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权
吴权(越南语:/,898年4月17日—944年2月14日[1]),越南吴朝的开创者,被称为前吴王(越南语:/),亦被称为吴先主,出身于唐末五代时期交趾地方豪族世家,原为该地自主政权统治者杨廷艺牙将。大有十年(937年),南汉的交州发生兵变,属将矫公羡杀死了主管官员,交趾统治者杨廷艺,割据一方,另一属将吴权领兵攻打矫公羡,矫公羡便求救于刘䶮,刘䶮封儿子刘弘操为交王,然后领兵进攻吴权,结果被吴权打败,刘弘操阵亡。吴权从此占有了交州,吴权创建的王朝即越南吴朝。造就越南脱离南汉统治,被后世视为古代越南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
前吴王/吴先主 | |
---|---|
在位时间:939年—944年2月14日 | |
前任:— | |
继任:杨三哥 | |
![]() 吴权 | |
朝代 | 吴朝 |
姓名 | 吴权 |
其他称衔 | 前吴王、吴先主 |
出生 | 898年4月17日 |
出生地 | 静海军唐林(今河内市山西市社) |
逝世 | 944年2月14日(47岁) |
逝世地 | 安南古螺 |
父 | 吴旻 |
皇后 | 杨氏 |
早年生活
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吴权是交趾唐林人(陈仲金《越南史略》说唐林位于越南山西省福寿县,现今属河内市山西市社;《安南志略》则说吴权是爱州人),「世为贵族」,父亲吴旻曾任本州牧。《大越史记全书》又说吴权出生时便有好兆头,「王生有异光满室,状类特殊,背上有三黑子,相者奇之,谓可为一方之主,乃命名曰权」。史藉描述成长的吴权仪表不凡和智勇双全,「及长魁悟(奇伟也),目光若电,缓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其后,他成为交趾统治者杨廷艺手下的一员牙将管理爱州,杨廷艺更「以女妻之」结成姻亲。[2][3][4]
击败南汉

937年,杨廷艺被牙将矫公羡所杀。吴权乃于次年(938年)自爱州举兵,讨伐矫公羡。矫公羡无法应付,向南汉求援。南汉国君刘䶮早有意夺取交趾地区的统辖权,所以「欲因其乱而取之」。刘䶮封儿子刘洪操为静海军节度使及交王负责领兵拯救矫公羡,而刘䶮自己则屯驻海门(地名)以作声援。南汉与吴权之间的一战已势难避免。
关于南汉方面的战前准备,据《资治通鉴》记载,刘䶮的臣僚崇文使萧益进言:「今霖雨积旬,海道险远,吴权桀黠,未可轻也,大军当持重,多用乡导,然后可进。」意指此战因有天雨且劳师袭远,加上吴权的智谋出众,南汉军的胜算不高,唯有谨慎进兵及任用向导。最终,刘䶮没有听从。
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在另一方的吴权先诛杀勾结南汉的矫公羡,及至获悉刘洪操带兵来袭,吴权召来将士,分析形势:「弘操一痴儿耳。将兵远来,士卒疲弊,又闻公羡死无内应,气已先夺。吾众以力待疲,破之必矣。然彼利于舰,不先为之备,则胜负之形未可知也。若使人先于海门,潜植大杙,锐其首,冒之以鉄,彼船随潮涨入杙内,然后我易制,无有出此者。」意思就是先将巨型木桩包上铁尖,然后暗藏在白藤江()心之下,待交战时有用。
刘吴两军最终在白藤江会战,史称「白藤江之战」。据《新五代史》,当时南汉战情惨烈:「(洪操)出兵白藤以攻之。䶮以兵驻海门,权已杀公羡,逆战海口,记植铁橛海中,权兵乘潮而进,洪操逐之,潮退舟还,轹橛者皆覆,洪操战死,䶮收余众而还。」《资治通鉴》、《越史略》及《大越史记全书》亦记载,吴权懂得准确把握白藤江潮水涨退的时间,乘潮涨的时候「使人以轻舟挑战」,先假装战败引南汉军入江心的木桩陷阱位置,到潮退时,木桩戳破南汉战舰。战舰全军大溃,吴权继而挥军进攻,取得胜利。刘䶮看到南汉军队败阵,儿子洪操战死,便唯有「收余众而还」。[5][6][7][8][4]
建政称王
吴权击败南汉军队,除去外来威胁后,便于939年春称王,立杨廷艺女为,定都古螺()。另外为了奠立长久之业,他又整顿国内政治,「置百官,制朝仪,定服色。」[2][9]
944年,吴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在此之前,吴权遗命杨的兄弟杨三哥辅助其子。其后,杨三哥篡位,控制吴权次子吴昌文等人,长子吴昌岌则出逃。[2]
家庭
评价及争议
- 古代越南史官黎文休认为,吴权击败南汉称王的壮举,「可谓一怒而安其民,善谋而善战者也。虽以王自居,未即帝位改元,而我越之正统,庶几乎复续矣」。吴士连认为吴权之功不独体现在军事成就方面,「其置百官,制朝仪,定服定,帝王之规模可见矣。享国不永,未见治效,惜哉。」[2]黎嵩评价吴先主是「济世之奇才」,可是错误信任杨三哥,「顾托非人,祸及后嗣。」[10]
- 越南阮朝的嗣德帝则认为吴权是侥幸得胜的:「吴权所遇,伪汉小国,弘操孱儿,致有白藤之捷,幸也,何足称焉。若遇陈霸先之手,不为李、赵之续者几希。」[11]
- 近代越南史家陈仲金高度评价吴权:「吴权内杀逆臣为主报仇,外则破强敌,保全了国家,真乃是一位流芳千古的忠义之人。赖有吴权这样的英雄人物,我南国始能摆脱1000年的北属枷锁,同时为丁、黎、李、陈诸朝日后得以在此南境创建自主政权开辟了道路。」[4]
- 越共学者与陈仲金的论调相似,说吴权「结束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亡国时期。我们民族赢得了自主权,揭开了民族长期独立的序幕。」[12]另外,关于吴权在越南历史上的政治地位,越共学者认为吴权的作为,件件都是越南成为「独立王国」的起点。他在白藤江之战的胜利,是「为我们民族的历史开创了一个新时期──越南独立封建国家发展和越南民族迅速壮大的时期」。尤其是939年,「吴权决定废除北方封建王朝的节度使职务,自称为王,创建起一个堂堂正正的独立王国。古螺(安阳王时期瓯雒国的古都)又重新被选为十世纪独立王国的京都。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发扬了我们民族长期建国、卫国的光荣传统,表明了我们民族保卫那经过一千多年不屈不挠地反抗外国封建阶级的侵略和统治后所取得的独立的坚强信念。」[13]
- 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对于吴权是否已带领越南走向独立,存有不同见解,认为「非越南独立国家的开始」,理由有三:
注释
- 《东南亚历史词典·吴权条》,上海辞书出版社版,208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吴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72页。
- 黎崱《安南志略·五代时僭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80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五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50页。
- 欧阳修《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隐》,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813页。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冬十月戊戌条,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9192-9193页。
-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书影本,570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南北分争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71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57页。
- 黎嵩《越鉴通考总论》(《大越史记全书》卷首),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86页。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前编·卷之五》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二部份第四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译本,第150页。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二部份第五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译本,第151-152页。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242-244页。
- 黎嵩《越鉴通考总论》(《大越史记全书》卷首),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87页。
参考文献
- 欧阳修. .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978-7-101-00322-2 (中文).
- 司马光. .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978-7-101-00183-9 (中文).
- 黎崱. . 武尚清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978-7-101-01122-7 (中文).
-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中文).
- (日语)(中文)吴士连等. . 陈荆和编校.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
- 陈仲金. . 戴可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ISBN 978-7-100-00454-1 (中文).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 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文).
- 郭振铎; 张笑梅.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ISBN 978-7-300-03402-7 (中文).
-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ISBN 978-7-5326-0222-3 (中文).
外部链接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 |
- (中文). [2008-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 (越南文)(中文). [200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越南文)(中文). [200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 (越南文)(中文). [200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中文). [200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6).
- (英文). [200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6-14).
吴权 | ||
无 原因:吴朝创建 |
越南吴朝君主 939年-944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吴昌文 吴昌岌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矫公羡 |
安南的统治者 939年-944年 |
继任: 杨三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