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李虎?—551年6月或554年10月),文彬[2],西魏時赐鮮卑大野氏[3]北魏西魏官员,「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左仆射,為唐高祖李淵的祖父。

唐太祖景皇帝
李虎
太尉、左仆射、柱国大将军
國家北魏西魏
時代南北朝
姓名李虎
文彬
勛官柱国大将军
封爵开国县子 → 开国公 → 追封唐国公 → 追封唐王→唐朝追尊太祖景皇帝
封號晋寿县开国子 → 赵郡开国公[1] → 陇西郡开国公 → 追封唐国公 → 追封唐王
逝世大统十七年(551年)
庙号太祖
谥号襄公 → 景王 → 景皇帝
墓葬永康陵

生平

李虎在关于西魏北周的史書没有传記,《北史》、《周書》等正史類列传没有记載。西魏北周时期正史是唐朝編纂,李虎在唐代是追尊皇帝,没有列入臣下所在的列传。如同《三国志》没有晋朝皇帝先祖司馬懿的列传一样。但是,关于唐代的史书《旧唐書》、《新唐書》,也没有像《晋書》把司馬懿作为司馬氏先祖记入本紀。李虎相关史料,在《册府元龟》、《資治通鑑》、《西魏書》等後代史書中。

529年,北海王元顥南梁支援下,攻下洛陽。爾朱兆、賀拔勝击败元颢,李虎这时是贺拔胜的弟弟賀拔岳属下,因为討伐万俟醜奴有功,加官寧朔将軍、屯騎校尉、東雍州刺史、衛将軍(武衛将軍或左右衛将軍)。成为了賀拔岳的心腹。534年賀拔岳被暗殺。李虎作為贺拔岳舊部。官至左厢大都督,贺拔岳遇害後,諸將谋议拥戴宇文泰,李虎不同意而“奔荆州”,投靠贺拔胜,後又歸宇文泰。永熙三年(534年),征讨灵州(宁夏灵武县北)刺史曹泥之亂[4],又“从文帝破高欢於沙苑,斩级居多”[1]

537年,跟随宇文泰参与和東魏高欢之間进行的沙苑之战,538年回到長安,东魏的俘虏趙青雀作乱据長安,李虎和太尉王盟僕射周惠达辅佐皇太子元钦屯守渭北。李虎镇压各地叛乱、防衛異族有功,任開府儀同三司、封隴西郡公。548年,李虎任右軍大都督、少師。《册府元龟》、《西魏書》记载他当時任太尉、柱国大将軍。当時,西魏柱国大将軍有八名,称「八柱国」。《周書》记载李虎仅次于宇文泰为第二位,《通典》卷34·职官16·勋官条,记载他次于宇文泰、元欣为第3位,《資治通鑑》记载他次于宇文泰、元欣、李弼为第4位。548年宇文泰主導以《周礼》为基础的官制改革。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被封為“八大柱國”之一,為陇西郡,同期還有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大统十七年(551年)逝世[5]。《西魏書》称李虎死于554年,《唐六典》卷4·尚書礼部·祠部郎中·道观条注,记载李虎於九月十八日去世。死後追谥襄公。

一生历仕北魏、西魏二朝。西魏賜姓大野氏(554年)[3],北周追諡唐襄公(564年九月)[6]。《魏书》、《周书》以及《北史》均無傳[7]

李虎的孙子李淵登基後,追尊李虎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景皇帝,陵墓称永康陵

考古資料

1825年(清道光5年),在甘肅省清水縣出土李虎墓誌銘,並發現李虎墓。据墓志所载,此李虎为魏陇西行台李爵之孙,周隴東太守李宝之子[8]

杨希义、刘向阳认为清水李虎即李渊祖父李虎,李爵乃李暠六子李翻的讳字。同时亦承认由此产生颇多牴牾之处。如清水李虎约生于北魏正始三年,此时李宝已卒48年有余,不可能成为父子[9]。凡此种种,条件所限不能深入考订[10]。但作者仍强调清水《李虎墓志》撰写于隋大业二年,较之唐朝谱牒更为可信[11]

