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简称统战,是一种由共产主义者(或其他人士)采用的政治斗争方式,指联合及团结不同政治团体及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奋斗,其基础理论由第三国际确立。通过统一战线,共产党人得以联合不同的工农阶级,推翻敌对的资本主义势力[1]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统一战线虽由苏共提出,但统一战线单位在不同地方却有不同的发展,苏共的统一战线仅持续到苏联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史达林上台后以及欧洲逐渐兴起的反共运动中,统一战线基本上已经趋于结束,而随着苏联对共产革命的支持在解体后也声明停止,海外的统一战线也就不再出现于国际政治中。在中国大陆,统一战线则经常作为中共的重要协调单位,又称「联合战线」,指的是在民族与各阶级之间协调进行共产革命的工作单位,除了负责统合境内的地方势力,在不同政党中、不同阶级的人群中,也会安插统一战线小组来协调,确保所有人的政治目标一致。

另统战一词在台湾的口语中,常特指中共以各种政治手段促进中国统一,而实际中共称“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异。

起源

「统一战线」学说最早出现在列宁的著作。列宁重视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时,如何扩大己方阵营,巩固革命成果,击败资产阶级敌人的策略。无产阶级必须在革命中使其他社会阶层、阵营如小资产阶级、中农、民族资产阶级等加入己方,或者支持己方的政策,或者最少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孤立敌人——官僚资产者与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具体定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革命阶级、革命政党和团体,以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的联盟」。[2][3][4]在1924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统一战线正式得以确立。

统一战线在中国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统一战线(联苏容共)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以来,「统一战线」就走上了独特的历史轨迹,中共曾与中国国民党实现过两次「统一战线」。1923年,国民党时任总理孙中山联俄容共」,在苏联撮合(《孙越宣言》)下与中共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称「国共统一战线」)。其后,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国民党实行清党,使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而内战当中,中共亦对各地工农阶级展开统战工作(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5]

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入侵;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又联合其他政治力量(「民主党派」)对抗国民党(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新统一战线

由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苏联式的「统一战线」就达成了使命退场,原本已不把阶级斗争当作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文革前几年的四清运动文革毛泽东又极力宣扬阶级斗争的进步性和必要性,使得统战的工作部门反而一直存在。1978年改革开放路线确立后,中共确认文革为「全局性错误」,连带地「阶级斗争」一词也被避讳,不再被用来形容中国社会的分配不均问题。

但进入1990年代,由于「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倾斜,使得中国社会的所得分化再度受到重视。科研机构曾对此做出许多调研,但因为文革被否定所导致的禁忌,阶级斗争不能再被提及,所以通行的词汇变成「社会阶层」。而这些由于专业、收入造成的新生「阶层」成员有些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如何确保这些成分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政策,变成重要的课题。一方面在实务上也必须重新用「统一战线」团结「新阶层」,因此中共与之前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同,选择继续保留了统战这个单位来管理阶层问题。

中共在2006年11月新颁《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文档,是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改革、以及继续作为中共重要政策的范例。特别是文档中提到下面的意见:[6]

「要切实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份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0年9月16日,新华社刊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的指示[7],要求地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加强对民营经济中的中共党员的教育培训,同时还要吸引更多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加入中共。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的首份关于统战民营企业的文档,统战对象除了中国大陆的民营企业家,还包括仍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人士[8]

国际政治

「统一战线」也用在国际政治的政治斗争中。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主义阵营大国都曾积极拉拢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支持,一同反对美国资本主义阵营国家。这些国家虽不愿加入华沙公约,但也愿意采取不结盟政策。中苏等国联合当时称为「第三世界」的新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大会许多投票中,多次使美国居于孤立地位。最经典的案例见于中国代表权变更

另外,中苏两国在1960年代交恶,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后,出现中美日欧联合抵制苏联的局面。北京认为苏联已经变成「社会帝国主义」,威胁比美国还大,应此需要支持「联美反苏统一战线」。毛泽东甚至对亨利·基辛格说,「台湾是小问题,苏联才是大问题」。其最高潮是中、美、英、日诸国联合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参考文献

  1. . 1922 [200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2. 黄益中. (PDF). 2004年6月 [2020年6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11月18日).
  3. 黄益中. (PDF). 2004年6月 [2020年6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11月18日).
  4. (PDF). 党委组织部. 2016年12月 [2020年6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年6月6日).
  5. . 人民政协报. 2019年7月10日 [2020年5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17日).
  6. .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7. . [2020-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8. . [2020-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