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外交

战狼外交或称功夫熊猫外交,是一种对自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后期以来推行具挑衅性的强硬外交政策的称呼[1][2]。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以至领导人具有挑衅性,发出一系列进攻性言论[3][4][5],官方承认这一说法[6]。词源来自于吴京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系列,由于电影的中国民族主义情绪浓厚,衍生出「战狼」一词。

历史背景

「战狼外交」背后的政策可追溯至2012年中共十八大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所推动的《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7] 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要「敢于亮剑」。所有的干部被要求学习并在关键时刻要实行这种敢于亮剑的新型外交做法。[8]由于习近平对西方世界充满敌意[9],提出“东升西降”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认为是导致战狼外交出现的因素[10]

自此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作风渐渐强硬[11],减少使用“希望相向而行”等谨慎的外交用语,逐渐开始频繁使用“责任全在某方”“一切后果由某方承担”,等凶猛的外交术语、威胁的口吻,使用“911事件殷鉴不远,美方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五眼联盟)小心眼睛被戳瞎”等非外交场合的用语,尤其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为多[12][13][14][15]。此前因为恰逢《战狼2》于同一时期的2017年7月上映在民间广受好评,包括电影内容本身与吴京本人“I'm Chinese!”等言论引发广泛的讨论,此后该外交风格开始被统称形容为「战狼式外交」[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此回应称“中国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不会被胁迫讹诈。如果有些人因为中国面对毫无底线的攻击、抹黑和谩骂做出回击、说明事实真相,就把中国外交称作“战狼”外交的话,那么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与尊严,为了维护国际的公平与正义,就做“战狼”又何妨呢?[17]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并未否认此描述,更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路线,然而因为世界上有「狼」,因此中国需要「战狼」来捍卫国家尊严。[18]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社评表示,中国一直强调共同利益,只是在自己受到攻击时自我防卫,后来更表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中国更像是『功夫熊猫』」[19]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则不认为战狼是合适的标签,“功夫熊猫”或更贴切[20]。亦有媒体分析认为,战狼外交重回毛泽东时期的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大革命”式外交[21][22][23],另外有政治学者指出国家的对外能力与自信心加强下,应该是心理保持宽容与影响力结合的交流手段有最大利益,战狼面对刺激却反而刻意表现出不合作的实力对抗外交姿态,原因可能是演给上级看以取得个人升迁的优势,或是基于在民众中制造出统治正当性的需要[24][2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声誉的恶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2021年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小组学习会议上呼吁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交流方式。[26]》将2021年的其他几个事件解释为“北京领导人正在重新调整中国的外部信息传递方式,向‘战狼’们发出要逐渐软化言辞的信号”,其中包括战狼外交式言辞的早期倡导者、《环球时报》编辑胡锡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的离职,以及作为战狼外交代表人物的赵立坚突然停止发布有关2019冠状病毒病美国起源论的推文。[26]这种情况进一步持续到了2023年——自2023年1月起,赵立坚离任新闻司,调任为边界和海洋事务司副司长,结束了他的发言人任期。 [27][28]2023年泄露的两份未标明日期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简报称,中国一直在以“更审慎的方法”补充其“战狼外交」,部分原因是试图将欧盟与美国分隔开来。[29]

相关事例及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任时,以他为首的网红外事人员也被认为是战狼外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3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转载一张漫画借以讽刺澳大利亚军人,引发中澳两国外交纷争事件

2020年3月30日,路透社报道表示有两名中国外交官证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去年曾亲自下达指示,要求外交官面对中美关系恶化等国际挑战,必须立场强硬展现「斗争精神[32]

2020年8月30日,捷克参议院议长韦德齐访问台湾[3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呛声要让韦德齐为自己的短视行为和政治投机付出沉重代价[34]。对此,捷克外交部次长特拉帕依据捷克外交部部长佩崔切克指示,于次日召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捷克大使张建敏,表达极力反对中方针对维特齐访台的相关发言。指中方相关发言不恰当,也不符两个主权独立国家之间的外交沟通准则[35]

