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镇
台湾镇,又称福建台湾镇,初设于1684年,为台湾清朝时期的台湾清朝统治区最高军事单位,官署位于台湾府城镇北坊。主官是台湾镇总兵。台湾镇总兵受台湾道加兵备衔(建省前)及福建台湾巡抚(建省后)节制,初期统辖镇标中营,兼辖台湾北路协、台湾水师协、台湾城守营与台湾南路营等营。依照1728年《台湾府疆域图》所示,澎湖水师营2,017名、台湾水师营2,532名、台湾镇本部连同标中营2,633名、北路营898名和南路营898名,驻台官兵合计8,978名。1733年,澎湖水师营改制为澎湖水师协,其后又略有增减。而一般而言,掌管兵力约于10,000名至15,000名之间。兵力分配方式,约如乾隆年间奏章所奏:「台湾澎湖水陆兵丁12,176名。除水师兵4,163名外,南北两路共兵8,003名。
系列条目 |
中华民国军事 |
---|
![]() |
台湾军事 |
台湾现行军事编制 |
台湾主题 |
清代军制
大清帝国版图约略分为「藩部」与「关内十八省」,后者约同于明帝国旧有版图,居民以汉族为主,清代沿用明制将汉地行政区分为十八省。而清代在汉地的军事制度则是参考明代边防的卫所兵制,另加改编,由于清代地方军以「营」为基本单位,又以「绿旗」为帜,故泛称「绿营」。[1][2][3]
清廷将汉地十八省境内另划出十一个军区,一个军区横跨一到三个省不等,军区的最军政高长官为「总督」,但有些以省的长官「巡抚」来兼领,以上总督与巡抚皆为文官,不能直接率领绿营的军队作战,一个军区中绿营最高武官为「提督」,提督虽然能直接指挥绿营作战,但平时受到文官总督、巡抚的箝制,此外提督也并非坐镇军队的直接管理者。[2]
扣除军区范围,单就一个省份之内,「镇」才是绿营的最高编制单位,一个省内有若干「镇」,而「镇」辖下又有若干「协」,「协」下设「营」,「营」下又有「汛」或「塘」;「营」为绿营军事编制最基本建制的单位,「营」亦可直属「镇」管辖,不必一定要设「协」。「镇」的最高长官为总兵官,「协」最高长官为副将;一「营」之长官,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中级军官均可出任;「汛」的长官则可由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担纲。[2][1]:43-50
清代为防军权过大、难以节制,创建「回避制度」,但凡副将、参将以上军官,不得在本省任职,游击、都司不得在本籍任职,守备不得在本府任职。千总、把总等下级军官不受本籍回避制度所限,但如若营中士兵升任军官,不得在旧营任职。[2]
此外,除了各级下属单位之外,每个单位长官尚有直属部队,通称「标」或「标营」,例如文官系统的总督有「督标」、巡抚有「抚标」(台湾道的道尹也编有「道标」[1]:188-192),军职武官陆路提督、水师提督的「提标」、总兵的「镇标」和副将的「协标」。参将以下所属为营,直接统率一营兵卒,不称营标。[2]
参考数据
- 许雪姬.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54. 台北市: 联经.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台湾)).
- 黄水华. . 台北市: 台湾商务. 1994: 152–162. ISBN 9570509112 (中文(台湾)).
- 后藤多闻. . 台北市: 远足文化. 2021. ISBN 9789860763683 (中文(台湾)).
先前机关: 郑军 |
台湾军事 1684年-1895年 |
后继机关: 台湾守备混成旅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