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年表

這是太陽系天文學年表,列出人類對太陽系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古代

中世紀時期

  • 150 CE托勒密完成《天文學大成》,記錄當時的天文學知識,並且鞏固以地球為中心的太陽系模型。
  • 499 CE印度數學家阿耶波多(Aryabhata)在阿耶波多曆書(Aryabhatiya)中建議以太陽為中心,在萬有引力下的太陽系模型,行星以橢圓軌道的週轉圓繞著太陽,行星和月亮的光輝來自反射的陽光。
  • 500年─阿耶波多精確算出地球的圓周日食月食、地球公轉軌道的長度。
  • 620年代印度數學、天文學家婆羅門笈多首先認同重力是相吸的,並且對萬有引力定律作簡要描述。
  • 628年─婆羅門笈多提出行星出沒、合、和日食與月食等變化的計算方法。
  • 687年─中國紀錄已知最早的流星雨
  • 820年─阿拉伯天文學家花拉子密運用阿拉伯數字完成天文算表。
  • 1150年─印度數學、天文學家婆什迦罗在《Siddhanta Shiromani》以代數計算行星經度緯度、日食和月食、天體出沒、月球的新月和朔望,還有行星合與恆星的合;並且解釋三個周日運動的問題。
  • 1150年代─婆什迦罗計算行星的平均運動、橢圓、新月、行星首見的時間、季節,和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的長度至小數點下第9位。
  • 1150年代傑拉德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從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最後成為教會核准教本。
  • 1350年─阿拉伯天文學家伊本·沙蒂爾(Ibn al-Shatir)在行星的計算中,早於哥白尼,已經摒棄托勒密等分點

文藝復興時代

18世紀

19世紀

20世紀

21世紀

2001–2019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