2020年10月7日,印度两家主流报章等与驻印度台北经济文化中心合作,在主要报章刊登双十节广告,印有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的照片,并提到台湾将印度视为台湾的“自然合作伙伴”。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大使馆路透社在内的在印记者发电子邮件表达不满,表示不要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并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世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媒体不应称台湾是一个国家,或使用中华民国称呼台湾,也不应该称呼“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导人”为总统。随后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党员巴加策划其党党员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区,把一百面印有中华民国国旗和“台湾,国庆日快乐”标语的海报,贴在其大使馆前道路的每支路灯上以示抗议[36][37]

2020年10月8日,驻斐济台北商务办事处于苏瓦太平洋大酒店举办中华民国国庆酒会,2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人员闯入会场拍照。台湾方面表示代表处馆员请中方人员离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使馆人员拒绝,并殴打台方办事处,导致台方馆员脑震荡送医。斐济警方闻讯来到现场处理。事发之后,驻斐济台北商务办事处向斐济外交部提出抗议[38]。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使馆人员表示是台方办事处动手打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斐济大使馆发声明,表示“台机构人员对在同一酒店公共区域正常执行公务的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发起言语挑衅和肢体冲突,造成一名中国外交官身体受伤、物品受损”,已就上述事件向斐方表达严重关切,要求斐济警方对此事进行彻查,并依法追究台方人员责任[3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一些媒体报导的台机构人员被打与事实不符,“斐方表示重视中方关切,将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此事。”同时斐济警方表示警方收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的报案,但是没有收到台湾办事处人员报案[40]

2020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在一场线上新闻发布会上,警告加拿大不要向香港民主运动人士提供庇护,并称加拿大这样做只会危害在香港的30万名加拿大公民和商界人士安全,被视是公开威胁加拿大政府的战狼外交发言[41][42]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战狼外交。2020年3月,赵立坚指责美国军人把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带入武汉。此番言论招致美国强烈反弹,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数月后,香港四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被撤销资格后,11月18日,五眼联盟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撤回全国人大授权香港特区撤销四名议员资格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次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管他们(五眼联盟)长五只眼,还是十只眼,只要胆敢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小心他们的眼睛被戳瞎。”[14]

2020年11月30日,赵立坚在推特上传一张自称“战狼画手”[43]的中国大陆网路画家“乌合麒麟”用数码设备创作讽刺漫画,敦促澳大利亚对最近的战争罪指控的报告进行调查。作品内容为一名澳大利亚士兵站在巨大的澳大利亚国旗上用刀架在一名抱着绵羊的阿富汗少年的喉咙;澳大利亚国旗覆盖着士兵身后的尸体及残缺的阿富汗国旗拼图,并有一角包住少年的头部[44],作品下方标有英文本幕“Don't be afraid, we are coming to bring you peace!”(不要害怕,我们来为你们带来和平!)。赵立坚随后也将该条帖子置顶。华春莹随后在记者会上指出,澳大利亚对该国军人在阿富汗残杀无辜的行为不觉得羞耻,反而谴责他人对此行为的指责,是“不成熟、不理智的”[45]。赵立坚随后将该条帖子置顶,网络画家“乌合麒麟”则呼吁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面对现实、处理好本国问题、整顿驻外部队风气,不应把重点放在谴责别国作者基于事实的创作上”[46]。同日,莫里森在接受采访时,批评赵立坚“发布伪造和挑衅性的图片,此举完全令人发指”,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该为分享这种“令人反感”的文章感到羞耻,并要求道歉,但被对方拒绝[47][48]。新西兰、英国、法国、加拿大与欧盟发言人皆同声谴责散布假消息[49][50][51][52][53]

