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石山
六十
六十石山 | |
---|---|
六十石山 六十石山的位置 | |
最高点 | |
海拔 | 965(3,166英尺) |
23°13′07″N 121°19′04″E | |
地理 | |
位置 | 臺灣花蓮縣富里鄉 |
山脈 | 海岸山脈 |
歷史
阿美族人較早進駐這片山林,建立達蘭埠(頭人埔,音譯自阿美語 Talampo)部落[2],於清代末年就在此活動。然而經過許多歷史因素的遷徙,現今移居新興村,但部落發源地至今仍保持遺世獨立、不用電力的最原始風貌,也因而博得「黑暗部落」的神秘別名。部落發源地已劃歸為保留區,遊客不得任意入內,進入該區的聯外道路,亦維持昔日的隱僻原貌。
19世紀初,西南平原的平埔族群因受漢人逼迫,也輾轉遷居至花東,1932年時西拉雅族人曾是此地佔多數的族群。[3]
在八七水災那年,西部損失慘重,許多雲林縣西螺地區閩籍人士遷移來此發展。最初這批移民是種稻的,每甲地可收成「六十石」,「六十石山」因而得名。後來許金論先生發現山上種金針更適合,由太麻里引進金針,才變成今天大都種植金針的盛況。
讀音
六十石山之正確讀音經所轄富里鄉公所確認為「六十石()山」[6],通說為在日治時期,這片山區本是一片繁茂的樟樹林,為了煉製樟腦而被砍伐一空。結果發現在空曠的山坡上,散佈著60塊巨大的石頭,故稱六十石()山。另一說認為在日治時期,一般水田每甲地的穀子收成大約只有四、五十石,而這一帶的稻田每一甲卻可生產六十石穀子,因而被稱做六十石()山。[7]
生態
以金針為主要作物的六十石山較多採用慣行農法耕作,動植物不豐沛,但依舊保持著一定的數量,在金針田中鳥類較易見到:白腰斑紋鳥或烏頭翁;而金針田的兩棲類數量不多,主要是在旁邊其他類型的棲地中會偶然間發現白頷樹蛙、莫氏樹蛙、拉都希氏赤蛙等蛙類,或在田埂中奔跑的台灣野兔。
而以有機金針耕作模式的產區則會有較完整的生態系,諸如:紅嘴黑鵯、冠羽畫眉、大冠鷲、黃嘴角鴞等鳥類會出現,運氣好則可以看見一些哺乳類動物,如:台灣野豬、山羌、台灣山羊、台灣獼猴等動物在山林間行走。
旅遊
賞金針花海是六十石山最主要的旅遊活動,每年7-9月都是採收金針、賞金針的好時節,常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出現在山頭。近來隨著上山道路改善、修築步道及興建休憩亭後,金針花園區亦出現了不少休憩民宿,社區有系統的規劃,讓以金針乾製品製銷為主的六十石山,逐漸轉型為休閒農業並重的觀光景點。
近年來,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六十石山興建了十座造型各異的涼亭,分別以金針的種別或極為優美的文詞命名,如鹿劍、觀親、尖閣、黃花、鹿蔥、山嵐、忘憂、萱草、丹棘及療愁等。
註釋
資料來源
- 黃順祥. . 2022-09-19 [2024-03-04] (中文(臺灣)).
-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 張振岳. . 花蓮縣: 花蓮縣文化局. 2010年12月: 13. ISBN 978-986-02-5684-0.
- .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 .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趙蔡州. . ETtoday新聞雲.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中文(繁體)).
- .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2022-09-21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中文(臺灣)).
- . [202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 .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23-03-29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六十石山 |
- youtube版空拍六十石山&富里鄉_版權所有:富里鄉公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youku版 空拍六十石山&富里鄉_版權所有:富里鄉公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花蓮縣政府觀光資訊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