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血球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抗原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糖类糖蛋白或者糖脂。通常一些抗原来自同一基因等位基因或密切连锁的几个基因的编码产物,这些抗原就组成一个血型系统[1]人类,目前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2],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恒河猴因子)最为重要。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兼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致死亡新生儿溶血症也和血型密切相关。

最常用的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的ABO抗原种类分型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血型保持终生不变,但在很罕见的例子中,也有可能通过感染、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病引起的抗体增加或抑制而改变。另一种更常见的血型改变的原因是骨髓移植。

发现史及意义

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健康人的血清对不同人类个体的红细胞有凝聚作用。[3]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成对混合,可以分为A、B、C(后改称O)三个组。后来,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

数年后,兰德施泰纳等人又发现了其他独立的血型系统,如MNS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1930年,兰德施泰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几十年来,新的血型系统不断被报道,由1935年成立的国际输血协会专门负责认定与命名工作。得到承认的30种人类血型系统包括超过600种抗原,[4]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见。

血型的发现开创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对临床输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血型系统也曾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以及亲子鉴定中,但目前已经逐渐被更为精确的基因学方法所取代。

人类的血型系统

在30种人类血型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通常医院中进行的血型检查也只有这两项指标,例如,一位血液是AB型同时是Rh阳性的人,其血型可以简写为AB+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 图中显示碳水化合物链,其中确定ABO血型

人类的血液内有以下的抗原抗体,组成不同的血型:

  • A型血的人红血球表面有A型抗原;他们的血清中会产生对抗B型抗原的抗体。一个血型为A型的人只可接受A型或O型的血液。
  • B型血的人跟A型血的人相反,他们红血球表面有B型抗原血清中会产生对抗A型抗原的抗体。血型为B型的人亦只可接受B型或O型的血液。
  • AB型血的人的红血球表面同时有A型及B型抗原;他们的血清不会产生对抗A型或B型抗原的抗体。因此,若在受血前有将送血者血液中的抗体分离的话,AB型血的人是全适受血者。然而,他们只可捐血予同样血型的人,例如,AB型的人只可以捐血给AB型的人。
  • O型血的人红血球表面A或B型抗原都没有。他们的血清对两种抗原都会产生抗体。因此,若在受血前有将送血者血液中的抗体分离的话,O型血的人是全适捐血者。然而,他们只可接受来自同样血型的血,例如,O型的人只能接受O型的血。

基本上,O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血型。但在某些地方,如挪威芬兰土耳其日本,A型血型的人较多。A型抗原一般比B型抗原较常见。AB型血型因为要同时有A及B抗原,故此亦是ABO血型中最少的。ABO血型分布跟地区及种族有关。

人类为何会对未接触过的抗原产生抗体的原因未知。一般相信可能是与某些细菌的抗原跟A及B型的糖蛋白相似有关。

Rh血型系统

血液中另一主要特点是恒河猴因子,恒河猴因子Rh血型系统)也被读作Rh抗原Rh因子,因与恒河猴红血球上的抗原相同得名,最初于1940年被发现。每个人的红血球上只可能有或没有Rh因子,通常会与ABO结合起来,写的时候放在ABO血型后面,此常常省略Rh,只保留+或-号,比如A+,B-等等。当中O+型(即O型血,Rh阳性)最常见。

  • Rh+,称作“Rh阳性”或“Rh显性”,表示人类红血球“有Rh因子”;
  • Rh-,称作“Rh阴性”或“Rh隐性”,表示人类红血球“没有Rh因子”。

ABO血型中配合Rh因子是非常重要的,错配(Rh+的血捐给Rh-的人)会导致溶血。不过Rh+的人接受Rh-的血是没有问题的。

和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不同,Rh血型系统的抗体比较小,可以透过胎盘屏障。当一名Rh- 的母亲怀有一个Rh+的婴儿,然后再怀有第二个Rh+的婴儿,就可能出现Rh症(溶血病)。母亲于第一次怀孕时产生对抗Rh+红血球的抗体。在第二次怀孕时抗体通过胎盘把第二个婴儿的血液溶解,一般称新生婴儿溶血症。这反应不一定发生,但如果婴儿有A或B抗原而母亲没有则机会较大。以往,Rh因子不配合会引起小产或母亲死亡。以前多数会以输血救治刚出生的婴儿。现在一般会24小时内以抗Rh(+)的药物注射医治,最常见为Rhogam或Anti-D。每位Rh-的怀孕母亲的婴儿的血型都要找出,如果是Rh+的话,母亲便要注射Anti-D。用意为在母体产生抗体前先将抗原消灭,使母体记忆性B细胞不致记忆并自行产生大量抗体

