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议
参议,又参与议政或参与集议,法政事务术语,源自秦汉公卿集议有关朝臣参与讨论君主决策的体系,后转变为中国古代以来东亚政府机关内一种辅政官职。后期一般而言,该官位通常为辅佐主官或从官的高级官员,而未有相当于中央层面参政立法的职权地位。与通常参议一意有所区分。
概念源起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南齐书/卷48 |
源自秦汉臣属参议的朝廷体系,在发展至唐代时,参议官臣必须「先奏请议」,呈上集议议题由皇帝批准,必须获皇帝颁下召开集议的诏书方能参议:「诏下尚书省集公卿议」、「敕令公卿以下集议」等[1]即为此类。据学者研究唐代一百三十余例集议,不足五分之一系由宰相组织,更多则由尚书省或相关专门机构组织,有些在诏令中表述的十分明确[2],如「敕旨:宜付所司,集百寮参议可否闻奏」[3]。
参议扩延至立法,则是伴随了律学家私人著述为立法向朝廷官臣集体撰定为立法的转变;齐武帝时永明七年(489)「诏狱官详正旧注」,由尚书删定郎王植负责撰定立法文本,而在其完成工作后,朝廷还有召集公卿八座[4]「参议考正」——相当一种临时性立法审议机构,而这个参议立法体制在陈、梁时期也得到一定延续[5]。
削权官制化
于宋朝所设「参议官」,或名「参议军事」,是都督、制置使、招讨使、宣抚使、安抚使、镇抚使等属官,仅担当军事参谋,而地位也相较低于参谋官;南宋初年时,在修政局等亦设有参议官。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时,在中书省设参议,为掌管左右司文牍的单一职位,属中书省参佐官首领,秩正四品[6][7]。
后期演变
明清
中国明清等朝代为官制之一。明代在布政使下设左右参议,以分领各道。清初沿置,也在布政司、通政司设参议,品等约为正四品,乾隆时废。又明清于通政使司亦设参议一职,为通政使之佐官。清末施行新官制时,在各部的左右丞下亦设左右参议,负责审议有关部务的法令[8]。
参考
- 分见《唐会要》卷二四《二王三恪》,第540页;《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举孝廉》,第1651页。
- 王, 晴佳; 李, 隆国 (编). . . 上海古籍. 2017: 165–189. ISBN 97875325828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7).
- 《册府元龟》卷五九一《掌礼部·奏议十九》,第7071页。
- 八座,高级官臣代称,隋唐后以六尚书、左右仆射为八座。
- 张, 春海. . 南京大学. 2020 [2022-09-07]. ISBN 97873052301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 吕, 宗力; 田, 人隆; 刘, 驰; 李, 世愉 (编). . 北京. 1995. ISBN 9787200016352.
- 贺, 旭志. . 北京: 中国社会. 2003. ISBN 9787801467287.
- 陈, 茂同. . 华东师范大学. 1988. ISBN 9787561702017.
- 孙文良,《中国官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