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瑞典語:,挪威語:),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獎項,其中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及和平等5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經濟學獎則於1969年起頒發[1]。諾貝爾獎至今已頒給800多人[2],其中至少有20%是猶太人或者猶太裔人士[3][4][5][6]。
系列条目 |
犹太人和犹太教 |
---|
詞源 · 谁是犹太人? · 文化 |
首位得到諾貝爾獎的猶太人或持有以色列国籍的是阿道夫·冯·拜尔,因成功分析出吲哚的結構而於1905年獲頒化學獎。2011年中,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及經濟學獎外,其他獎均有猶太人獲獎。其中,丹·谢赫特曼獲得化學獎,拉尔夫·斯坦曼及布鲁斯·博伊特勒獲生物或醫學獎,至於物理學獎則由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連同非猶太人的布萊恩·施密特共同獲得。
一些猶太得主,如埃利·維瑟爾(1986年收到和平獎),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收到文學獎)是大屠殺的倖存者[7]。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得主則是一名美國裔猶太人阿瑟·阿什金,他與熱拉爾·穆魯、唐娜·斯特里克蘭因「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而獲得2018年的物理學獎,當時他已經96歲了[8]。
文學
年份 | 獲獎者 | 國籍 | 獲獎理由 | |
---|---|---|---|---|
1910 | 保羅·海澤[9] | 德意志帝國 | 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產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至境[10]。 | |
1927 | 亨利·柏格森[9] | 法國 | 因為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11]。 | |
1958 | 鮑裡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9] | 蘇聯 | 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12]。 | |
1966 |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9] | 以色列 | 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活中汲取主題[13]。 | |
奈莉·薩克斯[9] | 西德 | 因為她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了以色列的命運[13]。 | ||
1976 | 索爾·貝婁[9] | 美國 | 由於他的作品對人性的瞭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14]。 | |
1978 |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9] | 美國 | 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於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15]。 | |
1981 | 埃利亞斯·卡內蒂[9] | 英国 | 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16]。 | |
1987 | 約瑟夫·布羅茨基[9] | 美國 | 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17]。 | |
1991 | 內丁·戈迪默[9] | 南非 | 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18]。 | |
2002 | 凯尔泰斯·伊姆雷[9] | 匈牙利 | 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19]。 | |
2004 |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20] | 奥地利 | 她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在小說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事情[21]。 | |
2005 | 哈洛·品特[22] | 英国 | 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談中的危機、強行打開了壓迫的封閉房間[23]。 | |
2014 |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2] | 法國 | 他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24]。 | |
2016 | 鲍勃·迪伦 | 美國 | 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上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形式。[25] | |
2020 | 路易丝·格吕克 | 美國 | 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26] |
化學
年份 | 获奖者 | 国籍 | 获奖原因 | |
---|---|---|---|---|
1905 | 阿道夫·冯·拜尔 | 德意志帝國 |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for] the advance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the chemical industry, through his work on organic dyes and hydroaromatic compounds"[27] | |
1906 | 亨利·莫瓦桑 | 法國 |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for his] investigation and isolation of the element fluorine, and for [the] electric furnace called after him"[28] | |
1910 | 奥托·瓦拉赫 | 德意志帝國 |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for] his services to organic chemistry and the chemical industry by his pioneer work in the field of alicyclic compounds"[29] | |
1915 |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 德意志帝國 |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for his researches on plant pigments, especially chlorophyll"[30] | |
1918 | 弗里茨·哈伯 | 德意志帝國 |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for the 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its elements"[31] | |
1943 | 乔治·德海韦西 | 匈牙利 |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for his work on the use of isotopes as tracer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processes"[32] | |
1961 | 梅尔文·卡尔文 | 美國 |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for his research on the carbon dioxide assimilation in plants"[33] | |
1962 | 马克斯·佩鲁茨 | 英国 |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for thei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s of globular proteins"[34] | |