诸多学者不认同此说法,岳维宗认为二者籍贯不同、先辈不同、官衔不同、卒年葬地不同、唐公李虎为西魏北周佐命功臣反而《墓志》只字不提[12];汪受宽也提出二者姓氏由来说法不同、本人字号与父祖姓名不同、历官封爵不同、逝年葬地不同[13]。李阿能、穆兴平认为清水李虎为陇西旁支,充其量仅为地方高官,非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李虎[14]

家族出身考證

据传统史料所载,唐朝皇室出自隴西李氏,為李暠第二子李歆的后裔,唐初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抬道抑佛,和尚法琳作《破邪论》《辨证论》反对傅奕,佛道论争愈演愈烈。根據法琳的看法,唐朝皇室非老子李耳后裔,并非出自隴西李氏,而是拓跋氏后裔,后法琳为唐太宗流放益州而死[15][16]。宋代朱熹[17]鄭思肖[18]以李唐閨門失禮家法繆戾,有李唐源自夷狄的說法。

陳寅恪依据唐祖陵在今河北省境,認為李唐出身赵郡李氏,原为汉族寒门。因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所以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实际上不是赵郡李氏破落户,就是广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19]姚薇元认同此观点,并认为近人对于李唐氏族出于异族的举证虽不无可疑,但终究缺乏实证[20]

朱希祖经考据认为李熙与李买得不是同一个人,李熙曾作为强宗子弟镇戍武川,后卒于武川。其子李天锡为避六镇兵乱,携父遺骨南迁于赵郡广阿,因以为家,不久亦卒。其子李虎将父祖合葬,即所谓唐祖陵。李氏并非出身赵郡李氏,而确系为隴西李氏[21]

馮承鈞於《唐代華化蕃胡考》中,因為其祖父李虎的兄弟名為起頭與乞豆,非為漢族姓名,懷疑李淵家族有可能出身胡人[22]。日本學者金井之忠主張李淵家族出身胡人,提出可能出身高車叱李氏的假說,但遭陳寅恪驳斥[23]劉盼遂[24]王桐齡[25]考據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劉盼遂之後取消了自己的观点[26],但其學說仍引發學界如向達[27]陳登原[28]等人的討論。支持李淵家族可能出身高車的說法,有中國大陆蒙古族學者苏日巴达拉哈[29]以及台湾學者劉學銚[30]