在华人当中,属于弥猴因数(简称Rh)负型血的比例约为1:370,但在白种人(高加索人种)则所占的比例较高,大约每七个人当中便有一位是Rh负型的。[5]

Hh/孟买血型系统

血型属于罕见的孟买表现型的人,因为红血球上没有H蛋白物质,所以没有A或B抗原。但他们的血清会产生对抗H物质的抗体,而H物质是孟买表现型以外,所有血型的红血球都有的。故此,孟买表现型的人只可接受相同血型的血。

由于孟买型血型非常罕有,而他们又不能接受其他血型,因此急需输血的孟买型血型人很可能找不到捐血者。

表现血型为O型的人,有可能其实是孟买血型。他们本来从第九对染色体遗传到的A,B,O或AB其中一种ABO血型,但表现出来却是没有A或B抗原,就像是O型。这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基因:第十九对染色体上的H基因内遗传了的一对隐性的等位基因hh),因而不会产生H蛋白。而当没有H蛋白,则A或B抗原都不能出现。

孟买型血型写作Oh。虽然被写作成O,这其实不是真正的O型的一种。最初1952年在孟买发现这种血型时,是因为并非A,B或AB型,才在检测时被误以为是O型。在孟买型最多的孟买,这类血型的出现频率才约为一万分之一。华人出现孟买型的机会更少。

亚孟买血型系统

亚孟买血型的红血球不会与抗A或抗B血清反应,但是其体液或血浆仍可分泌ABH抗原,对抗A或抗B血清有反应。 所以亚孟买血型会让B型血型表现像O型血型,必须做「唾液试验」才能确认是否是亚孟买血型或是纯粹。

亚孟买血型没有酶去为红血球制造H抗原,但有另一种酶可以在分泌物(如口水)中制造H抗原,从而制造A或B抗原。

P血型系统

P血型系统将人类血型分为P1、P2、Pk1、Pk2及p五种表型。当中p型血液中会自然产生对抗PP1Pk抗体,是种非常罕见血型,全球人口盛行率小于0.001%,除日本、瑞典外,其它国家只有个案报告[6]

米田堡血型系统

台湾原住民阿美族中,有米田堡(Miltenberger,未进入国际标准血型)血型的比率高达95%,台湾一般族群也有约3~6%的几率。米田堡血型的复杂性很高又很特别,在世界上白种人与日本人具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约百万分之一,但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东南亚大陆或岛屿(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该血型的比例较前者高。

在台湾引起新生婴儿溶血症及严重的输血反应是米田堡血型,有米田堡抗体的人数是Rh的二十倍。以输血而言,米田堡血型和Rh血型在台湾,是一样重要的。

其他

另外还有Langereis血型Junior血型。迄今发现有超过5万日本人的血型是Junior阴性,导致这两种血型的血红蛋白为分别为ABCB6ABCG2[7]

遗传

血型的遗传一般条件下遵守孟德尔定律,但也有突变等情况发生,不能从一而论。

ABO血型系统的遗传

一般来说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单基因决定的。ABO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9q34),有三个主要的等位基因IA(A)、IB(B)和i(O)。IAIB的产物是具有活性的(酵素),分别催化A抗原和B抗原的合成,而等位基因i 的产物不具有酶活性,无法催化A、B抗原合成。由于人类染色体是双倍体,一个人通常只能拥有三个等位基因中的两个,分别来自父母双方。这两个等位基因的类型,即血型的基因型(genotype),决定了人类血型的表型(phenotype)。