BBC亦关注到“战狼外交”现象,并枚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发言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西大使作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发言人威胁如澳大利亚推动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源头的调查,或令该国产品受到中国民众的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西大使则贬斥巴西总统之子有关中国为「专制政权」的说法,指其感染了思想病毒[54]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去信法国参议院友台小组主席里夏尔,在私信中要求取消访问台湾的行程,引发法方不满批评其信件用词尖酸刻薄,中方愤而公开信件内文[55],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学者邦达兹在推特上发文批评卢沙野干预法国民主制度,不可接受。该事件不久的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馆发推法国学者邦达兹是“小流氓”,引发法国舆论界的挞伐,议员更要求外交部长出来表态[56]。2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再次发表1600字长文,在法文版内容称邦达兹是“疯狂的鬣狗”,又称他只是一个“意识形态魔兽”,再次激起法国抗议声浪[57]

2021年3月,中美高层举行战略对话,中美双方本来同意4名高官每人向中美各6名记者只作两分钟简短、公开的开场白[58]。结果,作为中方首席外交官的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花了17分钟作开场发言批评美国[59]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使馆认为,「如果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形象受到威胁和损害,中国外交官就要守护,如果真有战狼,那是因为疯狗太多太凶,疯狗对中国疯狂撕咬。羔羊外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60]。」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西大使馆总领事李杨于推特上辱骂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是:“让加拿大成了美国的走狗”“败家子”[61][62][63]

2021年4月26日,赵立坚在推特上贴出一张改编自日本画家葛饰北斋在19世纪初创作的著名彩色浮世绘,讽刺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厂核废水排放入海。对此,日本外务省向中方提出抗议,要求删除该帖子[64]

202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法委微博账号发布讽刺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多人死亡的图片,该图片为一边为中国火箭发射的照片,另一边则为印度露天火化尸体的照片,并写有中国点火与印度点火等文本,引起外界争议,其后不足半日贴子被删除[65]

2021年9月,瑞典外交智库斯德哥尔摩自由世界论坛发布中国被批评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所采取的行动的审查报告。该智库报告指出,中国大使馆已经改变其外交策略,不再限于在自己的大使馆网站上发表评论,而是向批评者的电子邮件发出警告,试图让持不同政见者、评论员和记者闭嘴,以进行更多的自我审查并遵守中国的利益[66][67]。在该智库的报告发表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在其网站上发布批评声明,指「如果没有他们,民主、自由和人权将在世界范围内更加稳固,世界各地的人们将过上更好的生活」。瑞典外交部长林德对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致电,表明不会接受中国提出谴责智库的要求[67][66]。该智库敦促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停止通过电子邮件针对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记者和政治家发起的攻击。同时要求瑞典外交部召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针对大使馆对瑞典记者和舆论人士的威胁性电子邮件和嘲讽言论道歉[68]

2021年10月,卢沙野在大使馆网站发表文章,反驳《费加罗报》记者法莱蒂近期对台湾问题及解放军军机绕台湾岛海域飞行的看法。法莱蒂在《台湾问题会不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文中指出,解放军军机绕台,意在恫吓台湾人民与军方,彰显习近平统一台湾的决心,让欧美国家警惕支持台湾民主所带来的风险。台湾如果“失守”,“专制就会战胜民主”,影响全球经济之余,也体现“西方自由模式的惨痛挫败”[69]。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馆批评法莱蒂在文章中公然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战”,叫嚣威胁中国,抹杀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的事实,掩盖蔡英文台独言论导致台海局势紧张的真相。声明提醒法国部分媒体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尊重事实,不要充当“台独”分子和反华势力的“传声筒”和帮凶[70]。这份声明被设在法国巴黎无国界记者组织公开声明反击,批评卢沙野身为外交官,无权要求法国媒体“恪守职业道德,尊重事实”,这是“毫不知耻”的行为,要求他立即停止对新闻媒体的肆意谩骂,又补充说如果卢沙野觉得法国媒体太独立、不合胃口,可以请求调往朝鲜威权国家,在那里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71][72]

