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平

费希平(1917年9月17日—2003年2月21日)[1]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台湾党外运动人士,民主进步党元老人物,中华民国辽宁省辽中县人,国立北平大学(已并入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毕业。

费希平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17年9月17日
 中国辽宁省辽中县
逝世2003年2月21日(2003岁—02—21)(85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籍贯辽宁省辽中县
国籍 中华民国 (1917-1928)
 中华民国 (1928-2003)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38年 - 1960年)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1986年9月28日 - 1988年12月19日)
无党籍(1961年6月 - 1986年9月28日,1988年12月19日 - 2003年)
配偶王丹枫
学历
经历

费希平曾以中国国民党党员身分担任中华民国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因为不满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而加入党外运动,后成为台湾「第一个反对党」民主进步党(民进党)的创党元老,但又因国会全面改选运动与其终身职立委的身分有所冲突,加上民进党主席黄信介操之过急,对其退职一事运作成逼宫之势,因此在1988年7月19日民进党中常会后,他发表不满民进党的台湾独立倾向的声明并愤而退党。退党后曾短暂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工作,后退休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颐养天年,2003年2月逝世。[2]

生平

于1917年出生于东北的奉天省(辽宁省前身)辽中县,少年时代随父母移居沈阳市,中学毕业后考进国立北平大学政治经济学系。1937年,对日抗战爆发,从军参加武汉会战,后到河北省敌后从事游击战。193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日本投降,返回中国东北,历任沈阳市政府科长、秘书等职,不久调任辽宁省青年督导团团长。

第一届立委及随国府来台

1948年,代表中国国民党于辽宁省参选第一届立法委员,在国民党党籍、三民主义青年团、政府人员、退伍军人等背景下,以「候补候选人」的身分当选,在立法院隶属于座谈会派(以三青团与黄埔系出身的立委组成的次级团体)。随后因国共内战的发展,随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3]

来台湾之后,跟随安东省选出的第一届立法委员刘博昆学习问政技巧;后来刘博昆因质询时骂当时总统蒋中正而被中国国民党开除党籍。

1960年,雷震在《自由中国》风波中被捕,是为「雷震事件」;1960年9月23日,在立法院第二十六会期第二次会议对雷震事件提出六点质询行政院长陈诚[4],对此蒋介石曾于1961年批示「应予开除党籍之处分」,后因先被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停止党权一年,在不宜二次处分的考量下,国民党方面建议于当年6月份党员重登记时不予登记,撤销其党籍。此后,未再加入国民党。[5]

1971年12月30日,自行拆除位于台中市三民西路的住宅,以配合都市计划[6]

1979年12月10日,高雄市爆发美丽岛事件,对此虽然表示美丽岛人士是「自以为革命,也找错了革命对象」,并以此公开批评台独人士,但他也从此开始和党外运动人士交往,[7]尤其与康宁祥林正等人友善,被尊称为「费老」。美丽岛事件受刑人家属参选,都上台助讲。198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参加「党外助选团」,巡回全省,为党外提名的候选人助选。1982年,率先在立法院质询中国统一问题,抨击中国国民党「三不政策」。1983年3月14日,党外杂志《前进周刊》创刊,名誉发行人,发行人蔡式渊,社长林正。

1984年2月,担任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党外公政会)第一届理事长;同年9月5日,党外公政会举行成立典礼,会址设于台北市青岛东路4号2楼之3,亲自主持成立典礼,林正担任该会秘书长,林文郎担任该会财务长。党外公政会成立过程中,独排众议,致函当时中国国民党秘书长蒋彦士,并且主张该会成立时应向主管机关登记;此举使他惨遭党外人士强烈批评,他在党外人士心中的地位暴跌。后来又有福佬沙文主义党外人士私下以「台湾人的团体,怎么由外省人来领导?」批评,令非常不满。

1984年10月12日,在立法院第七十四会期第七次会议向行政院长俞国华提出,台湾与中国大陆合组「大中国邦联」(Confederation States of China),「台湾与大陆在邦联盟约之下,从事和平竞争,经过十年、二十年、也许五十年,人民在生活体验中自然会比较出来究竟是哪种制度适合中国,然后以公民投票解决中国统一问题。这才是『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最佳途径。」「在中共(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时,大陆老百姓没饭吃,这是政府反攻大陆最好的时机,国民党却轻易放过;所以,今天我们只有用和平方法与共产党竞争,脚踏实地做事,否则喊口号不能吓走共产党的!」[8]

