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年表

这是太阳系天文学年表,列出人类对太阳系的主要发现与研究成果。

古代

中世纪时期

  • 150 CE托勒密完成《天文学大成》,记录当时的天文学知识,并且巩固以地球为中心的太阳系模型。
  • 499 CE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Aryabhata)在阿耶波多历书(Aryabhatiya)中建议以太阳为中心,在万有引力下的太阳系模型,行星以椭圆轨道的周转圆绕着太阳,行星和月亮的光辉来自反射的阳光。
  • 500年─阿耶波多精确算出地球的圆周日食月食、地球公转轨道的长度。
  • 620年代印度数学、天文学家婆罗门笈多首先认同重力是相吸的,并且对万有引力定律作简要描述。
  • 628年─婆罗门笈多提出行星出没、合、和日食与月食等变化的计算方法。
  • 687年─中国纪录已知最早的流星雨
  • 820年─阿拉伯天文学家花拉子密运用阿拉伯数字完成天文算表。
  • 1150年─印度数学、天文学家婆什迦罗在《Siddhanta Shiromani》以代数计算行星经度纬度、日食和月食、天体出没、月球的新月和朔望,还有行星合与恒星的合;并且解释三个周日运动的问题。
  • 1150年代─婆什迦罗计算行星的平均运动、椭圆、新月、行星首见的时间、季节,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长度至小数点下第9位。
  • 1150年代杰拉德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最后成为教会核准教本。
  • 1350年─阿拉伯天文学家伊本·沙蒂尔(Ibn al-Shatir)在行星的计算中,早于哥白尼,已经摒弃托勒密等分点

文艺复兴时代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

2001–2019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