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头

阵头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技艺,是民间祭祀庙会喜庆的一部份。为了感谢神明的保佑,社区居民在神明出巡时随队护卫,延伸出边走边表演或沿街定点演出的形式,表演的内容截取自杂技、小戏。「阵头」一词来自福州、闽南等中国沿海地区,在台湾发扬光大,目前阵头数量、种类以台湾南部最多。[1][2]

阵头
闽南语名称?
全汉
全罗

历史与变迁

时期,中国大陆移民来到台湾,民间信仰及阵头演出也随之传入。随着时代变迁,全球化与在地化为阵头带来多元的发展,例如日治时期产生了日式神轿;受到流行文化影响,1960至1970年代产生了素兰出嫁阵、孝女白琴,到了1980年代出现电子花车,2000年以后,阵头的传统音乐多被热门流行音乐取代,并出现了电音三太子,另外钢管舞十分风行。[3][4][5]

阵头在台湾北部都会区逐渐式微,在台湾南部仍然兴盛。因民俗文化保存与传承受到重视,阵头也出现在艺文活动的舞台,并于校园中推广。[1]

特色

在行进中或于街道边、广场定点表演。演出时间较短,情节较单纯,装扮、道具、音乐也较简单,形式自由,能够因应场地或现场状况即兴表演,反映地方社会生活及文化之特色与传统。[3][6]

分类

台湾阵头种类众多,分类不易,目前常见说法包含:[7]

  • 依表演特性,可概分为文阵和武阵。
    • 文阵以歌舞为主,伴奏较完整,例如牛犁歌阵、牵亡歌阵等。
    • 武阵大多包含武术表演,伴奏乐器较简单,例如宋江阵、舞龙舞狮等。[1][8]
  • 依人员组织,可分为庄头阵、职业阵头。
    • 庄头阵是由社区居民因血缘、地缘关系自发组成的业余团体,多由庙宇负责阵头的训练。
    • 1980年代以后,农村人口外流,组成阵头越来越不容易,为因应庙会活动及婚丧喜庆的需求,而产生了营利表演的职业阵头。[3][6][9][10]

常见阵头

宋江阵蜈蚣阵、花鼓阵、大鼓阵、车鼓、桃花过渡、病囝歌、十八摸、牛犁歌阵、牵亡歌阵、竹马阵、布马阵、高跷阵、七响阵、草鞋公阵、踏凉伞、跳鼓阵、十二婆姐阵、什家将八家将官将首舞龙舞狮艺阁北管南管等。[3][8]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阵头

参考数据

  1. 蔡, 文婷. . 台湾光华杂志. 1991-07.
  2. . 传统杂技主题知识网.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3. 林, 茂贤. (PDF). 台湾学通信 (国立台湾图书馆). 2016-03-10: 4-7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8).
  4. 陈彦廷. . 自由时报. 2015-09-11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5. 谢孟颖、潘渝霈. . 风传媒. 2017-02-17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6. . 台湾文化入口网. 文化部.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7. 施德华. . 台南市艺阵资源网.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8. 王丽雁,徐丽纱,林玫君,卢昭惠. (PDF). 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 2008: 173 [2023-04-28]. ISBN 978986014746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8).
  9. 谢国兴. .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 2019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10. 谢, 国兴. (PDF). 中研院讯 (中央研究院). 2007-04-04, (1114)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