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 (军阶)
都司为15世纪,中国明朝首设的官制名称,又称都阃[1][2],位阶约为今中级军官(都司约为四品官,与知府品级接近,类似正地厅级)。据傅维鳞的《明书》卷六五《职官志》:“营伍武官皆因事而命,无定,凡五等,曰镇守、曰协守、曰分守、曰守备、曰备倭。其官衔凡六等,曰总兵、曰副总兵、曰参将、曰游击,皆称将军。曰都司、曰守备、曰提调、曰千总、曰把总、曰百总,皆营官”。
例如,《明史·左良玉传》中有:“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官辽东车右营都司。”辽东车营是孙承宗创设的兵种,即炮车兵,左良玉是车营中的右营的军事长官。
17世纪,清朝统治中国后,沿袭其官制,一般为绿营武官。在清朝,该官品为正四品,位于参将与游击之下,县府守备官之上,或任协将或副将的中等军官,也可称为协标都司。清朝绿营,军阶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及百总。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 明保𪟝《别赠张都阃武》,明《闽海赠言》卷之五 沈宁海将军久镇吾闽,兹以都阃入浙赋别(佥书浙江都司后由浙江游击调天津)
- 《幼学琼林》 卷一 武职:都阃即是都司,参戎即是参将。
- 刘泽民; 台湾古文书学会 (编). . 台北市: 玉山社. 2020. ISBN 9789862942574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