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
印度河(英语:,乌尔都语:,印地语:,信德语:,标准藏语:),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经过西藏及北印度。
印度河 | |
[[File: Indus.A2002274.0610.1km.jpg|256px|none|印度河盆地卫星图 {{|}}]] 印度河盆地卫星图 | |
国家 | 巴基斯坦(93%) 印度(5%) 中国(2%) |
---|---|
支流 | |
- 左侧支流 | 赞斯卡河、潘季纳德河、象泉河、索安河 |
- 右侧支流 | 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库拉姆河、古马尔河 |
城市 | 莱镇、苏库尔、海得拉巴、德拉伊斯梅尔汗 |
主源 | 狮泉河 |
- 位置 | 青藏高原 |
次源 | 噶尔河 |
- 位置 | 青藏高原 |
河口 | 阿拉伯海 |
- 位置 | 巴基斯坦印度河三角洲 |
- 海拔 | 0 m(0 ft) |
- 坐标 | 23°59′40″N 67°25′51″E |
长度 | 3,200 km(1,988 mi) |
流域面积 | 1,165,000 km²(449,809 mi²) |
流量 | 阿拉伯海 |
- 平均流量 | 6,600 m³/s(233,077 ft³/s) |
![]() 印度河盆地地图
|

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1]。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进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1]。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后来因为约二百年的干旱而灭亡[2]。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约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赞斯卡河是位在拉达克的左岸支流,在进入平原后,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纳德河(五河),其五条主要支流分别是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库拉姆河及古马尔河。印度河的沿岸有温带森林、平原及干旱乡村等不同的生态系统。
印度河形成了印度河三角洲,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称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经中称做Hapta Hindu,两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西拉克斯探索印度河。
语源
印度()的字源就是来自印度河。在古代,India是指印度河东岸的地区,但在西元前300年时,包括麦加斯梯尼的希腊作者用一词表示整个印度次大陆[3]。
历史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玛巴德附近的波托哈高原曾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明,以及索恩文化的石器。在古健驮逻国(在今天伊斯兰玛巴德附近的马尔丹)发现有15,000年之前穴居的证据。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都市,像哈拉帕及摩亨佐-达罗,可以回溯到西元前3300年,是古代世界的最多人口群聚的地方之一。印度河流域文明包括巴基斯坦及西北印度,还延伸到杰赫勒姆河以东,到上萨特莱杰河的鲁普纳加尔。住在沿海的人从有在伊朗边界,巴基斯坦的苏特卡根多尔到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喀奇县。
大部份学者认为犍陀罗墓葬文化的印度雅利安人在西元前1700年到600年曾在犍陀罗,当时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已经荒芜了。
印度河下游的盆地形成伊朗高原及印度次大陆之间的自然边界,这个区域包括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开伯尔-普什图省、旁遮普地区及信德省的全部或一部份,以及印度及阿富汗的一部份。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曾越过印度河,但在马其顿王国攻克了印度河的东岸以后,他们选择由河的南边撤退,结束了这一场战争。印度平原之后由波斯帝国及贵霜帝国统治,几个世纪后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伽色尼的马哈茂德、帖木儿及巴卑尔等人的部队也越过印度河,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东边及南边。
地质学

印度河的沉积产生了印度河海底扇,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沉积体,约有从高山上侵蚀的沉积体,体积约五百万立方公里。研究现在河流中的沉积物,发现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北巴基斯坦及印度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是第二大的沉积物来源,主要是由旁遮普地区的大河(杰赫勒姆河、拉维河、杰纳布河、比亚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分析阿拉伯海的沉积物发现在五百万年前印度河不是流向旁遮普的河流,而是流到恒河,后来印度河才改道,流到旁遮普[4]。较早的研究发现来自在4500万年前,西西藏的沙子和淤泥已流到阿拉伯海,意味着当时有另一条此流向的古印度河[5]。已在卡塔瓦兹盆地找到原印度河的三角洲,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界上。
在南迦帕尔巴特峰地区,印度河的大量侵蚀应该是造成山峰中较低部份的岩石露出的原因[6]。
主要支流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依串行出两侧主要支流:
经济
印度河是旁遮普和信德平原最重要的水资源来源,维持巴基斯坦农业及食品生产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印度河下游的降雨十分稀少,因此印度河格外的重要。最早印度河文明时曾经修筑灌溉水道,后来贵霜帝国及莫卧儿帝国的工程人员也有修筑类似用途的水道。现代的灌溉水道是英属东印度公司在1850年修筑的,修筑现代的水道时也同时拻复旧的水道。英国兴建了世界上复杂度数一数二的灌溉水道。古杜堰长1,350米(4,430英尺),灌溉苏库尔、雅各布阿巴德、拉尔卡纳及喀拉特县。苏库尔堰灌溉范围超过20,000 km2(7,700 sq mi)。
参考文献
- 喻菲. . 科学网. 2011-08-22 [201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台湾醒报. . tw.news.yahoo.com. 2014-03-05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Henry Yule: India, Indies Archive.is的存盘,存档日期2012-06-28. In Hobson-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New ed. edited by William Crooke, B.A. London: J. Murray, 1903
- Clift, Peter D.; Blusztajn, Jerzy. . Nature. 15 December 2005, 438 (7070): 1001–1003. PMID 16355221. doi:10.1038/nature04379.
- Clift, Peter D.; Shimizu, N.; Layne, G.D.; Blusztajn, J.S.; Gaedicke, C.; Schlüter, H.-U.; Clark, M.K.; Amjad, S. . GSA Bulletin. August 2001, 113 (8): 1039–1051. doi:10.1130/0016-7606(2001)113<1039:DOTIFA>2.0.CO;2.
- Zeitler, Peter K.; Koons, Peter O.; Bishop, Michael P.; Chamberlain, C. Page; Craw, David; Edwards, Michael A.; Hamidullah, Syed; Jam, Qasim M.; Kahn, M. Asif; Khattak, M. Umar Khan; Kidd, William S. F.; Mackie, Randall L.; Meltzer, Anne S.; Park, Stephen K.; Pecher, Arnaud; Poage, Michael A.; Sarker, Golam; Schneider, David A.; Seeber, Leonardo; and Shroder, John F. . Tectonics. October 2001, 20 (5): 712–728. doi:10.1029/2000TC001243.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印度河(分类) |
- Blankonthema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Northern Kashmir WebSite
- Bibliography on Water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La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eace Palace Library
- Northern Areas Development Gateway
- The Mountain Areas Conservancy Project
- Indus River watershed map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 Indus Treaty
- Baglihar Dam issu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Indus*
- First raft and kayak descents of the Indus headwaters in Tibet
-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s project on water issues in South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