1972 |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 美國 |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for his work on ribonuclease, especially concer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and the biologically active conformation"[35] | |
威廉·霍华德·斯坦 | 美國 |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emical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active centre of the ribonuclease molecule"[35] | ||
1977 | 伊利亚·普里高津 | 比利時 |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particularly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36] | |
1979 | 赫伯特·布朗 | 美國 |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the use of boron- and 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respectively, into important reagents in organic synthesis"[37] | |
1980 | 保羅·伯格 | 美國 |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for his fundamental studies of the biochemistry of nucleic acids,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recombinant-DNA"[38] | |
沃特·吉爾伯特 | 美國 |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concern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base sequences in nucleic acids"[38] | ||
1981 | 罗德·霍夫曼 | 美國 |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for their theories,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concerning the course of chemical reactions"[39] | |
1982 | 阿龙·克卢格 | 英国 |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for his development of crystallographic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his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nucleic acid-protein complexes"[40] | |
1985 | 赫伯特·豪普特曼 | 美國 |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for thei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direct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stal structures"[41] | |
杰尔姆·卡尔 | 美國 | |||
1989 | 悉尼·奥尔特曼 | 加拿大 美國 |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RNA"[42] | |
1992 | 鲁道夫·马库斯 | 美國 |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cal systems"[43] | |
1994 | 乔治·安德鲁·欧拉 | 美國 |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carbocation chemistry"[44] | |
1996 |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 | 英国 | “发现富勒烯” "for their discovery of fullerenes"[45] | |
1998 | 沃尔特·科恩 | 美國 |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46] | |
2000 | 艾伦·黑格 | 美國 |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for their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47] | |
2004 | 阿龙·切哈诺沃 | 以色列 |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for the discovery of ubiquitin-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48] | |
阿夫拉姆·赫什科 | 以色列 | |||
欧文·罗斯 | 美國 | |||
2006 | 罗杰·科恩伯格 | 美國 |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for his studies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49] | |
2008 | 马丁·查尔菲 | 美國 |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50] | |
2009 | 阿达·约纳特 | 以色列 |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51] | |
2011 | 丹·谢赫特曼 | 以色列 | “准晶體的发现” "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52] | |
2012 |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 美國 | “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53] | |
2013 | 马丁·卡普拉斯 | 奥地利 美國 |
“為複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54] | |
邁可·列維特 | 美國 英国 以色列[55] | |||
阿里耶·瓦舍尔 | 美國 以色列 |
生理學或醫學
年份 | 獲獎者 | 國籍 | 獲獎理由 | |
---|---|---|---|---|
1908 | 伊利亞·梅契尼可夫[9] | 俄罗斯帝国 | 表彰他們在免疫性研究上的貢獻[56]。 | |
保罗·埃尔利希[9] | 德意志帝國 | |||
1914 | 罗伯特·巴拉尼[9] | 奥匈帝国 | 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57]。 | |
1922 | 奧托·邁爾霍夫[9] | 魏瑪共和國 |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58]。 | |
1930 | 卡尔·兰德施泰纳[9] | 奥地利 | 发现人类的血型[59]。 | |
1931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9] | 魏瑪共和國 |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60]。 | |
1936 | 奥托·勒维[9] | 奥地利 | 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61]。 | |
1944 | 約瑟夫·厄爾蘭格 | 美國 | 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62]。 | |
1945 |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9] | 英国 | 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63]。 | |
1946 |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9] | 美國 | 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64]。 | |
1947 | 格蒂·特蕾莎·科里 | 美國 | 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65]。 | |
