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
辞源
分类
宗教意义
宗教上的牺牲,指仪式中被宰杀献神的动物或人类(也可被称为献牲、牲品、祭品、祭牲、祭物或血食等),或者杀生祭祀这个动作本身(也可以称为献祭)。人类的祭祀活动普遍需要牺牲,以和神灵沟通[8]。牺牲可以按照是否在仪式进行时宰杀祭品分为一般性祭品和生祭(活祭),也可按照祭品的种类分为动物祭跟人祭。如果信徒自愿牺牲,可分为自杀祭(ritual suicide)或仪式性自残。
上古中国已经确证存在大量献祭活动,祭物种类极为广泛。《诗经》中对于献祭和祭品的记录已经详确细致,例如:《潜》是颂扬周室祭祀时用鲜美又品种多样的肥鱼供奉神灵和祖先的乐歌,它的赞美对象既包括大自然与其出产,也同时针对王室的虔诚献祭;《采苹》描述少女献祭的场景。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今巴比伦)和环地中海地区(古希腊、古罗马、腓尼基等) [9] 的献祭极为普遍,古巴比伦人会在杀死祭品后,观察动物的内脏以预测吉凶,称为"脏卜"。 [10] ;西亚《旧约圣经》中记录了人类第二代的献祭,亚当长子该隐以农产献祭,次子亚伯以羔羊献祭,神悦纳后者,因为亚伯献上头生的,该隐却是献上剩下的。 《出埃及记》中则更为详细地记录了古代希伯来人献祭的规则。
一些民族在过去的某些时代有人祭的习惯,例如亚述、玛雅、古印加文明,甚至也包涵古中国文明。
儒家
“ |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 ” |
——《礼记·曲礼下》 |
从周礼以来的祭祀规格由高而低分成太牢、少牢、特牲、特豕、特豚、鱼、腊、豆等,使用的祭祀器皿有不同规定,也从饮食上来划分君臣、诸侯、士庶的伦理秩序。天子诸侯的规格称作「牢礼」,分为「太牢」(大牢)和「少牢」(小牢);「牢」是饲养牲畜的栏圈,牛牢大、羊牢小,以此来表示天子和诸侯饮食规格的区别。[11]
「太牢」(牲牛)以全牛为主祭,合全羊、全猪为三牲,最先是天子祭祀才能使用的牢礼,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也越制而用之;「少牢」(牲羊)以全羊为主祭,合全猪为二牲,是大夫祭祀使用的牢礼;士用馈食(牲特豕)祭祀,以全猪为主祭;庶人则只能祭稷,礼不及三牲。[12][13][14][15]
清朝礼制将原先的两种「牢礼」改为四种规格,由高而低是犊、特、太牢和少牢,原先的太牢改称「犊」(牲牛)、少牢改称「特」(牲羊);太牢连降两级,并从原来的「牲牛」改成「牛羊豕」;少牢同样连降两级,并从原来的「牲羊」改成「羊豕」。[16]
「牲」必须是毛色整齐的一整只牲畜,所以现在民间习俗所称的三牲、五牲,与古礼中记载的三牲,并非相同(下述「民间信仰」);当今只有祭黄帝、祭孔等大典符合太牢之礼的规格,还有可能备齐全牛、全羊、全猪的三牲之礼。[17][18]
一般解释是道教三清、玉帝、三官等高等神灵用鲜花、生果、斋菜祭拜就可,不用三牲;但办事的神兵神将生前大多是凡夫俗子,喜欢荤菜,所以要用血食以表诚心。不过,素食者拜神也无须特地准备牲礼,只要真心诚意,神明依然会接受。[19][20][21]
基督教

从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而言,众人因有罪而与上帝疏远,可是耶稣基督与上帝无间亲密,与上帝原为一体。他将众人的罪放在自己手上,然后被大祭司从城市赶到荒野之中,受难受死在十字架上面,成为众人的代罪羔羊。上帝借着耶稣基督的称义,赦免众人的罪,使众人被救赎。
所以耶稣基督就是上帝所赐的无罪羔羊,众人借着基督的牺牲,奉行基督的教训并愿与主同行,就能如同耶稣基督般与主无间亲密。这是源于《旧约圣经》的赎罪祭,古犹太人在赎罪日献上羔羊来行赎罪礼,说:「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
印度教
「」(IAST:)指的是牺牲、祭品、崇拜、供养等的意思,特别是用于将牛奶、酥油、谷物、凝乳、香料和木材等投入圣火,持念曼特罗的宗教仪式。[22] 古老的婆罗门教性力派,亦有宰杀血食、甚至将活人用做祭祀供品的仪式。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会在宰牲节屠宰绵羊、山羊、牛或骆驼,然后会将肉食留给家人,也会分送给穷人。这是为了纪念先知易卜拉欣(亚伯拉罕)服从真主的命令,将儿子献为祭品,而后又用羔羊代替祭品的节日。
亚伯拉罕诸教都有相同的传说,但对于先知易卜拉欣献上的是长子易斯马仪(以实玛利)还是次子易斯哈格(以撒),出现不同的见解,易斯哈格(以撒)是牺牲者的说法后来成为主流。
犹太教
犹太教经典记载,先知亚伯拉罕获得耶和华指示,要将儿子以撒作为祭品献给上帝,但耶和华最后派出天使阻止亚伯拉罕,并称是为了测试亚伯拉罕的忠诚心,于是亚伯拉罕改为宰杀一只羔羊作为祭品。
犹太教的五祭是根据《旧约圣经》中规定的五种基本祭:[23]
- 燔祭是指焚烧的祭,祭牲包含公牛、公羊、斑鸠或雏鸽,将祭牲宰杀切块,洗净后焚烧成灰,并且祭坛的火永不熄灭。
- 素祭由细面、油、乳香和盐构成,细面与油调和,产生面团;面团拿到炉子里烤,就成了饼;这种经过烘烤的饼成为香气满足神,也成为食物满足人。
- 平安祭是人可以享用的祭物,祭司和献祭者可以享用此祭。平安祭可以使用任何祭牲,也可以用无酵饼或有酵饼。
- 赎罪祭的祭牲取决于献祭者:大祭司或以色列全会众献祭,必须要献上公牛;国王或王子献祭,必须要献上公山羊;平民献祭,必须要献上母山羊或绵羊羔;对于无力承受的穷人,可以献上两只斑鸠或雏鸽。将祭牲宰杀后按手与之联合,使祭牲代替人承担人的罪性的后果。
- 赎愆祭为的是可以补偿的过失。祭牲通常是母羊、羊羔或山羊,若力量不够,可用斑鸠或雏鸽等。
政治意义
“牺牲”在近现代才引申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付出自己的利益或性命”,[24][25] 例如:士兵在战争中为国家作战而付出生命,古谓「成仁」、「取义」。
文革牺牲
“牺牲”一词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被赋予特殊含义,1950-80年代被集中用于赞誉为整体的历史、社会、阶级、革命事业利益捐弃生命的道德评价,所以总是与“烈士”、“英雄”的称号相互联系。而后通过新闻报道、文艺创作、演出播映进行崇高赞誉的反复宣传,让“牺牲”改变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标准和人生理想。[26][27][28]
1990年代以后的后文革时期,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使得社会整体目标和理想变形,个人利益的权重加大,“牺牲”渐变得世俗化,个体的休息时间、家庭、健康、幸福、局部利益、形象、机遇等,在革命时代被视为是微末的事物,也可以与牺牲联系起来。
另一些程度上来说,“牺牲”仅成为“死亡”的委婉语。
参考文献
- . www.zdic.net. [201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 . www.zdic.net. [201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2).