2022年10月16日,正值中共二十大开幕,一批香港示威者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领事馆外抗议,期间有疑似使馆人员冲出领事馆毁坏示威横幅,造成肢体冲突爆发。一名示威者一度被拖进使馆范围内,并遭拳打脚踢,后被当地警员救出[73]。据有关抗议现场的一些图片和视频显示,领事馆人员走向领事馆门口侧旁的两个写有“天灭中共”及“贺佢老母”(贺你老母亲)的对象,抗议条幅被扯下,而特别是画有习近平的画像也被领事馆人员取走。示威者表示,这位扯标语和参与施袭的银发男子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郑曦原,后来他接受采访称「不允许污辱领袖」、以及「同事生命受威胁」,才会出来履行职责,而且自己也被打[74],然而使馆前抗议事件属于常态,故日媒认为是即将退休的他为了争夺升官机会而私下行动[7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保持低调,他在星期一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件时说不了解相关情况,但称驻外使领馆应该依据国际外交协议办事[76]

2022年11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与习近平进行非正式会谈,期间特鲁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干涉加拿大大选的问题向习近平表示“严重关切”[77]。隔日,两国领导人又进行了短暂交谈,习近平对加拿大报纸披露两人会谈内容表示不满,以面露不悦的态度向特鲁多称这“不是对待谈话的应有方式,否则就不好说了”[78],两人道别后习近平在传媒镜头前又补上一句“很天真”[79]

2023年1月9日,被认为是战狼外交代表性人物的赵立坚被从外交部发言人的岗位上调离,转任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80]

2023年3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秦刚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外长记者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询问秦刚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抛弃被称为“战狼外交”的独断的国际关系风格?秦刚回应说,所谓“战狼外交”就是一个话语陷阱,制造这个话语陷阱的人,要么不懂中国和中国外交,要么无视事实,别有用心。他说:“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中国外交有足够的厚道与善意,但当豺狼挡道、恶狼来袭,中国的外交官必须“与狼共舞”,保家卫国。”[81]

2023年4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就菲律宾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发出威胁性言论。他就菲律宾同意开放4个军事基地给予美军进驻使用之余建议菲律宾政府,如果关心15万名在台湾工作的海外菲律宾工人,就应该明确反对「台湾独立」。菲律宾国会议员洪蒂维洛斯菲律宾众议院议员卡斯特罗[82]菲律宾国防部 与菲律宾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就黄溪连的言论形同散布恐惧和恐吓表达抗议[83][84]

2023年4月21日,法国电视一台新闻台电视节目专访卢沙野,访谈中涉及了克里米亚归属与苏联解体,卢声称「根据国际法,这些前苏联国家没有如同主权国家的确实地位」。[85]摩尔多瓦[86]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随即在外交上对此种观点表示不满。[87]法国外交开放学院创始人弗里昂在『星期天报』发表声明,要求卢沙野立即公开改正其言论。[88]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对于众多记者关于卢沙野的言论的提问,表示“中方尊重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主权国家地位。”,“前苏联是联邦制国家,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这不否认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并强调上述就是“中国政府的正式立场”,“乌克兰是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只有主权国家才能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这是国际常识。中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乌克兰创建和发展着良好的国家关系。”,对于刊登在使馆网站的相关采访全文之后被删除,只表示不清楚情况。[89]

2023年5月2日,加拿大安全情报局局长维尼奥尔特告知加拿大保守党国会议员庄文浩因发起“中国对维吾尔族种族灭绝”议案获议会通过,导致庄文浩与其的家人遭中华人民共和国针对,并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政新处负责人赵巍参与其中[90]。5月4日,加拿大外交部就此一事紧急召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更不排除要将涉案人员驱逐出境,让丛培武气得砲轰加拿大抹黑[91]。5月8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将涉案人员赵巍驱逐出境,并将其列为不受欢迎人物[92],赵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战狼外交”下首位遭驱逐出境的外交官。次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做出反制,亦将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甄逸慧列为不受欢迎人物,并要求其在5月13日前离开中国[93]