1985年3月,党外公政会理事改选,在康宁祥游学返国当天宣布退出党外公政会,声言:「我参加党外活动是在追求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实践必须以政党政治为条件。换言之,没有政党政治,就不是民主政治。所以,推行民主政治的手段必须组党,而不是永远留在党外。……如果党外人士紧紧抱着党外不放,我宁愿退出党外,重拾我的悠闲生活。」[9]但他仍积极参与党外人士的组党工作。在〈民主政治与政党〉文中提出了党外人士组党应遵守的五个原则:㈠新政党是民主政党,必须有包容性,不应强调地方意识,以免成为地方政党;㈡新政党应与中国国民党和平共存,公平竞争,共同为民主宪政实践而努力;㈢新政党应在宪政体制下运作,走议会政治路线;㈣新政党应采取反共政策,并与台湾独立运动(台独)划清界线;㈤对于国是,新政党应有自己的主张,绝不作「民主花瓶」。[10][11]

参与民进党组建

1985年4月23日,就在声称退出公政会与党外之后的一个月内,便已经开始与党外人士与中介人士集会,商讨另组新组织一事。1986年5月14日找傅正谈论组党一事,是促成7月3日商筹组党之议的关键,也是后来形成「秘密组党十人小组」的重要契机。[12]

1986年,成为民主进步党(民进党)建党十八人小组成员(其余成员为傅正尤清江鹏坚张俊雄周清玉谢长廷游锡堃陈菊黄尔璇康宁祥苏贞昌许荣淑颜锦福李胜雄邱义仁洪奇昌郭吉仁),并竞选民主进步党第一届主席。1986年9月28日,「党外中央选举后援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2楼召开年底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立法委员选举的党外候选人后援会,朱高正提案「立即组党」立即获得在场党外人士的热烈响应;大声宣布「民主进步党正式成立」,名列民进党创党党员排序第二号[13]。1986年9月28日,说,民主政治是多数决的政治,在少数服从多数之前,多数尤应尊重少数;他相信,党外组党,对于中国国民党所一贯号召的团结和谐,将有正面作用[14]

1986年11月10日,民进党于台北市台北环亚大饭店文化中心召开第一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当选民进党第一届中央常务委员(中常委)。

1986年11月10日,民进党11位中常委在台北市元秾茶艺馆选举民进党第一届主席,以一票之差败给江鹏坚[15]。党外杂志《八十年代》创办人康宁祥执意支持竞选党主席,康宁祥最好的兄弟张德铭难以忍受康宁祥此举而在党主席选举中投废票,结果是一直对创党时机有所保留的江鹏坚当选民进党第一届主席[16]

民进党成立后,却与民进党开始渐行渐远:㈠坚持走「议会路线」,而自《美丽岛杂志》以降的党外运动主流是「群众路线」。㈡民进党成立后以追求台独为目标,却赞成台湾与中国大陆合组「大中国邦联」。㈢对于万年国会议题,民进党请先辞去立法委员职务以为表率,然后参选立法委员,理由是他的声望一定可以使他当选;则认为,他留在立法院至少可以确保民进党还有一席立法委员,如果他参选且当选则会挤掉一名原本可能当选的民进党候选人。

1987年,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颁发「第二届杰出民主人士奖」给方励之、、王若望李柱铭;领受「杰出民主人士奖」奖牌,但奖金捐给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这是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首次把「杰出民主人士奖」颁给一个「台湾人士」。在领奖感言中说:中华民国虽然经历了前总统蒋经国逝世,但政权顺利转移给继任总统李登辉,代表了政局稳定、国民对民主政治的认知与需求;他认为,李登辉采取了很多适当措施,得到国内民意代表和军方的钦佩和支持,声望日高,并深获国民的信任;一个反对党必须以「对全体国民有利」为准绳,他相信民进党能扮演「忠诚的反对党」、在民主政治运作上发挥制衡作用。同时,对于有人批评是统派,回答:「我不是统派,也不是独派。我要从台湾老百姓的利益来评估。如果统一对老百姓有好处,我赞成统一;但今天共产党在大陆这样搞,我岂能就这样赞成统一呢?可是,有一天他们搞好了,自由、民主都有了,我也可以赞成统一。如果统一不行,我也赞成台独,条件是不要把台湾搞乱了;搞乱了会造成冲突,国民党或者有实施戒严,反对党不能立足,对老百姓不利,对民主政治有绝大影响,因为民主政治只有在社会安定之下才能成长。此外,要独立就得真正的独立,要能进联合国、与各国都有邦交,否则与现在有什么不同?」[11]

