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位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区永福里、阳明山仰德大道旁,为林语堂最后十年所居、长眠的地点。林语堂去世后曾作为市立图书馆,今列市定纪念建筑,由东吴大学维护。
林语堂故居 | |
---|---|
![]() | |
概要 | |
所属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 |
行政区 | 士林区 |
地址 | 台北市士林区仰德大道二段141号 |
25°07′N 121°33′E | |
竣工日 | 1966年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林语堂、王大闳 |
保护情况 | 纪念建筑[*] |
网站 | |
www.linyutang.org.tw | |
地图 | |
历史
蒋总统赠屋

1966年1月28日,总统蒋中正在南台湾接见要转机去香港探亲的林语堂夫妇时,表达希望他们夫妻到台湾定居[1]。林语堂先是阳明山租房子住,后来蒋中正就为他们在阳明山建一幢房子[2]。
给林语堂居住的房子建地一百零一坪[3],三房二厅[4],总占三百三十坪[3]。建筑由林语堂与王大闳一同设计[5],架构似四合院[5][6],呈现「ㄇ」字体的回廊[5],设立西班牙式螺旋廊柱[5][6]。半圆拱门为希腊式[5],白色粉墙上嵌深紫色圆角窗櫺与搭配深宝蓝琉璃瓦[5][6]。
林语堂入住


1966年6月4日,林语堂自香港乘机至台湾,告诉记者说香港物质生活很好,但因属殖民地,总觉得情调有些不对,因此他决定在台湾待较久日子[9]。7月初,记者羊汝德采访上个月入住阳明山的林语堂夫妻时,房子墙角的水池正在开凿、从美国运回的书籍一部分还没放上书架[4]。
林语堂在〈我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一文中,以「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称赞此宅[10]。建筑正对台北盆地,可望见淡水河、观音山[11]。清晨和黄昏,林语堂坐在阶前的藤椅上观赏紫藤花和远处的山景[4]。他也喜欢在衬以假山、枫香、翠竹、苍蕨的水池前大理石椅坐着观鱼[10]。
从此屋沿仰德大道往北到华冈艺校的沿路区域都曾是禁建区[12],也是蒋中正从士林官邸至草山行馆经过之处[13]。林语堂在这路开车时,喜欢摇下车窗,边抽烟边观赏山阴滴翠,形容是「饱享眼福」[14]。
林语堂在餐厅墙上挂着手书的「有不为斋」四字、摆放代表妻子廖翠凤的「凤」字的餐桌椅[15]。林语堂常邀彭蒙惠与其朋友来此用餐,并由妻子煮菜[16]。钱穆夫妇也常来此拜访、留同晚餐[17]。
在阳明山居住的林语堂,为香港中文大学以五年的时间编纂约一千八百页《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2]。七十七岁,长女自杀身亡,他受重大打击,但勉力完成此词典[18]。他在书房伏案时常达翌晨一时两时,令晚上十一时就睡的钱穆自惭[17]。
1976年4月1日11时,林语堂安葬于后院,由张群主持告别葬礼、张钦煌牧师讲道,廖翠凤、林太乙、林相如等林语堂亲属、蒋复璁、钱穆夫妇、吴经熊夫妇、马星野、陈纪滢参与[14]。
之后廖翠凤迁居香港[7],房子原由总统府第三局管理[3],后由阳明山管理处路灯管理所维护[19]。林语堂手稿因故居湿气重,转交国立故宫博物院保管[20]。
改作图书馆