1950 |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9] | 瑞士 |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66]。 | |
1952 | 賽爾曼·A·瓦克斯曼[9] | 美國 | 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67]。 | |
1953 |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9] | 英国 | 发现柠檬酸循环[68]。 | |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9] | 美國 | 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68]。 | ||
1958 | 乔舒亚·莱德伯格[9] | 美國 | 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69]。 | |
1959 | 阿瑟·科恩伯格[9] | 美國 | 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70]。 | |
1964 | 康拉德·布洛赫[9] | 美國 | 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71]。 | |
1965 | 方斯華·賈克柏[9] | 法國 | 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72]。 | |
安德列·利沃夫[9] | ||||
1967 | 乔治·沃尔德[9] | 美國 | 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73]。 | |
1968 |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9] | 美國 | "对遗传密码和其在蛋白质翻译中的功能的阐释"[74] | |
1969 | 萨尔瓦多·卢瑞亚[9] | 美國 | "对病毒复制机制和遗传模型的发现"[75] | |
1970 |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9] | 美國 | "对体液中神经末梢上的信息传递者——神经递质,及其储存、释放和失去活性的机制的发现。"[76] | |
伯纳德·卡茨[9] | 英国 | |||
1972 |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9] | 美國 | "关于抗体的化学结构的发现"[77] | |
1975 | 戴维·巴尔的摩[9] | 美國 |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78] | |
霍华德·马丁·特明[9] | 美國 | |||
1976 |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9] | 美國 | "發現傳染病的起源及傳播的新機制"[79] | |
1977 | 安德魯·沙利 | 美國 | "發現腦部生產的肽激素(peptide hormone)"[80] | |
羅莎琳·薩斯曼·雅洛[9] | 美國 | "對肽激素(peptide hormone)的免疫放射法的發展"[80] | ||
1978 | 丹尼爾·那森斯[9] | 美國 |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及分子遺傳學的問題應用"[81] | |
1980 | 巴茹·貝納塞拉夫[9] | 美國 | "發現決定基因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的細胞表面結構,可以調節免疫系統的免疫反應"[82] | |
1984 | 色薩·米爾斯坦[9] | 阿根廷 英国 |
"發現特殊性發展理論、免疫系統的控制及單克隆抗體的生產原則"[83] | |
1985 | 麥可·斯圖亞特·布朗[9] | 美國 | "發現膽固醇代謝的調控"[84] | |
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9] | 美國 | |||
1986 | 斯坦利·科恩[9] | 美國 | "發現成長因子"[85] | |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9] | 義大利 | |||
1988 | 格特魯德·B·埃利恩[9] | 美國 | "發現藥物治療的重要原則。"[86] | |
1989 | 哈羅德·埃利奧特·瓦爾穆斯[9] | 美國 | "發現原癌基因及逆轉錄病毒的細胞起源。"[87] | |
1994 | 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9] | 美國 | "發現G蛋白和G蛋白在細胞的信號輔導作用。"[88] | |
馬丁·羅德貝爾[9] | ||||
1997 | 史坦利·布魯希納[9] | 美國 | "發現朊病毒:一個新的生物學感染原理"[89] | |
1998 | 羅伯·佛契哥德[9] | 美國 | "發現一種名為一氧化氮的信號分子在心血管系統。"[90] | |
2000 | 保羅·格林加德[9] | 美國 | "發現神經系統內的信號轉導"[91] | |
埃里克·坎德爾[9] | 美國 | |||
2002 | 西德尼·布倫納[9] | 南非 | "發現基因調控的器官發育及凋亡程序性的細胞死亡。'"[92] | |
H·羅伯特·霍維茨[9] | 美國 | |||
2004 | 理查德·阿克塞尔 | 美國 | "对嗅感受器的发现和对嗅觉系统的归纳整理"[93] | |
2006 | 安德鲁·法厄 | 美國 | "对双链RNA引起的基因沉默——RNA干扰的发现[94] | |
2011 | 拉尔夫·斯坦曼[95][96][97][98][99] | 加拿大 | 对树突状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作用的发现[100] | |
布鲁斯·博伊特勒[95][96][101] | 美國 | |||
2013 | 詹姆斯·罗斯曼 | 美國 | “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achinery regulating vesicle traffic, a major transport system in our cells"[102] | |
兰迪·谢克曼 | 美國 | |||
2017 | 迈克尔·罗斯巴什 | 美國 | “对控制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发现”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103] | |
2020 | 美國 | “发现丙肝病毒” "for the discovery of Hepatitis C virus"[104] | ||
2021 | 戴维·朱利叶斯 | 美國 | “發現溫度和觸覺的受體”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receptors for temperature and touch"[105] | |
物理學
年份 | 获奖者 | 国籍 | 获奖原因 | |
---|---|---|---|---|
1907 |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 美國 |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for his optical precision instruments and the spectroscopic and met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with their aid"[106] | |
1908 |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 法國 |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for his method of reproducing colours photographically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rference"[107] | |
1921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魏瑪共和國 瑞士 美國 |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for his services to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especially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108] | |
1922 | 尼尔斯·玻尔 | 丹麥 |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for his servi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 the radiation emanating from them"[109] | |
1925 | 詹姆斯·弗兰克 | 魏瑪共和國 |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an electron upon an atom"[110] | |