1987年9月,宣布退出民进党立法院党团[17]。1987年12月25日,对于万年国会议题,说:「我也是『老法统』啊,我赞成全面改选。」[18]

1988年1月26日,立法院通过《第一届资深中央民意代表自愿退职条例》,适用范围包括立法委员与国大代表,正是其中之一。

1988年12月,由于「国会全面改选」运动如火如荼,国民党方面传出即将逼退倪文亚退职一事,使得民进党主席黄信介表示应该要让当「历史第一人」才对。[19]1988年12月14日,经过当时民进党主席黄信介的协调,同意率先退职,但退职细节仍必须再协商。1988年12月16日下午,、黄信介与尤清在民进党中央党部召开记者会,宣布他率先退职的三条件:㈠民进党必须肯定第一届资深中央民意代表的贡献;㈡国会全面改选后,应以比例代表制选出大陆代表,以免国会沦为地方议会;㈢不妨给予第一届资深中央民意代表适当退职金,但他的退职金「绝不留用分文,而愿全数捐出,作为社会福利基金」[20]。的退职三条件当场获得黄信介肯定:「本党唯一资深立法委员同志,毕生献身民主,奋斗牺牲,从不后人;现为支持本党推动之国会全面改选,愿率先退职。此种高风亮节之情操,非仅为本党所同声敬佩,谅必为全体同胞所一致赞扬。本人愿首先代表本党表示最高敬意。」[21][22][23]

退出民进党

1988年12月19日,民进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常会)决议否决的退职三条件。同日15时许,出现在立法院记者经常聚集的咖啡厅,发表退出民进党声明,全文如下:「本人在退职声明中,一开始就曾说明:『本人为促进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选、使国会机构趋于健全,愿在下列三个条件下,宣布退职……』;现在(民进党)中常会既然拒绝履行三条件,本人也没有履行退职义务之必要。同时,由此证明:民进党中有些人不但台独思想异常浓厚,且有法西斯之霸道作风[24];此与本人一贯主张推行民主政治之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本人宣布自今日起脱离民主进步党。」[25][23][26]

1988年12月24日,积极主张台独(明显不同于赞成台湾与中国大陆合组邦联)的郑南榕批评的退职三条件:「如果有一天,目前饱受唾骂的老法统在朝野两党一致的『肯定』声中『光荣』退职;如果有一天,号称『全面改选』的国会,朝野两党一致同意依比例设置『大陆代表』;如果有一天,台湾人(新台币)三十亿(元)的血汗钱在朝野两党一致允诺之下成为『资深民代』的退职金;台湾人民该怎么想?……如果民进党同意的要求,则该党所谓的『国会全面改选』势必导致上述三种『朝野一致』的荒谬结果;这已不是把『全面改选』的原意七折八扣而已,这简直就是背道而驰;如此一来,固然可以成就『第一个退职老法统』的『历史美名』,但民进党及台湾人民却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国民党及老法统却坐收最大的渔翁之利。……不论如何,民进党中常会对于『三条件』的决议,毕竟值得肯定:不仅稳住了阵脚,并且将『事件』可能对该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如今民进党终于可以有机会摆脱老法统的包袱,而且也更清楚了老法统满口『民族大义』、实则『个人利益』的真面目。」[27]

退党后

1989年4月17日,中国民主和平统一访问团由担任团长,率领团员熊玠张乃凡曾祥铎谢坤铨陈黎阳陈正光等10人访问中国大陆由南到北12大城市,行程11天,讨论两岸政治及经济问题。1989年4月24日,中国民主和平统一访问团抵达北京市,费希平代表中国民主和平统一访问团发表声明:“我们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国家民族的利益,以个人身份,自动组团访问中国大陆,以了解大陆朝野人士对中国统一的意向,并提供我们的意见。同时将大陆各方面意见,带回台湾,公诸于世,进而与台湾父老及海外各界人士共同讨论,以利中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28]访问期间,中国民主和平统一访问团也批评中国共产党,表示若中共坚持一党专政则无和谈可能,且中共权力太大必然腐化、必然为其他政党取代。由于时值六四天安门事件,中国民主和平统一访问团拖延到6月7日才返回台湾。

