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围角
历史
昔日的石围角有不少的原居民村落及寮屋,这些村落组成了荃湾的其中一条乡村——石围角村。该村及邻近的老围村均为荃湾最古老的村落[1]。
19世纪末,当时的荃湾分为四个「约」:海坝、葵涌、青衣及石围角,合称为「荃湾四约」[2]。四个约的首领共同成立了「荃湾全安局」(今荃湾乡事委员会之前身),负责维持荃湾地区的治安[3][4]。
区内设施
道路
![]() ![]() | |
---|---|
![]() 石围角路东段近石围角巴士总站 | |
命名缘由 | 命名:《香港政府宪报》宪示第3497号[11] |
命名日期 | 1983年11月4日 |
道路长度 | 0.63(0.39英里) |
车速限制 | 50公里每小时 |
4线双程(2线双程分隔道路) (石莲楼对出行人过路处以西) 3线双程(2线往二陂圳路方向及1线往蕙荃路方向,不分隔道路) (石莲楼对出行人过路处以东) | |
收费 | 免费 |
地点 | 香港新界荃湾区石围角 |
起点 | 荃湾区荃湾蕙荃路 |
终点 | 荃湾区老围二陂圳路 |
建造 | |
通车 | 1980年代 |
石围角路(英语:)贯通整个石围角,是区内的最主要道路,亦是进出石围角邨的唯一公众道路。此外,该道路连同二陂圳路、三栋屋路均为荃湾市中心往返老围、梨木树一带的最直接途径,以及荃湾市中心往返城门隧道的第二直接途径(仅次于使用象鼻山路,较取道青山公路-葵涌段、昌荣路及和宜合道为快)。
石围角路全段实施双程行车,石莲楼对出的行人过路处以西之路段设有路壆分隔东、西行车辆,且西行方向行车线由1线扩阔至2线;至于行人过路处以东的路段则仅以双白线作分隔,东行(二陂圳路方向)设2条行车线、西行(蕙荃路方向)设1条行车线。
区内其他街道包括石安街、石贵街等。
- 石围角路中段近石围角商场
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
---|
九龙新界巴士 过海隧道巴士 新界专线小巴 九龙新界巴士 过海隧道巴士 |
区议会议席分布
参考文献
- Elizabeth Lominska Johnson; Graham E. Johnson. [融合华人:香港首个「新市镇」的原住民及移民].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9: 22. ISBN 978-988-8455-89-8 (英语).
- Alan Cheung. . 大纪元时报(香港). 2013-05-24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4) (中文(香港)).
- . 荃湾乡事委员会.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中文(香港)).
- . 港文化18区. 2012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中文(香港)).
- . 香港地方. [202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中文(香港)).
- (PDF). 地政总署. 2009-09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 . 华侨日报. 1978-09-04: 16 [202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中文(香港)).
- 尔东. . 明报出版社. 2011-06-22: 26-29 [2020-08-31]. ISBN 978-988-8082-1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中文(香港)).
- . 香港房屋委员会及房屋署.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中文(香港)).
- . 香港旅游发展局.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1) (中文(香港)).
- (报告). 香港政府宪报. 1983-11-04. 3497 (中文(香港)).
- . 小巴荟. 2017-12-24 [202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香港)).
- . 小巴荟. 2019-10-01 [202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中文(香港)).
- . 小巴荟. 2018-11-18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中文(香港)).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石围角 |
|
|||||
---|---|---|---|---|---|
|
|||||
元朗区 | |||||
屯门区、 离岛区 |
本区主要地方 |
沙田区 | |||
荃湾(荃湾市中心 - 柴湾角 - 荃湾西约) |
|||||
区内其他地方 |
|||||
新界大陆:曹公潭 - 油柑头 - 钓鱼湾 - 青龙湾 - 海美湾 - 更生湾 - 双仙湾 - 汀九湾 - 近水湾 - 丽都湾 - 城门谷 - 和宜合 - 上葵涌 - 象鼻山 - 三叠潭 - 芙蓉山 - 老围 - 川龙 - 大帽山 |
|||||
葵青区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