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于唐朝首先设置,并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长官以外的官员,加上此头衔(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的头衔),即可以进入政事堂议事,等于成为宰相群的一员。

宋代太祖时,为分割宰相权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简称平章),底下设参知政事(简称参知参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为宰相的副职,开宝六年始升都堂议政,至道元年与宰相轮班知印,后来实际权力大致等于宰相,等朝多沿用此制。参知政事一职,明代洪武九年以后不存,清代协办大学士有时亦美称参知,但已为虚职而无实权。

地方亦有参政一职,洪武九年,废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以左、右参政为布政使之副职。初略略沿用,乾隆时废。

历任

唐朝

  • 杜淹(627年-628年参豫朝政)
  • 魏征(629年-632年参豫朝政,636年-642年参议得失)
  • 萧瑀(630年参议朝政,635年-636年参豫朝政)
  • 戴胄(630年-633年,参豫朝政)
  •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3年,参豫朝政)
  • 刘洎(639年-644年参知政事)
  • 岑文本(642年-644年专典机密)
  • 高季辅(645年同掌机务)
  • 张行成(645年同掌机务)
  • 崔仁师(648年参知机务)
  • 李义府(655年-657年参知政事)
  • 卢承庆(659年参知政事)
  • 乐彦玮(665年知军国政事)
  • 孙处约(665年知军国政事)
  • 刘仁轨(665年-666年知政事)
  • 张文瓘(667年-669年参知政事)
  • 李旦(710年参谋政事)
  • 刘幽求(710年-711年参豫机务,713年知军国重事)
  • 钟绍京(710年参豫机务)
  • 薛稷(710年参豫机务)
  • 崔日用(710年参豫机务)
  • 李知柔(895年权知中书事)
  • 卢光启(901年权句当中书事,901年-902年参知机务)

宋朝

  • 薛居正(964年-976年)
  • 吕余庆(964年-965,968年-973年)
  • 刘熙古(972年-973年)
  • 卢多逊(973年-976年)
  • 窦偁(982年)
  • 郭贽(982年-983年)
  • 宋琪(983年)
  • 李昉(983年)
  • 李穆(983年-984年)
  • 吕蒙正(983年-988年)
  • 李至(983年-986年)
  • 辛仲甫(986年-991年)
  • 王沔(988年-991年)
  • 张齐贤(991年)
  • 陈恕(991年)
  • 贾黄中(991年-993年)
  • 李沆(991年-993,997年-998年)
  • 吕端(993年-995年)
  • 苏易简(993年-995年)
  • 赵昌言(993年-995年)
  • 寇准(994年-995年)
  • 张洎(994年-997年)
  • 李昌龄(996年-997年)
  • 温仲舒(997年-998年)
  • 王化基(997年-1001年)
  • 李至(997年-998年)
  • 向敏中(998年-1001年)
  • 王旦(1001年-1006年)
  • 王钦若(1001年-1005年)
  • 毕士安(1004年)
  • 冯拯(1005年-1011年)
  • 赵安仁(1006年-1012年)
  • 丁谓(1012年-1016,1019年)
  • 王曾(1016年-1017年)
  • 张知白(1016年-1018年)
  • 陈彭年(1016年-1017年)
  • 李迪(1017年-1020年)
  • 任中正(1020年-1022年)
  • 吕夷简(1022年-1029年)
  • 鲁宗道(1022年-1029年)
  • 夏竦(1029年)
  • 薛奎(1029年-1033年)
  • 陈尧佐(1029年-1033年)
  • 王曙(1029年-1032年)
  • 晏殊(1032年-1033年)
  • 王随(1033年-1035年)
  • 宋绶(1033年-1037,1040年)
  • 蔡齐(1035年-1037年)
  • 盛度(1035年-1037,1038年-1039年)
  • 韩亿(1037年-1038年)
  • 程琳(1037年-1039年)
  • 石中立(1037年-1038年)
  • 王鬷(1038年-1039年)
  • 李若谷(1038年-1040年)
  • 宋庠(1039年-1041年,1045年-1048年)
  • 晁宗悫(1040年-1042年)
  • 王举正(1041年-1043年)
  • 贾昌朝(1043年-1044年)
  • 范仲淹(1043年-1044年)
  • 陈执中(1044年-1045年)
  • 丁度(1046年-1044年)
  • 文彦博(1047年-1048年)
  • 明镐(1048年)
  • 庞籍(1048年-1049年)
  • 高若讷(1049年-1051年)
  • 刘沆(1051年-1054年)
  • 梁适(1051年-1053年)
  • 程戡(1054年-1056年)
  • 王尧臣(1056年-1058年)
  • 曾公亮(1056年-1060年)
  • 孙抃(1060年-1062年)
  • 张昪(1060年-1061年)
  • 欧阳修(1061年-1067年)
  • 赵槩(1062年-1068年)
  • 吴奎(1067年)
  • 张方平(1067年)
  • 赵抃(1067年-1070年)
  • 唐介(1068年-1069年)
  • 王安石(1069年-1070年)
  • 韩绛(1070年)
  • 冯京(1070年-1075年)
  • 王珪(1070年-1076年)
  • 吕惠卿(1074年-1075年)
  • 元绛(1075年-1079年)
  • 蔡确(1079年-1082年)
  • 章惇(1080年-1081年)
  • 张璪(1081年-1082年)

改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明朝

参考文献

书籍
  • 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台北:乐天出版社,1974)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