1990年11月2日,在立法院施政总质询时发表临别演说,宣布将于该年年底退职,同时批评:「国民党必须顺应世界潮流,由党内民主开始。民进党是台湾最大的反对党;如果反对党对执政党符合人民利益的措施也坚决反对,这不是反对党反对执政党,而是反对人民!」[29]他认为,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每以进程发言杯葛议事运作,导致民生法案积压,民进党应深入检讨;他同时质疑,一旦台湾宣布独立,中共不但会全力阻止台湾加入联合国,也可能以武力对付台湾,台湾人民将无法避免一场战争灾难,「请问民进党诸公:这是爱台湾,还是害台湾?」他说,台湾前途决定于中国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作法:如果这两大党能捐弃过去恩怨,携手合作将台湾建设成经济强国,中共不敢轻言动武,在此情况下,「台湾无独立之名,而有独立之实」;如果这两大党为统独问题争论不休、互相攻击,给中共出兵借口,台湾前途就可悲了。他也说,中国统一应在政治民主及经济自由原则下完成,中共应放弃一党独霸既有利益,恢复私有制度,再由两岸人民制定宪法、选举官吏、完成统一大业[30]

1990年11月2日,接受《联合报》记者胡文辉(后任《自由时报总编辑[31])专访,被问到「你对目前的民进党的看法如何」时提到:㈠民进党不应该是台独党,要搞台独的人应该另外成立一个台独党;㈡党的利益绝对不能优先于人民的利益,派系及个人利益也不能优先于党的利益;㈢中国国民党把党的利益优先于人民的利益,所以被民进党反对;但是目前民进党一些作为,却是在学习中国国民党、重蹈中国国民党覆辙[32]

1990年11月,担任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董事

1991年,正式退职,并退出政坛,定居美国。

1998年,被旅居洛杉矶的亲人接来加州南部疗养。

去世

2003年2月21日,因心肺衰竭逝世于洛杉矶附近的普莱辛西亚林达医院,享寿86岁,身后留下遗孀王丹枫、儿子费晚成、儿子费天成、女儿费燕君及多名旅居美国的亲人。[33]

2003年2月27日,民进党中央党部发表悼念声明,称费希平的一生见证台湾民主运作最动荡的时期。[34]2003年2月28日,《联合报》【黑白集】质疑:「费老与民进党决裂而去,早在1988年;如今病逝异乡,却在民进党的哀悼声明中被称为『台湾痛失民主运动最重要参与者』。民进党失去已有十五年,如果分道扬镳之时并未承认『痛失民主运动最重要参与者』,何以今日仍要以费老为民主运动的样板?」[35]

2003年3月2日,公祭仪式在洛杉矶近郊的玫瑰岗墓园教堂举行,民进党副秘书长李应元、民进党美西党部首席执行官林荣、世界台湾人大会副秘书长陈大升等人参加公祭,李应元代表民进党中央党部向遗孀王丹枫及家属表达哀悼与慰问之意。[36]

2003年3月11日,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发布褒扬令:「前立法委员费希平,性行耿介,才猷卓越。早岁卒业国立北京大学政经系,曾任沈阳市政府科长、秘书等职,忠勤莅事,干济有声。行宪伊始,膺选第一届立法委员,宣勤议席,谠论流徽。为倡导议会运作,反对一党独大,伸张正义,维护人权。致力推动民主政治,积极催生在野政党,合纵连横,鞠躬尽瘁。嗣为民主进步党创党发起人,对我国政党政治之发展,贡献卓着,一九八七年荣获杰出民主人士奖,蜚声中外,群流共仰。综其生平,风骨嶙峋,不忮不求,硕德丰功,允足矜式。遽闻溘逝,轸悼良殷,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笃念耆贤之至意。」[37]

2003年3月15日,民进党中央党部举行追思会,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中华民国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游锡堃考试院长姚嘉文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中华民国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康宁祥、台北县长苏贞昌等人皆出席[38],陈水扁在会中说:「费老之所以令人景仰,并不在于他是反对运动中少数的外省人;而在于他是在专制强权的统治之下,敢为了坚持自己的理念与良知,敢挺身而出的少数人。」[39]

2006年9月28日,民进党举办20周年党庆,陈列的党史文案没有费希平的名字。

2007年7月7日,同为退出民进党多年的朱高正回忆:「像费老这样外省人的出身背景,他要承受多大的同侪压力,你们知道吗?」[18]

评价

2012年10月12日,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石之瑜表示,民进党建党的功臣中,众多党史家绝口不提的是费希平与傅正,在党外时期两人均参与对国民党之间的折冲犯难,但两人都反对台独,导致他们在民进党史的隐没[40]。2015年4月14日,国立空中大学法律课程教师朱言贵也表示同样看法[41]

2014年10月24日,《中国时报》专栏作家傅建中认为外省人投靠民进党或早期的党外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操闽南话,并举费希平为例。[42]

