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食
茶食,又称茶点、茶配,是喝茶时佐以食用的糖果、糕饼、凉果、蜜饯等点心、小吃、零食的总称。
一般专指以饮茶品茗为主时佐食之物,亦常在茶仪式中出现。中国人的茶食多种多样,糕饼点心、糖果蜜饯都是喝茶时的选择。在日本传统的茶会上,会有茶菓子与抹茶一起食用,日本人在平日讲究些的饮茶场合或是聚会也会佐以甜点。西方人饮茶也喜欢吃点心,茶食多为糕饼面点(西点)。而广义的茶食,则指任何与茶同食之食品,如还包括粤式饮茶中的点心、西式下午茶食品等。
品茶和茶仪式中的茶食
茶食的作用,有中和茶的苦涩味、避免饮茶过程过于单调、增加社交性、填补茶带来的轻微饥饿感,此外还有避免空腹喝茶造成心悸、头昏、眼花、心烦等「茶醉」症状和缓解浓茶伤胃等的效用。
东亚
东亚茶仪式中的茶食一般是配合所喝的茶种类而定,以糕饼为主,比如中国茶艺有唐饼与茶果、日本茶道有和菓子、朝鲜茶礼有韩菓、琉球茶道有琉球菓子等。在普通喝茶场合,也包括瓜子、果仁、蜜饯凉果、坚果等等。对于讲究者来说,随着季节、时令的不同,茶食的类型、味道、外形和色彩都要做出改变,以追求与季节的对应。比如说,春季茶食色彩较为艳丽,夏季茶食口味偏向清淡,秋季茶食以素雅为主,冬季茶食味道较浓等[1];甚至在日本,有制作茶食的茶人,每一次茶会都要更换茶果子的款式。茶食的颜色、种类、数量,宜少不宜多,适可而止,不要破坏茶本身的口感味道。
东亚茶食源于中国,最早见于晋代,据《世说新语》记载,褚裒一次到吴郡去,看见金昌亭里有人举行茶宴,人们认不出他,就只给他茶水,没有摆上作为茶食的粽子,可见当时已有以食品佐茶的习惯[2]。宋朝的茶会上,会有用各种米面团做成花朵形状的茶食,它们先后传播到朝鲜半岛的统一新罗时代和镰仓时代的日本,在这些地方各自发展。也有以肉类为茶食者,如陆游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提到以鸭脚为茶食[3]。
中国茶食各式各样,上海人爱吃的有苏州糕团、糖粥藕、糖炒栗子等;厦门人喝的工夫茶会伤胃,所以佐以糕饼和凉果等茶食来化解,厦门话里叫做茶配,意思是"配茶吃的食物"。常见的有颇具厦门特色的糕饼(如馅饼、椰子饼、糋扩、雪片糕、马蹄酥、蒜蓉枝等)、糖品(如冬瓜丁等)、蜜饯凉果(如加应子、柿粿等)。
日本传统的茶食是日式点心(和果子),称作茶果子(日语:茶子)。传统上抹茶是要佐以和菓子,而茶会上也会食用,是日本茶道的一部分。茶菓子最为讲究外观造型和季节时令,比如樱饼、红叶馒头这两款点心,单看其名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季节气息。
作为餐点的茶食
脚注
- .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 《世说新语•轻诋》:「褚太傅初渡江, 尝入东, 至金昌亭, 吴中豪右, 燕集亭中。 褚公虽素有重名, 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着粽, 汁尽辄益, 使终不得食。」
- 《听雪为客置茶果》:“不饤栗和梨,犹能烹鸭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