古斯塔夫·赫兹 | 魏瑪共和國 | |||
1943 | 奥托·施特恩 | 美國 |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ray method and his discovery 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proton"[111] | |
1944 | 伊西多·拉比 | 美國 |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for his resonance method for recording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tomic nuclei"[112] | |
1945 | 沃尔夫冈·泡利 | 奥地利 |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Exclusion Principle, also called the Pauli principle"[113] | |
1952 | 费利克斯·布洛赫 | 美國 | “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for nuclear magnetic 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 discoveries in connection therewith"[114] | |
1954 | 马克斯·玻恩 | 英国 西德 |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for his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quantum mechanics, especially for his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vefunction"[115] | |
1958 | 伊利亚·弗兰克 | 蘇聯 |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for the discover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erenkov effect"[116] | |
1959 |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 美國 | “发现反质子”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antiproton"[117] | |
1960 | 唐纳德·格拉泽 | 美國 | “发明气泡室” "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bubble chamber"[118] | |
1961 |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 美國 |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 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119] | |
1962 | 列夫·朗道 | 蘇聯 | “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for his pioneering theories for condensed matter, especially liquid helium"[120] | |
1963 | 尤金·維格納 | 美國 |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121] | |
1965 | 朱利安·施温格 | 美國 |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 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122] | |
理查德·费曼 | 美國 | |||
1967 | 漢斯·貝特 | 美國 |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uclear reactions, especially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energy production in stars"[123] | |
1969 | 默里·盖尔曼 | 美國 |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s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124] | |
1971 | 伽博·丹尼斯 | 英国 | “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for hi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lographic method"[125] | |
1972 | 利昂·库珀 | 美國 |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 "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 BCS-theory"[126] | |
1973 | 布赖恩·约瑟夫森 | 英国 |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 tunnel barrier, in particular those 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 the Josephson effect"[127] | |
1975 | 奥格·玻尔 | 丹麥 |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ctive motion and particle motion in atomic nucle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ic nucleus based on this connection"[128] | |
1976 | 伯顿·里克特 | 美國 | “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discovery of a heavy elementary particle of a new kind"[129] | |
1978 | 阿诺·彭齐亚斯 | 美國 |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130] | |
1979 | 谢尔登·格拉肖 | 美國 | “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the unified weak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elementary particl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he prediction of the weak neutral current"[131] | |
史蒂文·温伯格 | 美國 | |||
1987 | 卡尔·米勒 | 瑞士 | “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 "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ceramic materials"[132] | |
1988 | 利昂·莱德曼 | 美國 | “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for the neutrino beam method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doublet structure of the leptons 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the muon neutrino"[133] | |
梅尔文·施瓦茨 | 美國 | |||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 美國 | |||
1990 | 杰尔姆·弗里德曼 | 美國 | “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for their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 of electrons on protons and bound neutrons, which have been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rk model in particle physics"[134] | |