2023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在官邸会见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94]。会谈间,邢海明谴责韩国政府亲美的外交政策,表示“美国正竭力打压中国,有的人赌美国赢、中国输,这显然是误判,没看清历史大势。现在赌中国输的人今后一定会后悔。”。邢海明发言时有各媒体记者在场,并且通过YouTube现场直播,引发韩国舆论不满。次日上午,韩国外交部第一次官张虎镇在首尔外交部大楼召见了邢海明,对他“有违外交惯例”、“罔顾常识”的挑衅言行提出严正警告,并表示了“强烈遗憾”。张虎镇说,邢海明当着众多媒体,以令人无法坐视不理的措辞和与事实相悖的内容,谴责韩国政府的政策,违背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的“外交使节肩负增进友好关系”的使命,也可被视为介入韩国政治的干涉内政行为。他警告称,邢海明应恪守职责,做好分内工作,造成的一切后果须由本人承担[95]。6月11日,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国会议员申源湜提出将邢海明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将他驱逐出境[96]韩国总统尹锡悦也在闭门国务会议上批评了邢海明的言论,称韩国人民对邢海明的行为“感到不悦”[97]

评论

欧美方面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战狼」外交引发愤怒,威胁习近平的国际地位。评论认为习近平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机会巩固了自己在国内的政治权力,但战狼外交导致其它国家对中国产生反感情绪,威胁中国的国际地位[98]

BBC中文网评论称,中国战狼外交新特征包括:「对外界的指责加以直接的言语攻击,而非用理据驳斥或解释;以谤止谤反击未经证实的言论,要么批评东道国处理疫情不利而将责任推卸给中国,要么扬言可能对东道国实施经济报复。」 [54]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林和立指出,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推出的战狼外交引起欧美等国的猜疑,令中国陷入40年来的孤立境地,证明这是一个失败的外交方针。[99]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认为战狼外交是中国政府转化国内矛盾的手段,通过挑起国际对立,宣泄国内民众,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挫折感。[54]

德国《每日镜报》亦指责中国“战狼外交”(配图中的简体中文「权」误写成「杈」)。[100]

欧盟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郁白也表示,战狼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霸凌、恐吓和胁迫式外交,欧盟和美国应该一同对抗中国的战狼外交[101]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认为,战狼外交的出现始于习近平将共产主义致于国家决策的内核,但意识形态更接近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邓小平的经济开放主义。同时习近平还偏向于中国民族主义,使中国的安全和外交政策进一步推向右翼,这是导致「战狼外交官」出现的原因[102]

2021年,中共十九大后高层首次就针对「对外宣传」进行集体学习,海外媒体观察到,习近平等领导定下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的主轴,提到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外宣中加强「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同时,还要广交朋友,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舆论朋友圈」等内容,可见此次他的语气明显变得温和。[103] 随后媒体表示,已经有内部消息爆料,正在对使用海外管道的提出规范,避免失言导致树敌与内部的排外争执,但面对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层想保持理性,同时又想要不伤面子,恐怕很困难[104]

2023年,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陈家洛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卡耐基中国项目研究员庄嘉颖BBC中文网邀请,评论卢沙野于接受法国电视一台新闻台专访时所作出的言论。陈家洛对此表示,卢沙野事件反映了中国“骨子里还是有强烈的战狼基因”,并主导着中国外交政策;这路线得到国内部分鹰派和网民赞赏,但外交上适得其反,壮大了欧盟疑中派的声音,让欧盟对中国有了更多戒心,属于是帮倒忙。庄嘉颖就战狼外交评论称:“战狼这套做法一直维持在那边,他可以决定什么时候用或不用,不是说一定存在或一定不存在的。他一直预备好可以这样用,有时候有误判或者讲话太兴奋等等的,一控制不好就会出来了。”[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

