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
朱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17位。朱姓曾在中国历史上创建过两个王朝,分别是五代时期朱温创建的后梁和朱元璋创建的明朝,是明朝皇族姓氏。
姓氏 | |
朱 | |
《百家姓》第17位 | |
2: |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
3: |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4: |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
郡望 | 沛郡 |
起源
朱姓有多个起源,仅以下分类作为列表:
商朝末年的殷商宗室微子的后代
曹挟的后代
元和姓纂记载
明朝赐姓
- 明朝时,朱氏皇帝曾多次赐予其他姓氏的人以国姓,这是由其他姓氏改姓朱氏的重要起源。
来源不明者
- 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的别号,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才,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江苏)。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堂号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县县令朱云,为人忠直,时帝师张禹执政,朝政紊乱,朱云向汉成帝求尚方剑欲斩张禹。皇帝盛怒,反而欲斩杀朱云,要武士将他拉下殿堂斩首,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还讲个不完。武士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门槛折断了。左将军辛庆忌借机向皇帝求情,磕头至流血。最后皇帝感悟,赦免朱云,并宣旨以殿槛为鉴,不许修缮,纪念朱云之功。
郡望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朱氏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丹徒、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之间。
沛郡:汉高帝时改泗水郡置郡。东汉时改为沛国。在今天安徽省睢溪县与江苏省沛县一带。最为悠久显赫一支。[2]
丹阳:秦代的鄣郡,汉武帝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宣城地区。[3]
吴郡:楚汉之际由会郡分置。治所吴县,在今天江苏省苏州市。[3]
永城:东汉时的临睢县,晋废,隋代改置永城县。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3]
钱塘:秦置钱塘(钱唐)县。汉至隋唐因之。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3]
义阳: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置义阳国,在今天河南新野县南。[3]
太康:秦置阳夏县,隋代改为太康县。在今天河南省东部。[3]
丹徒:秦置县。在今天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南岸。[3]
河南: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可朱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