1992 | 乔治·夏帕克 | 法國 | “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 "for hi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icle detectors, in particular the multiwire proportional chamber"[135] | |
1995 | 马丁·佩尔 | 美國 | “发现τ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tau lepton" and "for pioneering 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epton physics"[136] | |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 美國 | “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neutrino" and "for pioneering 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epton physics"[136] | ||
1996 | 戴维·李 | 美國 | “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 "for their discovery of superfluidity in helium-3"[137] | |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 美國 | |||
1997 |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 法國 | “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for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o cool and trap atoms with laser light"[138] | |
2000 |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 俄羅斯 | “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 "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used in high-speed- and optoelectronics"[139] | |
2003 |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 美國 俄羅斯 |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 superfluids"[140] | |
维塔利·金兹堡 | 俄羅斯 | |||
2004 | 戴维·格娄斯 | 美國 |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for the discovery of asymptotic freedom in the theory of the strong interaction"[141] | |
弗朗克·韦尔切克 | 美國 | |||
2005 | 罗伊·格劳伯 | 美國 |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quantum theory of optical coherence"[142] | |
2010 | 安德烈·海姆 | 荷蘭 俄羅斯 |
“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 "fo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 regarding the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graphene"[143] | |
2011 | 索尔·珀尔马特 | 美國 | “透過觀測遙距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accelerating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observations of distant supernovae"[144] | |
亞當·里斯 | 美國 | |||
2012 | 塞尔日·阿罗什 | 法國 | “能夠量度和操控個體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手法” "fo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that enable measuring &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quantum systems"[145] | |
2013 | 弗朗索瓦·恩格勒 | 比利時 | “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此發現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並且最近由CERN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及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 "for the theoretical discovery of a mechanism that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mass of subatomic particles, and which recently was confirmed 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the predicted fundamental particle, by the ATLAS and CMS experiments at CERN's Large Hadron Collider"[146] | |
2016 | 约翰·科斯特利茨 | 美國 英国 |
“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性发现”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147] | |
2017 | 莱纳·魏斯 | 美國 | “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 "fo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GO detector and the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148] | |
巴里·巴里什 | 美國 | |||
2018 | 阿瑟·阿什金 | 美國 | “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for groundbreaking inventions in the field of laser physics"[149] | |
2020 | 羅傑·潘洛斯 | 英国 | “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確鑿預測” "for the discovery that black hole formation is a robust prediction of the general relativity"[150] | |
赖因哈德·根策尔 | 德國 | “發現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for the discovery of a supermassive compact object at the centre of our galaxy"[150] | ||
安德烈娅·盖兹 | 美國 |
和平
年份 | 獲獎者 | 國籍 | 獲獎理由 | |
---|---|---|---|---|
1911 | 托比亚斯·阿赛尔[9] | 荷蘭 | 猶太和平主義者、國際法庭的創辦人之一,亦為德國和平運動的創始人之一[151]。 | |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9] | 奥地利 | 猶太和平主義者、記者,德國和平運動的創始人之一[151]。 | ||
1968 | 勒内·卡森[9] | 法國 | 歐洲人權法院主席[152]。 | |
1973 | 亨利·季辛吉[9] | 美國 | 促成《巴黎和平協約》的簽訂[153][154]。 | |
1978 | 梅纳赫姆·贝京[9] | 以色列 | 因為《戴維營協定》,使西奈半島以色列全軍撤離與埃及軍隊返回問題達成了共識[155]。 | |
1986 | 埃利·維瑟爾[9] | 美國 | 經過種種艱難而產生的詞句,維瑟爾已向人類交遞了「和平、贖罪與人性尊嚴」的有力啟示[156]。 | |
1994 | 伊扎克·拉賓[9] | 以色列 | 和亞西爾·阿拉法特共同推進巴勒斯坦的和平獨立進程[157]。 | |
希蒙·佩雷斯[9] | 以色列 | |||
1995 |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 英国 波蘭 |