作家李敖在其著作与凤凰卫视节目《李敖有话说》里多次提及费希平,并对费希平的很多言行持肯定态度[43]

著作

  • 《谔谔集》:费希平1978年11月出版,八十年代出版社总经销。
  • 《理想与期待:民主政治家费希平先生言论集》:费希平1990年12月初版。

注释

  1. 《台湾·香港·澳门手册》作1916年11月5日生,《中华民国当代名人录》亦作民国五年生
  2. 郭志晖. .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17.
  3. 郭志晖. .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17: 17–18.
  4. ,〈为保障人权对雷案提出六点质询〉,1960年9月23日。本文收录于《谔谔集》第108至110页,此处「雷案」即指雷震事件。
  5. 郭志晖.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17: 23. 已忽略文本“title《与台湾民主运动》” (帮助);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6. 〈立委自行拆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视新闻1971年12月30日。
  7. 郭志晖. .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17.
  8. ,〈为实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向行政院提出「大中国邦联」构想〉,1984年10月12日。本文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141至150页。
  9. ,〈退出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声明〉,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675页。
  10. ,〈民主政治与政党〉,原刊载《八十年代》杂志,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483至486页。
  11.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政党政治的推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2. 郭志晖. .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17: 62.
  13. 郭敏政 台北报导,〈党庆暖身 扁今会老党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苹果日报 (台湾)》2003年8月18日。
  14. 〈党外宣布组织「民主进步党」 昨提出党纲草案及组织构想〉,《中国时报》1986年9月29日第2版。
  15. 〈党禁崩溃之彼日,「民主进步党」成立了--「环亚」、「甲天下」会场记实〉,《开拓时代周刊》第18期(《自由时代》总第146号),1986年11月17日。
  16. 夏珍,〈党外学分与政治学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时报》2014年1月8日。
  17. ,〈退出立法院民主进步党党团声明〉,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676至678页。
  18. 黄𬀩瀚、陈震隆 台北报导,〈戒严年代/另类「老贼」 民进党外省元老〉,《东森新闻报》2007年7月7日。
  19. 郭志晖. .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17: 97.
  20. ,〈提出之协议文〉,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680页。
  21. 黄信介,〈黄信介回应之协议文〉,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681页。
  22. 〈立院院会资深立委发表辞职声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视新闻1988年12月16日。
  23. 林玉清 运行制作〈退出民进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华视新闻杂志》1988年12月21日。
  24. 《华视新闻杂志》1988年12月21日将「且」字误植为「具」。
  25. ,〈脱离民主进步党声明〉,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679页。
  26. 〈民进党立委改变心意不退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视新闻1988年12月19日。
  27. 郑南榕,〈摆脱老法统的包袱,落实国会全面改选──「事件」给民进党的反省课题〉,《民主时代周刊》第256期(1988年12月24日)。
  28. 李择红. . 《人民日报》. 1989-04-24: 2 [2015-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5) (中文(中国大陆)).
  29. 〈立法院会立委谢美惠质询扫黄效果不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视新闻1990年11月2日。
  30. 其昌 台北报导,〈最后质询 关怀国是 立委宣布年底退职〉,《联合报》1990年11月3日第2版,收录于《理想与期待》第785至786页。
  31. 马郁晴. . 《铭报》即时新闻. 2013-03-20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中文(台湾)).
  32. 胡文辉 专访,〈:健全的反对党不易生存〉,《联合报》1990年11月3日第2版。
  33. 褚卢生 洛杉矶2003年2月25日专电,〈民进党创党发起人之一病逝洛杉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通信社2003年2月25日。
  34. 台北讯,〈民进党中央悼:一生见证民主动荡〉,《东森新闻报》2003年2月27日。
  35. 〈如果费老在台湾〉,《联合报》2003年2月28日2版【黑白集】。
  36. 褚卢生 洛杉矶2003年3月1日专电,〈民进党副秘书长李应元参加公祭仪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通信社2003年3月1日。
  37. 中华民国总统府 新闻稿,〈褒扬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3年3月11日。
  38. 石秀娟 台北报导,〈民进党中央 追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时报》2003年3月16日。
  39. 林瑞萍、王经维 报导,〈追思 民进党创党大老出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VBS 2003年3月15日。
  40. 石之瑜,〈谢长廷会从民进党史消失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时报》2012年10月12日
  41. 朱言贵,〈民进党创党初衷没台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旺报》2015年4月14日。
  42. 傅建中,〈裘兆琳 新叶卷春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时报》2014年10月24日。
  43. 张恺新. . 辽中广播电视台. 2011-04-15 [2015-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5)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