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菓子
和菓子(日语:/ wagashi),指的是日本人对日本传统的麻糬、冰品、水果制品、甜味内馅、咸味零食、油炸小点心、蛋糕和饼干的一个总称[1]。
从明治时代开始,由于日本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为了方便与欧洲流传过来的西式糕点作区别,于是日本人将日本传统的“菓子”一词改称为“和菓子[2]”,而西式糕点则另称为「洋菓子」。和菓子主要的原料包括糖、大米、糯米、小麦粉、豆沙、寒天、水饴等,现代日本也会加入大量鲜奶油、黄油、巧克力等欧洲原料,并依照不同的食材创造出不同的特殊口感。
特点
争议
种类
历史变迁
萌芽期
和菓子的范围相当宽广,在日本旧称为“菓子”,源自古代日本人将天然的水果及树木的果实加工而成的主食外的果腹食品,如柿干,果干,米团[4]。
现在和果子的原型起源是从唐朝传入的“唐菓子”。[5]根据成书于日本延长年间(923-930)的《倭名类聚抄》记载,当时有八种以米捏成的「唐菓子」,分别是:梅枝、桃枝、餲糊、桂心、黏脐、饆𫗩、锤子、团喜以及果饼14种。同时在这时期,砂糖,糯米制菓,油炸点心传入传入日本[6]。这时候唐菓子的用途是单纯用来祭神所用的祭品。其后在平安时代初期空海大师于西元806年将煎饼制法引进日本,提升糖、米、糯米、小麦粉等素材的应用高度。
发展期
在镰仓时代,从宋朝学法的僧人传进羊羹类和馒头类的食物以及茶苗,也带回来「喝茶搭配吃点心」的习惯,如著名的圣一国师。由于当时日本食肉文化不普及的关系,加上宗教因素,很多原来由肉类制成的食物改用红豆、小麦粉替代,如羊羹。
在室町时代,经过口味调整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甜点。经过改良过后的蔴糬外皮变得色彩丰富,精致甜点的造型除了包含中国元素的桃子、兔子造型外,以樱花、叶子等植物造型的和式甜点也加入其中。大小从原来的掌心大小,变为一口可吃掉的大小。在日本战国时代,和菓子也随着茶道文化的兴起而流行于公家与武家之间。随着茶圣 千利休 发展的茶道兴盛,和茶道相依相存的和菓子也逐渐变得蓬勃起来。
在安土桃山时代,葡萄牙人带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点心,如蜂蜜蛋糕、金平糖、面包等等。由于日本称他们为南蛮人,而带来的点心,就称为南蛮菓子。这些南蛮菓子带给了和菓子文化新的视野与技术,尤其这时对于面粉类的和菓子有相当的发展。[6]
参见
参考来源
- 书目
- 吴蕙菁. . 台湾: 联合文学. 2014-09-29: 240页 [2014]. ISBN 978-986-323-085-4 (中文).
- 洪建德. 初版. 台湾: 联经出版. 2013-01-01 [2013]. ISBN 957-082-540-5 (中文).(繁体中文)
- 引用
- 洪建德 2003
- . All About Japan.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中文(台湾)).
- Storm.mg. . www.storm.mg.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中文(台湾)).
- . zh.cn.nikkei.com.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 早川幸男 『菓子入门』
- . www.wagashi.or.jp.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 . FUN! JAPAN Malaysia.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