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

水坝是建筑在溪流河流河口的屏障,用来防止洪水泛滥、生产水力发电、储水作饮食或灌溉、工商业之用。在河流中上流建造的短距离人工高耸河堤作用主要功能并非防止水患,而是为了集结河水,把水汇集在,将河谷淹没后形成水库,现代的大坝主要有两大类:土石坝和混凝土坝。

简言之,堤坝之兴建与水库作用与原因相似,都是为了集结水源,而用意一般如下:

  1. 灌溉、供水:为附近的地区提供自来水灌溉用水。
  2. 发电:利用水坝上的水力发电机来产生电力
  3. 防洪:运河的一部份。

堤坝一般都建于狭窄的谷地,因为两岸的山坡可以作为水库的天然围墙,而水坝的长度也可大大缩短。兴建之前,将被水淹没的地带的民居和古迹需要被移到其他地方。

最早水坝

世界已知最早的大坝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兴建,位在约旦爪哇大坝,在首都安曼东北方约100公里。此重力坝原高9公尺,由50公尺宽的土城墙支持。[1][2]

中国历史上有文本记载最早的大坝是建于公元前598~前591年间的安徽省寿县的安丰塘坝,坝高6.5米,库容约9070万立方米,至今运行了2,600多年,和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3]

坝的分类

按受力情况

按坝的受力情况分为:

  1. 重力坝:利用坝体自身重量来抵抗上游水压力并保持自身稳定。
  2. 拱坝:在平面上呈凸向上游的拱形挡水建筑物,借助拱的作用将水压力的全部或部分传到河谷两岸的基岩上。
  3. 支墩坝:坝体传导压力至支墩、基座乃至地面,借以抵抗水压。

按筑坝材料

按筑坝材料分为:土石坝(土坝、堆石坝、砌石坝)、混凝土坝、钢筋混凝土坝、橡胶坝、钢闸门坝等。

湖北省远安县一个橡胶坝

土石坝

土石坝是用石头建造的宽坝,断面一般为梯形。因为底部承受的水压比顶部的大的多,所以底部较顶部宽。土石坝多是横越大河建成的,用的都是既普通又便宜但具有较好不透水性的材料。由于物料较松散,能承受地基的动摇。但水会慢慢渗入堤坝,降低堤坝的坚固程度。因此,工程师会在堤坝表面加上一层防水的黏土;或在坝体内修筑透水性更小的防渗层(防渗层有心墙和斜墙两种类型);或设计一些信道,让一部分的水流走。

混凝土坝

混凝土坝多用混凝土建成,通常建筑在深而窄的山谷,因为只有混凝土才能承受堤坝底部的高水压,是最广泛应用的坝型,如建在岩基上,高度可达200米以上。混凝土坝可以细分为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拱坝,混凝土支墩坝等。混凝土坝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自身的重量来支撑水体压力。混凝土重力坝为减少坝内应力及便于坝体散热,坝内一般会建结构缝,结构缝很宽的坝被称为宽缝重力坝。坝体筑成空腔的称为空腹坝,腔内一般做水电厂房。

按过水方式

按过水方式溢流坝、非溢流坝。

按大小

坝高超过15米,或者库容超过300万立方米、坝高在5米以上的坝为大坝(large dam),不足者为小坝。坝高超过150米为主力坝(major dam)。

按施工方式

按施工方式不同,分为冲填坝、抛石坝、浇注的混凝土坝、碾压混凝土坝。

按用途

  • 副坝(saddle dam或auxiliary dam),在水库主坝以外的周边山地的鞍部,如果高程低于水库蓄水位或保证水位,需要建副坝在此挡水。
  • 滚大坝或溢流堰(weir),用于控制水流走向或流量分配。
  • 节制坝(check dam),用于控制水流速度不能过高、抑制土壤流失,或者增加水流迂曲以沉淀水沙等目的而修建的小坝。
  • 丁字坝(wing dam),与节制坝相反,丁字坝走向是深入河道,用来使水流集中在河道中心以增加流速、刷深河床、抑制泥沙沉积、也有利于增加航道水深;同时靠近河岸的流速迂缓,避免水流冲刷河岸。美国密西西比河建有数千座丁字坝以保持通航所需水深。丁字坝在中国也是十分普遍的河工建筑。
  • 干坝(dry dam)横跨水流,但是没有闸门。平时水流穿过坝体的泄水洞流向下游,不产生积水,因此称之为“干”坝。在洪水时,由于能通过坝体下泄的流量有限,起到了限制洪水通过的作用
  • 导流坝(diversion dam),把水流引向人工水道,用于灌溉或引水发电等目的。
  • 尾矿坝(tailing dam),用于保存选矿后的矿渣的尾矿库的坝体。[4]
  • 围堰(cofferdam)用于工程施工时修筑水下基础时,用挡水材料围住施工区,抽空其中的水。