家族

父母

夫人

子女

逸事

今日中文「馬桶」一詞的由來和李虎也有一段關係。中國古代夜壺做成虎狀以厭勝,稱為「虎子」。唐代避李虎,更名為「馬子」,馬子再改名「馬桶」,延續至今。

参考资料

  1. 《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
  2. 《新唐書·卷七十·表第十》: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
  3.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有云:“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九十九姓改为单者,皆复其旧。魏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灭绝。泰乃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次者为九十九姓,所将士卒亦改从其姓。
  4. 《周书》卷一《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十一月,(周文帝宇文泰)遣仪同李虎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迁其豪帅于咸阳。”
  5.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五月,魏陇西襄公李虎卒。
  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陈纪三》:“追录佐命元功,封开府仪同三司陇西公李昞为唐公,太驭中大夫长乐公若干凤为徐公。昞,虎之子;凤,惠之子也。”陈寅恪的《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一文据《周书》卷五《武帝纪》和《通鉴》卷一六九《陈纪》等书所载,认定“李虎之追封唐国公实在(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上距周初受魏禅之时,己八年矣。故拙著前文所推论者,皆应依此改计。”
  7. 李虎事迹仅散见于新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卷七○上《宗室世系表》及《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等书,但多杜撰伪造。陳寅恪在《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一文中有精心考證。(载《金明馆丛稿二编》)
  8. 《隋上州刺史李虎墓志銘》:「公諱虎,字威猛,隴西成紀人也。昔高陽氏之苗、秦將軍之後矣。……公即魏隴西行臺爵之孫,周隴東太守寶之世子也。」
  9. 杨希义、刘向阳《从〈李虎墓志〉看李唐皇室对其氏族与先世事迹的杜撰》:「而《墓志》记载李虎卒于北魏建德六年(577),享年七十有二。以此推算,李虎当生于北魏孝武帝正始三年(506),而此时李宝已卒48年有余,二人何以能成为父子?」
  10. 杨希义、刘向阳《从〈李虎墓志〉看李唐皇室对其氏族与先世事迹的杜撰》:「凡此种种,笔者由于受到资料和水平所限,对上述疑窦和岐异不能深入考订,仅能录此待考,以请博洽君子予以教诲」
  11. 杨希义、刘向阳《从〈李虎墓志〉看李唐皇室对其氏族与先世事迹的杜撰》 《乾陵文化研究》(一) 三秦出版社 2005年 p155-162
  12. 岳维宗《清水李虎墓非唐公李虎墓辩》 《文博》1999年第2期 p35-36
  13. 汪受宽《唐先祖李虎与清水李虎墓志铭》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2001年12月) p33-35
  14. 李阿能、穆兴平《也论清水李虎墓志与李唐皇室世系》 《乾陵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p258-263
  15.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三:“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16.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时大怒竖目,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17. 朱熹《朱子語類》:「唐源流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18. 鄭思肖《心史》卷下:「李唐為晉載記涼武昭王李暠七世孫,實夷狄之裔,況其諸君家法甚繆戾,特以其并包天下頗久,貞觀開元太平氣象,東漢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於中國,特不可以正统言。」
  19. 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得结论曰‘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也’……其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即所谓‘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臺北:里仁書局,1980)ISBN 9579133-0804
  20.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第2版 (2007年7月1日) 。
  21. 参见朱希祖〈驳李唐为胡姓说〉〈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收入《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07-01。
  22. 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發表於《東方雜誌》27卷17號,收入《馮承鈞西北史地論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23. 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第七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唐史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
  24. 見劉盼遂〈李唐為蕃姓考〉、〈李唐為蕃姓考續〉、〈李唐為蕃姓三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
  25. 見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
  26. 岑仲勉《隋唐史》:「涉李唐世系,近人曾提出兩項問題:其一為繆鳳林漢胡混合之北統。茲列舉李氏之血統如下:除獨孤、長孫都屬鮮卑無疑外,竇氏之先,相傳自後漢奔匈奴,故說者亦視如漠北之族。吾人對上古史能深入研究,此等問題,已覺不甚重要。萊忙脫氏言:『德人自誇為優越人種,且是純粹的諾曼種,實際上則彼輩已是最複雜的混血,此種現象,世界上各民族殆莫不皆然。』劉盼遂曾著《李唐為蕃姓考》三篇,最後又自取消其說,然猶有深信不疑者。」
  27.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李唐氏族,據最近各家考證,出于蕃姓,似有可信。」
  28. 見陳登原《國史舊聞》,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出版。
  29. 苏日巴达拉哈著《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
  30. 劉學銚《大遼王朝:青牛、白馬、黑契丹》:「如果從民族的成分來看,唐朝的建國者李氏家族是胡是漢,向來是史學界爭論焦點。李淵的先人曾在鮮卑族宇文氏的北周時,被賜姓大野氏,而高車族(也就是鐵勒、敕勒)中也有大野氏,可見李氏一族有濃厚的胡族血統。」,台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出版,2012年初版。
  31. 荣新江.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2: 179–205. ISBN 9787301293737 (中文(繁體)).
中國皇族
前任:
父亲李天锡
唐懿祖
唐朝追尊皇帝
(唐太祖景皇帝)
繼任:
儿子李昞
唐世祖
中国爵位
新頭銜
西魏·上柱国、陇西郡公
周武帝追封为唐国公 (谥号为唐襄公)

549年—551年6月 (或554年10月)
繼任:
儿子北周·唐国仁公
李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