- . www.zdic.net. [201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 王俪静. .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00-12 [202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中文).
牺牲或祭献一词源自拉丁文sacrificium(名词)和sacrificare(动词),都指向神灵奉献祭品的宗教活动。
- .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2) (中文及英文).
the act of giving up something that is valuable to you in order to help someone else
- 王俪静. .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00-12 [202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中文).
牺牲的第一个涵义和宗教有关,中文多用祭献
- 王俪静. .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00-12 [202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中文).
第二个涵义和宗教无关,而是指人类某些「放弃」所有或应有的行为,谓之牺牲
- 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 . 出版地: 联经出版. 2020-08-05 [2021-07-19]. ISBN 9789570855456 (中文译本).
...艾丝特.埃迪诺(Esther Eidinow)是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的古代史教授,根据她的解释:"动物祭祀是个重要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你可以跟你看不见的诸神沟通:你通过动物献祭来敬拜诸神,感谢诸神。通过观察动物的内脏,你可以得知诸神是否站在你这一边。你向诸神请求的事物,也是通过观察动物内脏显示诸神是否应许。"
- 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 . 出版地: 联经出版. 2020-08-05 [2021-07-19]. ISBN 9789570855456 (中文译本).
...在古代地中海地区,像这种定期杀死家畜的祭祀仪式相当常见——除了希腊人,罗马人、腓尼基人,在耶路撒冷神殿的犹太人也会举行这样的献祭仪式。
- 刘健. . 《世界历史》. 1999., (02期): 63~69页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牛,《周礼》谓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
- 《礼记·王制·第五》:「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
- 《通典·礼典·第八十五》:「诸侯少牢,上大夫特牲,下大夫 、士特豚,皆有脯醢醴酒。」
- 《国语·楚语下》:「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 《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无禄者,稷馈。」
- 《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牲牢四等:曰犊,曰特,曰太牢,曰少牢。」
- . 公祭轩辕黄帝网(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201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中部县要在重阳节前三个月派人到县属各乡、镇挑选“太牢”,黄陵有这样的风俗,比较重要的祭典,畜牲在祭祀前要用牢圈畜养一段时间(一般的畜牲是牧养的),经过牢养的牛羊豕又称“牢”。“大牢”通常指牛牲,“小牢”通常指羊牲。由于用大牢一定兼用小牢,用小牢则未必兼用大牢,所以“太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指羊豕二牲。
- . 搜狐文化. [201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 闵丽、陈建明. .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5年. ISBN 7561466609.
唐宋而下,斋固然禁止血食,醮也不用牺牲。唐代《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列举九品醮——五帝醮、七星醮、六甲醮、三师醮、五岳醮、三皇醮、三一醮、河图醮、居宅醮、三五醮,“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不得市诸火熟”,即规定不得以肉食奉神,用肉食则是求生而杀死,与道教教义相悖。杜光庭说:“牲牷血食谓之祭,蔬果精珍谓之醮。”宋代以下三大醮——罗天大醮、周天大醮、普天大醮,皆不血祭。
- 志贺市子.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3年: 第234页. ISBN 9629965038.
- 王品丰. . 春光出版. 2010年: 第164页. ISBN 9866572714.
- "Yajna, act of worship or devotion, offering, oblation, sacrifice (the former meanings prevailing in Veda, the latter in post-Vedic literature", Monier-Williams.
- 《利未记》第1-7章
- 清·林觉民《与妻诀别书》:「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民国·孙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 人民日报‘49—97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5-03-09.
- 蜀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走共同富裕道路——七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6日
- 星星:《拷问牺牲》,《随笔》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