坝溃

特顿坝的坝溃
说明工程及设备有危险性力量的国际专用标志

若水坝的结构破坏或是显著受损,坝溃一般会演变成灾难。对于排水道及较大水库的常规性变形监测及渗漏监测有助于提早发现问题,在结构失效前进行补救措施。大部份水坝管理机制会让此时水坝的水位降低,甚至会将水排出。另一种作法则是在较脆弱的石上用硅酸盐水泥进行压力灌浆

在战争时,若水坝受破坏后,会对人口及环境造成大幅冲击,因此水坝视为「具有危险力量的设施」。因此在国际人道法中规定,若攻击水坝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时,禁止将水坝当作攻击目标。为了便于识别,会依照国际人道法的规定,在水坝上放上有三个橘色圆圈的保护标志

坝溃的主要原因有泄洪能力的不足、溢洪道设计错误(南佛克坝)、因为考查不足及水位变化造成的地质不稳定(瓦伊昂大坝马尔帕塞拱坝Testalinden湖坝)、维护不当,特别是出水口(Lawn湖坝Val di Stava坝崩塌事故)、大量的降雨(Shakidor坝)、地震造成、人为、电脑或设计的失误(布法罗克里克洪水Dale Dyke水库Taum Sauk抽水蓄能电站

国际人道法实施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有军队攻击水坝的行为,英国皇家空军的第617中队曾攻击德国的水坝,任务代号“Operation Chastise”(惩戒行动),当时选定了德国的三个水坝攻击,目的是在破坏德国在鲁尔河埃德河沿岸的基础建设、制造业以及电力供应。这次攻击也成为许多电影的主题。

世界十大已建、在建高坝

世界十大已建高坝

名称 高度 类型 建成时间 国家 河流
锦屏一级大坝 [5]305(1,001英尺)混凝土拱坝2013 中国雅砻江
努列克坝304(997英尺)土石坝1980 瓦赫什河
小湾大坝 [6]294.5(966英尺)混凝土拱坝2010 中国澜沧江
溪洛渡大坝 [7]285.5(937英尺) [8]混凝土拱坝2013 中国金沙江
大迪克桑斯坝285(935英尺)混凝土重力坝1964 瑞士迪克桑斯河
英古里坝271.5(891英尺)混凝土拱坝1987 英古里河
瓦伊昂大坝261.6(858英尺)混凝土拱坝1959 意大利瓦伊昂河
糯扎渡大坝 [9]261.5(858英尺)心墙堆石坝2012 [10] 中国澜沧江
奇科森坝261(856英尺)土石坝1980 墨西哥格里哈尔瓦河
特里坝260(853英尺)土石坝2006 印度帕吉勒提河

世界十大在建及规划中高坝

名称 高度 类型 国家 河流
罗贡坝335(1,099英尺)[注 1]土石坝 瓦赫什河
巴赫蒂亚里坝 [11]315(1,033英尺)混凝土拱坝 伊朗巴赫蒂亚里河
双江口大坝 [12]314(1,030英尺)心墙堆石坝 中国大渡河
松塔大坝 [13]313(1,027英尺)混凝土双曲拱坝 中国怒江
两河口大坝 [14]295(968英尺)心墙堆石坝 中国雅砻江
布拉西河汊煤浆蓄水坝 [15]290.7(954英尺)压实煤矸石坝 美国煤河
白鹤滩大坝 [16]284(932英尺)混凝土双曲拱坝 中国金沙江
龙盘大坝 [17]276(906英尺)混凝土双曲拱坝 中国金沙江
坎巴拉塔一号坝275(902英尺)[注 2]土石坝 纳伦河
迪阿莫-巴沙水坝272(892英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巴基斯坦印度河

参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水坝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备注

  1. 共有两个设计方案正在考虑:一个方案高度为335(1,099英尺),另一个方案高度为280-300(984英尺)
  2. 前苏联时代的未完成项目。

参考

  1. Günther Garbrecht: "Wasserspeicher (Talsperren) in der Antike", Antike Welt, 2nd special edition: Antiker Wasserbau (1986), pp.51–64 (52)
  2. S.W. Helms: "Jawa Excavations 1975. Third Preliminary Report", Levant 1977
  3. .
  4. (PDF). [2011-1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06).
  5. 刘川 王成栋. . 四川日报. 2013-12-24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6. 赵大春. . 新华社. 2010-03-10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7. 李湘平. .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2013-05-16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8. 落雨. . 新华网. 2009-06-16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 云南省财政厅. 2008-12-23.
  10. 王洪新. . 人民网. 2012-12-25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 . 长江日报. 2011-03-17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2. 赵永丹 倪跃.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200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13. . 观察者网. 2013-02-01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6).
  14. 杨光. . 四川新闻网. 2009-02-17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9).
  15. . OVEC. 2003-10-19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16. . 四川在线. 2012-06-28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4).
  17. 安申义. .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2014-11-13 [201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