1982年,廖翠凤建议台北市政府将林语堂故居规画成专门学术机构[19]。1984年9月29日,市府正式发文给力嘉营造承包作林语堂纪念图书馆[21]。1985年5月28日上午,图书馆开幕,由代市长马镇方主持、前总统严家淦致词[22]。
市府调来王金木负责园艺,并打扫林语堂的墓园[23]。多年后,他到八旬时依然在此维护,并在旁搭建铁皮屋居住[24]。
馆藏以林语堂的学术著作,和世界各国研究或评论他的数据为主[22]。原有林语堂藏书四千多册,加上市立图书馆的六千册图书,开馆后藏书量曾达一万册[25]。陈列室摆有神通电脑的汉通一六四○型中文电脑,其所用的汉通简捷输入法,为参照林语堂上下形检字法研究出来的[26]。
教育局员承办人员曾指出,此建物若要成立一座图书馆,实在太过狭小[19]。家属房间与厨房去除隔间,作为阅览室之用[25]。开幕后,阅览室因面积有限,只能容纳二十多人[21]。市府几度有扩建该纪念图书馆的构想,但被林太乙反对[27]。
在1992年报导时,记者王晶文说每周二至周日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开放,是赴阳明山游山的旅客少留意的地点[11]。1990年代,馆内连饮水机都没有[28]。日后对于建筑发生严重虫蛀,市图馆长曾淑贤表示市图经费有限[29]。
作纪念故居
林语堂故居 | |
---|---|
![]() | |
位置 | 台北市士林区仰德大道二段141号 |
坐标 | 25.109652°N 121.546929°E |
建成时间 | 1966年 |
官方名称 | 林语堂故居 |
类型 | 登录等级:纪念建筑 登录种类:宅第 |
评定时间 | 2018年5月9日 |
详细登录数据 |
1999年11月8日,台北市文化局成立第一个工作日,台北市长马英九与文化局长龙应台来此与钱穆故居探访[20]。2000年3月4日,马英九在文化发展会报上,裁定将林语堂纪念图书馆、钱穆纪念馆移交文化局,朝学术中心定位发展[29]。市府委托建筑师许伯元进行整修规划[30],楼下增设客房供研究林语堂的学者或是短期停留的艺文工作者暂居[20]。次年3月15日,市府文化发展会报,马英九指示教育局与文化局密切配合,务必让钱穆、林语堂故居如期落成激活[31]。
2002年3月26日以「林语堂故居」之名开幕时,马英九、龙应台、林太乙、林相如、和长年在故居工作的老园丁共同启开,之后由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经营与推出「有不为斋书院讲座」、「邂逅作家下午茶」等活动[10]。2005年10月10日,林语堂一百一十岁冥诞,佛光大学人文学学院院长赵宁举行移交仪式,交与东吴大学接手[32]。
2018年5月,林语堂故居登录纪念建筑[6]。
参考数据
- . 联合报. 1966-01-29 (中文(台湾)).
- 林太乙. . 联合报. 2002-09-05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83-01-17 (中文(台湾)).
- 羊汝德. . 联合报. 1966-07-09 (中文(台湾)).
- 钱嘉琪. . 民生报. 2003-10-11 (中文(台湾)).
- 郭美瑜. . 台湾苹果日报. 2018-05-19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82-09-15 (中文(台湾)).
- 简文灿. . 中国时报. 1997-10-01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66-06-05 (中文(台湾)).
- 王超群. . 中国时报. 2002-03-27 (中文(台湾)).
- 王晶文. . 联合晚报. 1992-02-10 (中文(台湾)).
- 黄慧娟. . 中国时报. 1996-10-09 (中文(台湾)).
- 陈文茜. . 台湾苹果日报. 2007-06-09 [2022-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76-04-02 (中文(台湾)).
- 许丽珍. . 联合报. 2006-03-31 (中文(台湾)).
- 朱立群. . 中国时报. 2006-10-16 (中文(台湾)).
- 钱穆. . 联合报. 1976-05-08 (中文(台湾)).
- 汤崇玲. . 人间福报. 2019-04-29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台湾)).
- 黄义勋. . 民生报. 1982-09-17 (中文(台湾)).
-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2-03-25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84-09-30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85-05-29 (中文(台湾)).
- 曹铭宗. . 联合报. 2003-07-12 (中文(台湾)).
- 林秀姿. . 自由时报. 2008-04-01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84-08-22 (中文(台湾)).
- 沈长禄. . 联合报. 1985-05-29 (中文(台湾)).
- 牛庆福. . 联合报. 1992-04-22 (中文(台湾)).
- 杨秋苹. . 中国时报. 1994-08-31 (中文(台湾)).
-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0-03-05 (中文(台湾)).
- 丁荣生. . 中国时报. 2001-02-24 (中文(台湾)).
-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1-03-16 (中文(台湾)).
- 陈俍任. . 联合报. 2005-10-1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