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是形容1990年代开始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变化趋势,至习近平时代发展成强调斗争性的“战狼外交”,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1]。
| ||
---|---|---|
![]() ![]() ![]() ![]() ![]() | ||
性质
- 将中国明确定位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是一种心态调整过程。
- 随着经济发展与相互依存的趋势,重视与其它大国,主要是美俄英法德印等国的伙伴关系创建。
- 中国积极参与以往忽略的、抵制的国际金融、军控、经贸等组织并负担维持现状秩序的责任。
事例
早期发展
中国官方在江泽民和胡锦涛执政时期不承认有大国外交政策,而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大国外交”的定义与适当性目前还在中国学界与官方单位中继续争论。中国领导人对大国外交构思作出重要影响者包括邓小平、钱其琛、江泽民、唐家璇等人。两岸深入研究“大国外交”(包括赞同与反对者)的主要学者有曲星、何方、叶自成、时殷弘、金灿荣、杨洁篪、邱坤玄、石之瑜、张登及等人。在中国互联网上可以找到这些人关于中国大国外交的深入分析。
与大国外交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中国崛起」,此一概念于1990年代初期出现在外国期刊(China rising),中国较早系统研究此一概念的则是清华大学教授阎学通。直到2003年冬,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以「中国和平崛起」为题发表演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访美时在哈佛大学再度谈及,中国崛起或"和平崛起"方正式进入中国官方政策文档。 探讨中国崛起战略、环境、语意较为著名的学者还有王逸舟、金灿荣、时殷弘、黄仁伟、牛军等人。
近期发展
自2012年习近平出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以来,中国外交方针已经从邓小平强调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更改为强调斗争性的「战狼外交」[1][2]。2023年3月6日,已经开展第三个任期的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期间提出,“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3]。
参考来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