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閎
王大閎(1917年7月6日—2018年5月28日)[3]:60,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臺灣建築師、作家與翻譯家,建築作品有國立國父紀念館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原案」。
王大閎 | |
---|---|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 | 1917年7月6日
逝世 | 2018年5月28日[1]![]() | (100歲)
国籍 | ![]() |
籍贯 | 廣東東莞 |
教育程度 | 英國劍橋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
职业 | 建築師 |
配偶 | 王美惠 (1954年结婚—1964年離婚) 林美麗 (1965年结婚—2018年結束) |
儿女 | 王依仁(長女) 王守正(長子) 王海琪(次子) 王依恩(次女) |
父母 | 王寵惠(父) |
奖项 | 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2] |
代表作
|
生平
王大閎1917年7月6日生於北京,於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法學家王寵惠。蘇州景海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南京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1936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原先主修機械,後來改為建築。1940年因歐洲局勢不穩,在父親安排下赴美。[3]:249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攻讀。[3]:61-671942年哈佛畢業,受駐美大使魏道明邀請,擔任華盛頓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員。[3]:701944年10月,美國雜誌《室內》邀約發表作品,1945年1月,作品《城市中庭住宅》(The Atrium Town House)發表。[3]:701947年,在上海與陳佔祥、黃作燊、鄭觀萱、陸謙受共同成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3]:701949年王大閎前去香港,1952年春天遷居臺北。[3]:711953年,在父親支持下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3]:82
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4][5]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所就學時,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之前擔任包浩斯校長)與密斯·凡·德羅,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是同班同學。[3]:69
1961年完成臺大活動中心暨週邊禮堂規畫案,1969年二期工程完工。1967年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設計案。[3]:250。4月,王大閎因臺大活動中心建築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2]同屆獲獎的還有林慶豐、陳仁和、陳其寬、修澤蘭、沈祖海、楊卓成[6][7]。
2009年,王大閎因引領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建築設計中融入傳統人文思想,帶有文化性及藝術性,以及其整體作品對台灣現代建築發展史的標竿性,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8]2013年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家庭
建築作品
- 中華民國(臺灣)
城市 | 作品 | 圖片 |
---|---|---|
台北市 | 王大閎自宅(1953年,已拆;2017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旁美術公園原樣重建) | ![]() |
台北市 | 仰德大道日本駐華大使官邸 (1953年) | |
台北市 | 國立台灣大學漁業陳列館(1954年)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館(1957年建前棟,原名理化大樓,1965年建後棟,原名化學中心,後棟原供化學研究推動中心使用,兩棟皆已拆) | |
台北市 | 國立台灣大學考種館(1959年) | |
澎湖縣 | 馬公中油辦公大樓(1960年,已拆)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61年) | |
桃園市 | 台北監獄(龜山監獄)總辦公室、工廠、禮堂(1961年)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館(1961年,1971年擴建東西兩側)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館(1962年) | |
新北市 | 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1963年)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1963年) | |
台北市 | 林語堂宅(1963年,現為林語堂故居) | ![]() |
高雄市 | 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中山堂(1964年) | |
台北市 | 虹廬(1964年),歷史建築 | ![]() |
高雄市 | 臺灣銀行高雄加工出口區分行(1965年) | |
台北市 | 亞洲水泥大樓(1966年) |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女生第九宿舍(1966年) | |
台灣銀行烏來線金庫及辦公室(1966年)[10] | ||
萬興大樓(1967年)[10] | ||
南橋化學公司辦公大樓(1967年)[10] | ||
高雄市 | 物資局高雄倉庫(1967年,蓬萊路32號)[10] | |
新北市 | 艾斯赫工業公司淡水廠房(1967年)[10] | |
登月紀念碑計畫案(1968年) | ||
桃園市 | 登泰工業公司新建桃園廠廠房中壢工業園區(1968年)[10] | |
新北市 | 亞東技術學院新建教學大樓及圖書館(紀念館)(1968年)[10] | |
台北市 | 士林福樂冷飲部(1968年,已拆)[10] | |
聯福製衣公司廠房(1969年)[10] | ||
台北市 | 天母新社區牛惠臨宅(1969年,已拆)[10]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歸國學人宿舍(1970年,長興街60、62號) | |
台南市 | 基督教台南區大專服務中心(1970,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三段133號台南大專中心[11]) | |
良士大樓(1970年) | ||
台北市 | 中華民國教育部辦公樓(1971年) | |
台北市 | 松山機場擴建案(1971年,合作設計)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室及綜合大禮堂(1972年) | |
台北市 | 中華民國外交部辦公樓(1972年建前棟,1985年建後棟) | ![]() |
台北市 | 國立國父紀念館(1972年) | ![]() |
鴻霖大廈(1972年) | ||
高雄市 | 高雄中鋼公司辦公樓宿舍(1972年)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大樓(1974年第一期完工,1977年第二期完工,設於台灣大學)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李先聞紀念館(1975年)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大樓(1976年)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館(1976年) | |
台北市 | 張群宅(1977年,現為張群故居,市定古蹟[12][13])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大樓(1977年) | |
台北市 |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大樓(1977年,設於台灣大學) | |
台北市 | 天母弘英別墅公寓(1979年) | |
台北市 | 仁愛路東門基督教會長老教堂(1980年)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大樓(1980年) | |
高雄市 | 臺灣銀行高雄宿舍(1981年) | |
台北市 |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鑄秋大樓(1981年)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歐美聯合大樓(1982年) | |
台南市 |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館(1984年)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1984年)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大樓(1985年) | |
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學人宿舍(1987年) | |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衛生保健及醫療中心(1987年) | |
台北市 | 東吳大學雙溪校區校門(1989年) | |
台中市 | 陳夏雨宅(1995年)[4][5] | |
新北市 | 板橋雙十/文化路集合住宅案 | |
高雄市 | 高雄澄清湖某私宅(待證實是否為王大閎作品) |
- 已登錄文化資產的建築
著作、譯作
參考文獻
- 王大閎作品集 台南 啟源書局
- . 典藏藝術網. [201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30).
- . 聯合報. 1967-04-11: 02.
- 徐明松、倪安宇. . 遠景出版. 2012-05. ISBN 978-957-39-0824-1 (中文(臺灣)).
- 徐明松. . 木馬文化. 2007-05-08. ISBN 9789866973383 (中文(臺灣)).
- .
- 台視新聞. . 1967-04-30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中文(臺灣)).
- 台視新聞. . 1967-06-28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3) (中文(臺灣)).
-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2-12-25].
- 國父紀念館設計者 王大閎辭世享壽101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2018年5月29日
- . 國立台北技術學院建築系. 1995-07.
- 台南大專 Fans ClubFacebook
- .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2006-11-01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中文).
- . 中央通訊社. 2014-06-03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7) (中文).
- 羅時瑋. . 建築師雜誌. 2006-10 [201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4).
延伸閱讀
王大閎作品集 台南 啟源書局
- 徐明松,《王大閎: 永恆的建築詩人》,台北:木馬文化,2007年 ISBN 978-986-697-338-3
- 徐明松、倪安宇,《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台北:遠景,2012年 ISBN 978-957-390-824-1
- 王大閎等18人,《世紀 王大閎》,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8年 ISBN 978-986-961-557-0
外部連結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王大閎 |
- 台灣建築大觀園中的王大閎
- 許財華、 楊裕富,〈王大閎(與大師對話系列專輯之(二)- 以設計文化符碼理論解析)〉
- 準建築人手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王大閎自宅(原貌重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北美館:王大閎建築劇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