2020年5月24日下午,王毅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回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中国外交是否已经放弃了韬光养晦的原则,变得更加强硬”的提问时表示,“我们从来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同时,中国人是有原则、有骨气的。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106]。当天《环球时报》社评《搞“战狼外交”的不是北京,而是华盛顿》称,「要说『战狼』,没有人比美国更登峰造极,因为美国制裁了许多国家,还在世界各地驻军,又针对各国事务发号施令、说三道四。而王毅在记者会上的表现,哪一项能印证『战狼式外交』策略?他的回答有对任何国家内部事务指手画脚吗?威胁制裁谁了吗?」[19]

202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针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11月10日在里根研究所发表的“美国对华强硬态度尚未结束”讲话发表社评,点名批评蓬佩奥“堪称是全球外交界的‘第一战狼’”[107]

202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接受《新苏黎世报》采访时,对于记者的“外界称中国当前开展的是‘战狼’式外交,您本人也是其中之一吗”的提问,他表示,中国的代表动物是大熊猫,中国爱好和平。他还称,对他来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108]

2020年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就外界对中国外交的非议发表了个人看法,称关于“战狼外交”的各方议论较多,“给我们贴这个标签,至少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解”,同时表明“现在恰恰是别人到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对我们的家务事横加干涉,还喋喋不休地对我们进行辱骂抹黑,我们无路可退,不得不奋起自卫,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并表示所谓“战狼外交”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翻版,是又一个“话语陷阱”,目的是为了让中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放弃抗争”[109]

2020年12月10日,华春莹对外界指责中国战狼外交回应称,「咄咄逼人从来不是中国的外交传统,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国人的气节。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就做‘战狼’又何妨呢?”」[6]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表示,要在国际社会塑造“可信、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说话要把握好语调,“谦逊谦和”,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国际话语权。[110]