IAIBi 均为显性,故而只有基因型是ii 的人才有O型血,基因型是IAIAIAi 的人是A血型,基因型是IBIBIBi的人是B血型。而IAIB共显性,因此基因型是IAIB的人具有A、B两种抗原,即AB血型。

在少数情况,IA基因有时会因上游基因的抑制而不表现,成为O型。

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双方均为O型血,子女将最有可能是O型;如果父母有一方是AB型血,子女不太可能是O型;A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太可能生育B型或AB型血的子女,B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太可能生育A型或AB型血的子女;如果父母有一方是O型,子女不太可能是AB型。参看下列表格:

子女可能的血型
ABABO
A
  • A
  • O
  • A
  • B
  • AB
  • O
  • A
  • B
  • AB
  • A
  • O
B
  • A
  • B
  • AB
  • O
  • B
  • O
  • A
  • B
  • AB
  • B
  • O
AB
  • A
  • B
  • AB
  • A
  • B
  • AB
  • A
  • B
  • AB
  • A
  • B
O
  • A
  • O
  • B
  • O
  • A
  • B
  • O
子女几乎不可能的血型
ABABO
A
  • B
  • AB
  • O
  • B
  • AB
B
  • A
  • AB
  • O
  • A
  • AB
AB
  • O
  • O
  • O
  • AB
  • O
O
  • B
  • AB
  • A
  • AB
  • AB
  • O
  • A
  • B
  • AB

以统计学观点,德国哥廷根大学数理统计学著名的血型研究者F.贝尔斯泰教授称:「原始时期的类人猿都是O型血,后来突然相继变异为A和B两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仅有的O型血分裂出A型和B型。」A型和B型的结合产生出新的O型、A型、B型和AB型。图表占绝大数据,但有极少几率出现伪O型。

Rh血型系统的遗传

Rh是由第一对染色体上一对有两个等位的基因所控制。Rh+是显性,Rh-是隐性。

父母Rh子女可能子女不太可能
+及++、- 
+及-+、- 
-及--+

兼容的血型

捐血及接受血型者的血型必须兼容。下表列出各兼容的血型(有 者可配合)。例如,A-的人可接受O-或A-,可捐给AB+,AB-,A+或A-。

一般来说,O-型是全适型捐血者,他们的血可捐给任何人(临床实际仅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会少量输入异型血用于急救,度过危险期后仍然会坚持使用同型血,因为异种血型输入可能会造成严重溶血反应)。所以血库及医院对O-型血要求最多。AB+型血是全适受血者,可接受任何血型。不过大量的异型输血仍然会有副作用,因此在可能情况下,输同型的血液仍然是比较理想。

红血球兼容性表[8][9]
O− O+ A− A+ B− B+ AB− AB+
O−
O+
A−
A+
B−
B+
AB−
AB+

分布

不同种族,地区的人的血型分布都不一样。同一种族中不同的族群也会有差别。一般地方都是O+最常见,AB-最少。

B等位基因分布最多的地方是在亚洲中部,其次是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则相对地少,在世界上,B等位基因是ABO血型等位基因中最少的,只有16%的人口。A等位基因则。较B等位基因多些,占世界总人口约21%,他们分布的地方比较散,例如蒙大拿州印第安人的黑脚族(30%-35%),澳洲原住民(许多群族40%-53%),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北部的拉普人,或者萨米人(50%-90%),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里则几乎没有A等位基因。至于O血型则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约占63%的人口,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那里接近100%的人是O血型,其次是澳洲原住民和西欧地区(尤其是凯尔特人),东欧和亚洲中部则较少。[10]

血型香港[11]澳门[12]秘鲁的美洲原住民瑞典北京台湾[13]
O41.83%42%100%38%29%44%
A26.30%26%0%47%27%26%
B25.48%26%0%10%32%24%
AB6.40%6%0%5%13%6%

下表是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和地区人群的ABO与Rh血型系统的平均表型频率:

国家/地区 O+A+B+AB+ O− A− B−AB−
香港[14] 41.51%26.13%25.34%6.35%0.32%0.17%0.14%0.05%
澳门[12] 41%25.2%25.6%6.5%0.7%0.6%0.3%0.1%
大韩民国(韩国)[15] 35.2%28.1%26.1%11.3%0.1%0.1%0.1%0.05%
以色列[16] 32%34%17%7%3%4%2%1%
土耳其[17] 29.8%37.8%14.2%7.2%3.9%4.7%1.6%0.8%
克什米尔[18] 36.5%22.2%30.9%6.4%2%0.8%1.1%0.2%
澳大利亚[19] 40%31%8%2%9%7%2%1%
奥地利[20] 30%33%12%6%7%8%3%1%
比利时[21] 38%34%8.5%4.1%7%6%1.5%0.8%
加拿大[22] 39%36%7.6%2.5%7%6%1.4%0.5%
丹麦[23] 35%37%8%4%6%7%2%1%
爱沙尼亚[24] 30%31%20%6%4.5%4.5%3%1%
芬兰[25] 27%38%15%7%4%6%2%1%
法国[26] 36%37%9%3%6%7%1%1%
德国[27] 35%37%9%4%6%6%2%1%
冰岛[28] 47.6%26.4%9.3%1.6%8.4%4.6%1.7%0.4%
新西兰[29] 38%32%9%3%9%6%2%1%
挪威[30] 34%42.5%6.8%3.4%6%7.5%1.2%0.6%
波兰[31] 31%32%15%7%6%6%2%1%
沙特阿拉伯[32] 48%24%17%4%4%2%1%0.23%
西班牙[33] 36%34%8%2.5%9%8%2%0.5%
瑞典[34] 32%37%10%5%6%7%2%1%
英国[35] 37%35%8%3%7%7%2%1%
爱尔兰[36] 47%26%9%2%8%5%2%1%
美国[37] 37.4%35.7%8.5%3.4%6.6%6.3%1.5%0.6%

社会与文化

当今,在多个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流行的伪科学信仰是,一个人的 ABO 血型可以预测他们的性格和与他人的兼容性等。[38] 研究者至今仍未确立血型人格分类的科学依据,有关研究也没有发现“人格和血型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使该理论“过时”,并得出结论认为,不存在假设人格与血型随机相关的结论”。[39]

参见

参考资料

  1. Maton, Anthea; Jean Hopkins, Charles William McLaughlin, Susan Johnson, Maryanna Quon Warner, David LaHart, Jill D. Wright. .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 1993. ISBN 0-13-981176-1.
  2.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2008年8月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3. Landsteiner K. . Zbl Bakt. 1900, 27: 357–62.
  4. . American Red Cross Blood Services - New England Region. 2001 [2008-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1). there are more than 600 known antigens besides A and B that characterize the proteins found on a person's red cells
  5. . [2014-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6. 参看专家揭开P型血之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Helias, Virginie; Saison, Carole; Ballif, Bryan A; Peyrard, Thierry; Takahashi, Junko; Takahashi, Hideo; Tanaka, Mitsunobu; Deybach, Jean-Charles; Puy, Hervé; Le Gall, Maude; Sureau, Camille. . Nature Genetics. 2012-02, 44 (2) [2022-08-07]. ISSN 1061-4036. PMC 3664204可免费查阅. PMID 22246506. doi:10.1038/ng.10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英语).
  8. . American National Red Cross. December 2006 [2008-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4).
  9. Blood types and compatibil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loodbook.com
  10. . [200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1).
  11. . [2010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2月25日).
  12. . [200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13. . [201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14. .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5).
  15.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1).
  16.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17.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9).
  18.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19.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9).
  20.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9).
  21.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22.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23.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7).
  24.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25.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26. . Centre Hospitalier Princesse GRACE - Monaco. C.H.P.G. MONACO. 2005 [2008-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法语).
  27. 血型
  28.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29.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1).
  30.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31.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32.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5).
  33.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0).
  34.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4).
  35.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1).
  36.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37. .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38. Nuwer, Rachel. . Scientific American. [16 Feb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0).
  39. . MediResource Inc. Associated Press. 2009-02-01 [2011-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8, 201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