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部

藩部满语转写tulergi golo蒙古语西里尔字母),是清朝特有的政治、地理概念,一般指其境内理藩院管理的蒙古青海西藏新疆以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自治权利的部族,被朝廷视为“藩篱”。

欧洲人称之为中属鞑靼利亚(或“中国鞑靼利亚”),作为一个古老的地理表述用法,欧洲人曾将居住于中国长城以外和青藏高原的各族群指称为“鞑靼”,包括蒙古人满人藏人回人,乃至日本人(如下图紫色所示),而以中华帝国自居的清朝治下的“鞑靼人”聚居区就被其称为“中属鞑靼利亚”。

术语的历史

1734年由D'Anville绘制的中国和中国鞑靼利亚地图。
1806年区分独立的鞑靼利亚(黄色)和中国鞑靼利亚(紫色)的地图。

清廷依赖当地世袭王公贵族进行统治,故与驻于北京的满洲王公相对,藩部也被称为「外藩」。

早期的欧洲作者不加区分地使用“鞑靼人”描述欧亚大陆北部的所有族群,同时将他们所在地方称作“鞑靼利亚”。然而到了17世纪,受天主教布道著述的广泛影响,“鞑靼”一词转向指代突厥人蒙古人满人,由他们所统治的领土就被称作“鞑靼利亚”[1]。「中国鞑靼利亚」这个称谓是在很早时候,即1734年就被使用于一幅地图上,其由法国地理学家兼绘图师让·巴蒂斯特·布尔吉尼翁·德安维尔(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所做,他在1738年于《Nouvel atlas de la Chine, de la Tartrie Chinoise(中国、中国鞑靼利亚和西藏新地图集)》上发表该地图。

德安维尔的地图是属于当时中国皇帝谕令工作的一部分,并在耶稣会士的监督下由中国人印制出来[2]。1738年还出版了让-巴蒂斯特·杜哈尔德的《对中国和鞑靼帝国以及朝鲜王国和西藏王国的描述》[3]。1741年他继续撰写了《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4]并提及“鞑靼利亚”一词。

藩部的形成

藩部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多种多样。内蒙古科尔沁喀喇沁等部通过联姻或会盟,成为后金的臣属。札鲁特、巴林等部落在皇太极以武力征服与诱降、招抚并用的情况下投奔后金。青海的和硕特部、西藏达赖喇嘛起初是朝觐、入贡并接受册封,后来才接受清朝的统治。外蒙古喀尔喀三汗、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旧土尔扈特部则是举族前来归附清朝。新疆哈密吐鲁番在清军征伐准噶尔的过程中倒戈归附。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新疆回部等经朝廷派员招抚后归附,不久反叛,后又被平定。对于蒙古察哈尔部准噶尔部,则是以武力征服。

政治制度

蒙古实行盟旗制和札萨克制。新疆回部实行伯克制。西藏设立噶厦管理各地事务,并沿袭帕木竹巴以来的谿制。布特哈打牲部落实行与满洲相同的八旗制度

各藩部均有清廷派驻的驻扎大臣履行监督任务,类似于英属印度派驻于土邦的驻扎官。故藩部与名义上向清朝称臣纳贡的“属国”不同。

区域划分

在地理上,藩部包括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以及黑龙江的打牲部落。《清史稿》:“自松花黑龙诸江,迤逦而西,绝大漠,亘金山,疆丁零鲜卑之域,南尽昆仑、析支、渠搜,三危既宅,至于黑水,皆为藩部”[5]

蒙古高原

青海

  • 青海蒙古
  • 玉树等四十族(后合并为二十五族)
  • 环海八族

西藏

新疆

黑龙江

藩部的属国

西藏周边的一些部族,或尊崇藏传佛教,或为藏人后裔,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附属于西藏。主要有:

其中拉达克曾为阿里三围(麻域、布让古格)之一,拉达克战争后曾向西藏进贡。鸦片战争前夕,拉达克被锡克王国所属的克什米尔森巴人(道格拉人)吞并。[6]

现代范围

属于德安维尔的地图里面所描述的中国鞑靼利亚范围,包括如下地方:

到了1832年,中国鞑靼利亚的地理边界被《地理词典》或《世界地名词典》所定义下来[7]。清朝间接统治的西藏有时也包括在内。

而在1867年,中国鞑靼利亚的地区整体被描述成由满洲蒙古伊犁新疆)组成的三大区域[8]

参考文献

注释

  1. Dong, Shaoxin, , Weststeijn, Thijs (编), , Leiden: Brill: 82–83, 2020 [2022-06-01], ISBN 9789004418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2. . World Digital Library. 1737 [202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3).
  3.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 together with the kingdoms of Korea, and Tibet by Jean-Baptiste Du Halde, Volume 2 (1738).
  4. {https://archive.org/details/generalhistoryc02haldgoog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 by Jean-Baptiste Du Halde, Volume 2 (1736).
  5. 《清史稿》卷五百十八藩部传
  6. 《清代藩部研究》,第47页
  7. Joseph Emerson Worcester. . 1832 [202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8. Notes on Chinese Tartary by Captain Sherard Osborne R.N. C.B,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11, No. 4 (1866 - 1867), pp. 162-166

参考书目

  • 钦定皇朝通志》,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复印乾隆殿本
  •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复印光绪殿本
  • 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
  • 祁韵士着,张穆改定,包文汉整理,1987,《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张文江,2001,《清代藩部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Chinese Tartary", The Asiatic journal and monthly register for British and foreign India, China and Australasia, Volume 20. Allen, 1836. p29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另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