻近中央山脉。[4]:45客家人数姓进入武洛拓垦,并成为其东往大路关,北往美浓的基地[5]。后来乾隆年间屯番制将许多武洛族人迁往加蚋埔。清末,顶武洛因洪水废,残余的社众可能移往盐埔乡彭厝[6]。今里港乡茄苳村武洛已经找不到任何有关平埔族的遗迹。

考据

纵然《台海使槎录》记载:「武洛社(一名大泽机、一名尖山仔)」,简炯仁却认为武洛社与大泽机社为不同部落,此大泽机为地名,以大泽机溪为名,与荷治时期《番社户口表》就出现,逼近傀儡山的大泽机社为不同社群。此外,《台湾府志》关于大泽机社塔楼社之距离纪载亦和武洛塔楼之间的距离有出入。最后,就茑松文化之分布显示,尖山仔应在今美浓镇境内,武洛社平埔族可能是从该地迁移过来的。[1]其他学者认为两者为同一聚落,或为支社,符合文献中「武洛社逼近傀儡山」的地理条件。[2][4]

风俗

武洛社人口虽不多,但因逼近生番,民风剽悍。《番俗六考》记载:「武洛社,性鸷悍,逼近傀儡山,先是傀儡生蕃,欺其社小人微,欲灭之,士官纠集社蕃,往斗大败生蕃,戮其众无算,由是傀儡摄服,不敢窥境,其子孙作歌以颂祖功,冬春捕鹿采薪,群歌相和,音极亢烈,生蕃闻之,知为武洛社蕃,无敢出以撄其锋者。」另有《阿猴武洛诗》传述:武洛社以茅草盖屋,处处皆竹编围墙,居民奏乐嚼槟榔,也懂耕种。古籍亦记有《武洛颂祖歌》传世。

参考

  1. 简炯仁. . .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2003-01: 38–69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2. 李国铭. (PDF). 台湾史田野研究通信 (台北: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1993-03, (26): 79–87 [2022-04-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28).
  3. 叶高华. 初版. 台南: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南天书局. 2017年11月. 13:C4 [《18世纪末御制台湾原汉界址图》(御制图)推定为1781-1787年调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台湾民番界址图》(中研图)推定1766年以后调制;《台湾田园分别垦禁图说》(紫线图)1784年]. ISBN 978-986-05-4122-9.
  4. 施添福. . 詹素娟、潘英海主编《平埔族群与台湾历史文化论文集》.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33–112. 2001-08.
  5. 宋廷栋. . 高雄小故事.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6. 盐埔乡志, 20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