参看

参考文献

  1. David Bandurski. . Global Asia. September 2020 [2020-12-05]. (原始内容]//www.globalasia.org/v15no3/focus/xi-jinping-leader-of-the-wolf-pack_david-bandurski 存档]于2021-03-21).
  2. Kathrin Hille. . 金融时报. 2020-05-12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3. . www.sohu.com. [2021-03-01] (英语).
  4. . www.xinhuanet.com.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5. 赵冰. . www.xinhuanet.com.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6. 马卓言、伍岳. . 新华网. 2020-12-10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7).
  7. . cn.chinadiplomacy.org.cn.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8. . cpc.people.com.cn.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9. 金哲. . 美国之音. 2021-03-24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中文(简体)).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最近放话说,当今世界大势是“东升西降”。习还声言美国是他治下的中国的头号敌人。
  10. 金哲. . VOA. 2023-08-15 [202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1. 外交部谈中美经贸摩擦:如果美方任性妄为,中方必将毅然亮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社.[2018-04-17].
  12. . www.fmprc.gov.cn.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13. . www.thepaper.cn.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14. . RFI.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15. . www.guancha.cn. [2021-03-01].
  16. . BBC.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17. . t.m.china.com.cn. [2022-06-16].
  18. 谢佩玲. . 新头壳 (台湾). 2020-05-25 [2020-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中文(繁体)).
  19. . 三立新闻 (台湾). 2020-05-25 [2020-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繁体)).
  20. . 海外网.
  21. . 自由亚洲电台.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中文).
  22. . 雅虎.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中文).
  23. Brady, Anne-Marie.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20-11-15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英语).
  24. . 美国之音.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中文).
  25. . 德国之声. [202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中文).
  26. Powers-Riggs, Aidan; Jaramillo, Eduardo. . thediplomat.com. 2022-01-22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美国英语).
  27. . Reuters. 2023-01-09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英语).
  28. Zhai, Keith; Wong, Chun Han.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01-12 [202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29. Morris, Loveday; Brady, Kate; Rauhala, Emily. . The Washington Post. 23 May 2023 [2 July 2023].
  30. 中国「战狼」外交会不会成为新常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BC,2020-05-13
  31. 粉丝24万陆战狼外交官赵立坚接任发言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时新闻网,2020-02-24
  32. 小山. . 法国广播电台. 2020-04-13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33. .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9).
  3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2).
  35. .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36.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中国大陆)).
  37. . www.google.com. [202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38. . [202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39. . fj.chineseembassy.org.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40. . [202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41. France-Presse, Agence. . the Guardian. 2020-10-17 [202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英语).
  42.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10-17 [202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中文(简体)).
  43. . m.thepaper.cn.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44. 乌合麒麟. . 环球时报. 2020-12-01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环球网.
  45. . BBC News. 2020-11-3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英国英语).
  46. . 联合早报. 新加坡报业. 2020-11-3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47. 张燕萍 (编). . 环球时报新媒体. 2020-11-3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环球网.
  48. . 澳大利亚人报中文网 | 国内外时事新闻 | 金融财经 | 教育 | 房产投资. 2020-11-3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英语).
  49. . the Guardian. 2020-12-02 [202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英语).
  50. . AP NEWS. 2020-12-01 [202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51. . the Guardian. 2020-12-04 [202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英语).
  52. étrangères, Ministère de l'Europe et des Affaires. . France Diplomacy - Ministry for Europe and Foreign Affairs. [202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英语).
  53. 联合新闻网. . 联合新闻网. 2020-12-04 [202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中文(台湾)).
  54. .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55. .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56. . 中央社. 2021-03-20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57.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1-03-22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5) (中文(简体)).
  58. . 明报. [202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59. . 东网. [202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60. .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61. editor. .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9) (中文(台湾)).
  62.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 . www.ettoday.net.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9) (中文(繁体)).
  63. 民间全民电视公司. . 民视新闻网. 2021-03-29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9) (中文(繁体)).
  64. . 立场新闻. 2021-04-28 [202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65. . 立场新闻. 2021-05-01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66. Bengtsson, Mikael. . norran.se. 2021-09-02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瑞典语).
  67. . SVT Nyheter. 2021-09-08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瑞典语).
  68. S, Lasse. . Scandasia. 2021-09-24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英国英语).
  69. Falletti, Sébastien. . Le Figaro. 2021-10-18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法语).
  70. .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2021-10-25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71. .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 2021-10-27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72.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1-10-28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73. . 自由亚洲电台. 2022-10-17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74. 张柏源. . 2022-10-20 [2023-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9).
  75. 钟锦隆. . 2022-10-18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76. . 美国之音. 2022-10-17 [202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77. . The Guardian. 2022-11-15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5).
  78. .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22-11-16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4).
  79. . 中央广播电台. 2022-11-18 [2022-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80. .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81. . 德国之声.
  82. . Manila Bulletin.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英语).
  83. News, RICHA NORIEGA, GMA Integrated. . GMA News Online.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英语).
  84. Tamayo, Bernadette E. . The Manila Times.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英语).
  85. . 自由时报.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86. . kp.md.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俄语).
  87. . 香港01. 2023-04-23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中文).
  88.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04-23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
  89. . www.mfa.gov.cn.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90. .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7).
  91. .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92. .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8).
  93. .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94.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 2023-06-09 [2023-06-13].
  95. 古莉.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06-09 [202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1).
  96. 이동현. . 韩国日报. 2023-06-11 [2023-06-13].
  97.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06-13 [2023-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6).
  98. STEVEN LEE MYERS.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0-04-20.
  99. . [2020-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100. . [2020-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101. .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02. . amp.smh.com.au.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4).
  103. .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104. .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105. 李澄欣. . BBC News 中文. 2023-04-25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106. . 新华社. 2020-05-24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107. . 环球时报. 2020-11-11 [2020-12-06].
  108. 观察者网. . 新浪新闻.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1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0-12-05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110. 新华社. . 2021-06-01 [202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