致力推廣於減少核武器的使用[158]。 |
經濟學
年份 | 獲獎者 | 國籍 | 獲獎理由 | |
---|---|---|---|---|
1970 | 保罗·萨缪尔森[9] | 美國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159]。 | |
1971 | 西蒙·库兹涅茨[9] | 美國 |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60]。 | |
1972 |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9] | 美國 | 他和约翰·希克斯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161]。 | |
1973 | 华西里·列昂惕夫 | 蘇聯 德國 美國 |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162]。 | |
1974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英国 | 在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锐分析。[163]。 | |
1975 | 列昂尼德·坎托罗维奇[9] | 蘇聯 德國 美國 |
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164]。 | |
1976 | 米尔顿·弗里德曼[9] | 美國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165]。 | |
1978 | 赫伯特·西蒙[9] | 美國 |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166]。 | |
1980 | 劳伦斯·罗·克莱因[9] | 美國 |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167]。 | |
1985 |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9] | 義大利 美國 |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68]。 | |
1987 | 罗伯特·索洛[9] | 美國 |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169]。 | |
1990 | 哈里·马科维茨[9] | 美國 |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170]。 | |
默顿·米勒 | 美國 | |||
1992 | 蓋瑞·貝克[9] | 美國 |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於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171]。 | |
1993 | 罗伯特·福格尔[9] | 美國 | 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172]。 | |
1994 | 约翰·海萨尼[9] | 匈牙利 |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73]。 | |
莱因哈德·泽尔腾 | 美國 | |||
1997 | 迈伦·斯科尔斯 | 加拿大 美國 |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174]。 | |
2001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9] | 美國 |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175]。 | |
乔治·阿克洛夫 | 美國 | |||
2002 | 丹尼尔·卡内曼[9] | 以色列 美國 |
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176]。 | |
2005 | 罗伯特·约翰·奥曼[177] | 以色列 美國 |
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178]。 | |
2007 | 里奥尼德·赫维克兹[179][180][181] | 美國 | 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礎[182]。 | |
埃克里·马斯金 | 美國 | |||
罗杰·梅尔森 | 美國 | |||
2008 | 保罗·克鲁格曼[183] | 美國 | 对经济活动的贸易模式和区域的分析[184]。 | |
2010 | 彼得·戴蒙德 | 美國 | 在市场搜寻理论中具有卓越贡献[185]。 | |
2012 | 阿尔文·罗思 | 美國 | 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186]。 | |
2016 | 奥利弗·哈特 | 美國 | 对契约理论的贡献。[187] | |
2017 | 理查德·塞勒 | 美國 | 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188] | |
2018 | 威廉·諾德豪斯 | 美國 | 將氣候變化納入長期的總體經濟分析[189]。 | |
2019 | 麥可·克雷默 | 美國 | 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190]。 | |
2020 | 美國 | 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開創出新的拍賣方法[191] | ||
2021 | 約書亞·D·安格里斯特 | 美國 以色列 |
对因果关系分析方法论的贡献[192] | |
2022 | 本·伯南克 | 美國 | 研究银行和金融危机[193] | |
2022 | 道格拉斯·戴蒙德[194] | |||
2023 | 克劳迪娅·戈尔丁 | 美國 | 增进大众对女性劳动市场收入的了解[195] |
非自願未領獎者
目前只有4名諾貝爾獎得主被迫無法到場、拒絕領獎。其中三名為德國人里夏德·庫恩、阿道夫·布特南特和格哈德·多馬克,分別在1938和1939年被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禁止領獎[196]。另外一位是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為俄羅斯猶太人[197],他在1958年被選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最初接受了這項事實,但最後卻因為蘇聯當局施壓而無法到場領獎 [198][199]。
註釋
^ #这里的中文姓名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nobelprize.org)提供英文名字的翻译,对于得奖者的原名或其他名字,可从该得奖者的条目中了解。华人或日本人姓名按中文和日文姓名习惯翻译。尽可能提供了每一位获奖者的照片;如果需要,可以到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上查询每一位获奖者的照片。
^ #=这里的国家信息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提供的信息列出,并不一定为得奖者真实的国籍或出生地。
^ #这里所引用的获奖理由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提供的英文原文翻译列出,英文原文被列于中文翻译之后以供查对。这一栏中的条目链接是与获奖者的获奖原因相关的研究领域与历史;这些链接这是作为指引和解释,需要了解每一位获奖者的具体工作,请由名字一栏中的链接到对应得奖者的条目中查看,或到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中相关获奖者的页面中查看。
參考文獻
- 一般
- 特殊
- "Nobel Priz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4 November 2007,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An additional award,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was established in 1968 by the Bank of Sweden and was first awarded in 1969
- . Nobel Foundation. [201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 . Israel High-Tech & Investment Report. December 2004 [201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 . Jewish Biography. [201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Shreiber publishing. 2003 [2010-02-15].
