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怜经

垂怜经》(又译怜悯颂希腊语拉丁语,意即求主),是基督教用于礼拜仪式的一首诗歌,亦是一般弥撒曲中的第1个乐章。

常用歌集中收录的其中一首垂怜经。

全曲的歌词只有三句,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相同,而第二句亦只是把开始的“Kyrie”改为“Christe”,歌词的搭配正正反映基督宗教中对祈祷的态度-先向上主承认自己的过往的过失并祈求得到宽恕。

背景

最早有文本记录与《垂怜经》相近的内容,可以追溯到2世纪时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阿里安,在他的《爱比克泰德的论证》(Discourses of Epictetus)中有提及过:「…我们祈求上主时,会请求主垂怜我们…」(《爱比克泰德的论证》II:7)[1]。另外,在圣经旧约新约中也有提及类近的内容,例如诗篇以赛亚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等。虽然在用字上有所不同,但所含的意思却是相同。

4世纪时,教会制定了《使徒宪典》,并将《垂怜经》确立并纳入于礼仪当中[1],一直维持至今。最初《垂怜经》内的内容比现时的为长,直至教宗额我略一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说希腊人做礼仪时,将《垂怜经》简化为只讲「Kyrie」和「eleison」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错,可以把咏唱的时间缩短以「放更多时间在祈祷上」[1][2],便提议先在平日的弥撒中引入简短化的《垂怜经》,后来变成现时的模式。

演绎方式

在一般天主教弥撒中,《垂怜经》可以用颂唱的方法,或启应方式来处理。如果是启应方式,带领者会先读出第一句,会众接着重复带领者所读出的内容,换而言之,每句经文启应各读一次,共两次。至于颂唱形式,较常的做法是把每一句歌词颂唱三次,每一次代表三位一体中的圣父圣子圣灵。在《常用歌集》中,会于每一句的结尾以罗马数字3iij”标示(例如上图)。除了三次之外,亦有颂唱两次(配合启应模式),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音乐型作品,重复的次数亦有所不同,但大前提是尽可能配合三位一体的概念,把重复次数控制在3的倍数为最佳。

经文

希腊文

-{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
Χριστὲ ἐλέησον
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

拉丁文

-{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英文(天主教版本)

Lord, have mercy

Christ, have mercy

Lord, have mercy

英文( 圣公会版本)

God, have mercy

Christ, have mercy

God, have mercy

中文(天主教版本)

上主,求你垂怜

基督,求你垂怜

上主,求你垂怜

  • 旧版礼仪书多采用「」,但现代亦常以「你」替代。

中文(圣公会版本)

求主怜悯

求基督怜悯

求主怜悯

参考文献

  1. . NEW ADVENT.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1).
  2. . Yale University.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8).
罗马天主教弥撒额我略圣歌
常用经文 垂怜经 | 光荣颂 | 信经 | 圣三颂(包涵迎主曲) | 羔羊颂 | 遣散礼
专用经文 进堂咏 | 集祷经 | 书信 | 福音前欢呼 | 福音 | 继抒咏 | 奉献咏 | 颂谢词 | 领主咏 | 领圣体后经
拉丁弥撒 升阶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