- . Isra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 "Winfrey selects Wiesel's 'Night' for book clu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16, 2006.
- . 自由時報. 2018-10-02 [201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 Schreiber, Mordecai; Schiff, Alvin I.; Klenicki, Leon (编), , , Schreiber Publishing: 198, 2003, ISBN 188756377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Matthias Konzett; Margarete Lamb-Faffelberger. . 2007: 15. ISBN 0838641547.
Born to a Catholic mother and a non-practicing father of Jewish descent, she [Jelinek] ...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Billington, Michael (2007). Harold Pinter. London: Faber and Faber. p. 2. ISBN 0571234769.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14-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www.nobelprize.org.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 . NobelPrize.org.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美国英语).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1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prize.org. [2014-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Nobelprize.org. [201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2014-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3).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201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6).
- . [201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 . [201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 . Nobel Foundation. [201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201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 . Nobel Foundation.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 . www.nobelprize.org.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 . Nobel Foundation.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5).
- . Nobel Foundation.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4).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8).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0).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5).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9).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5).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4).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9).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1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7).
- . Nobel Foundation. [2011-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1).
- . Nobel Foundation. [201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 . Nobel Foundation.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8).
- . www.nobelprize.org.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0).
- . www.nobelprize.org.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3).
- . Nobel Foundation. [2018-10-03].
- . Nobel Foundation.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Lundestad, Geir. . Nobel Foundation. 2001-03-15 [200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7).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Robert Aumann.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Robert Aumann was born in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 in 1930, to a well-to-do orthodox Jewish family.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Seymour "Sy" Brody. .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American-Israeli Cooperative Enterprise.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Legislature of the State of Minnesota (image vi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mn.edu). 9 April 2007 [200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5).
- .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Paul Krugman. . New York Times. 2003-10-28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Sure enough, I was accused in various places not just of 'tolerance for anti-Semitism' (yes, I'm Jewish) [...]
- . Nobel Foundation. [200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 .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 .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 . www.nobelprize.org.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 . www.nobelprize.org.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2).
- . Nobel Foundation. [2018-10-08].
- . Nobel Foundation.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4).
- . Nobel Foundation.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 (PDF) (新闻稿).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ctober 11, 2021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1).
- (新闻稿). October 10, 2022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7).
- . www.jinfo.org.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7).
- . NobelPrize.org. 2022-10-09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Nobel Foundation. [201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2).
-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American-Israeli Cooperative Enterprise.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 . [2011-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 Frenz, Horst (ed.). . Nobel Lectures. Amsterdam: Elsevier. 1969. (Via . Nobel Foundation. [24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延伸閱讀
- Charpa, Ulrich; Deichmann, Ute. (eds.) (2007). Jews and Sciences in German Contexts: Case Studies From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ohr Siebeck, pp. 23–25.
- Feldman, Burton (2001). The Nobel Prize: A History of Genius, Controversy, and Presti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rcade Publishing, pp. 407–10.
- Julius, Anthony (1995). T. S. Eliot, Anti-Semitism, and Literary Fo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66.
- Lazarus, William P.; Sullivan, Mark. (2008). Comparative Religion For Dumm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iley Publishing, p. 45.
- Patai, Raphael (1996). The Jewish Mi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 339–42.
- Rubinstein, W. D. (1982). The Left, the Right and the Jew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room Helm, p. 63.
- Scharfstein, Sol (1999). Understanding Jewish Holidays and Custom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KTAV Publishing House, p. 168.
- Shalev, Baruch Aba (2005). 100 Years of Nobel Priz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Americas Group, first publishing in 2002.
- Weiss, Mosheh (2004). A Brief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owman & Littlefield, pp. 216–17.
- Zuckerman, Harriet (1996). Scientific Elite: Nobel Laure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ransaction Publishers, originally publishing in 1977, pp. 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