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啬宫

,是位于台湾新北市三重区二重埔五里的神农庙,庙身被列为新北市文化资产,拥有北台湾最大的花砖墙,其祭祀圈还作为三重与芦洲的行政分界。一般俗称五王庙,「五王」也是当地的地名。

先啬宫
先啬宫
基本
位置 台湾新北市三重区五里五王北街77号
主神神农大帝
例祭农历四月廿五
创建时间 大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地图
三重先啬宫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新北市三重区五谷王北街77号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详细登录数据

沿革

二重埔早期为平埔族群武劳湾社的渔猎场所[1]。后来因新庄人口拥挤,移民沿淡水河北边搬迁,依离新庄的远近与开垦顺序,陆续开辟了头重埔、二重埔、三重埔[2]乾隆十年(1745年),李姓先民来二重埔开垦,民众从福建恭请神农大帝神像奉祀[1]。当时垦民依靠沙洲一带耕作的田,所以拜起此农神来[2]。乾隆二十年(1755)元月十一日建此庙于三崁店,为今新庄区交界大汉溪畔,约金陵女中后方,取名「五谷先帝庙」,又名「五王庙」[1]。因屡遭大汉溪水患,迁建于五谷王村[3]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由地方仕绅林茂盛倡议重建,扩建成两殿[1][3]。由林本源家族、林顺成等人捐建,名字刻于重建碑、木刻诗签版上[4][5]

日治时期改名为「先啬宫」[1]。「先啬」之名取自八蜡的农业神之一,排首位,也就是神农氏[6]大正十四年(1925年),林清敦邀集李种玉、李声元、黄论语、蔡雍、郑根木等保正仕绅再度集资重建[1]

战后时期庙址为五王北街77号[1][7],属五里[8]。1954年12月6日补修竣工[9]。1972年,地方信徒集资,进行屋顶部分修缮[10]。1976年10月动工新建地下一层及地上三层的建筑,每层建坪约90坪,耗费500余万元,其中370万由庙方董事长连清传代垫,但因位于洪水平原管制区,涉及违建案被警方查报遭勒令拆除[11]。1982年增建后殿[1]

因年久失修,寺庙建筑多处受损,于是2001年11月12日举行施工棚架动土典礼,文化局秘书俞鸿村、庙方董事长李干龙等人主持[12]。整体修缮在2004年2月动工[13][14]。由符宏仁建筑师事务所规画、监造,庆洋营造有限公司以3000多万元承包,剪黏部分有95%换新并材质从玻璃改变成陶碗片[13]。同年12月29日,二百周年纪念碑完工,原文乃顾问曹秋圃撰书[15]。整修在同年竣工,12月31日举行安座大典,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台北县代理县长林锡耀参与[14]

资产

陈维英所写联。
先啬宫神将
先啬宫神将

1998年5月7日,受文建会委托评定国家指定古迹的尹章义、王启宗、黄富三、周宗贤、徐裕健、赖志彰、赵工杜等人来此庙参观,由董事长李干龙带领,介绍庙中林旭初、张书绅、陈维英、陈维菁、李种玉、罗秀惠等人的石柱联文、及一尊有两百多年的神农大帝神像[16]。后,该年庙宇被列为三级古迹[17]

对场作

先啬宫建筑形制,堪称全台湾现存对场作最明显建筑,主要由前殿、正殿、后殿、东西护室等组成[1]。据李干龙表示,当时(1925年)先啬宫重修工程,两派争取承揽,于是庙方决定让双方同时施作[18]。虎边由陈应彬黄龟理制作;龙边乃吴海桐王款施工[1]

大门两侧门联上方各有一只蝙蝠,就看出不同造形[8]。虎边的螭虎窗有两只螭虎的虎尾相对,龙边则虎头相对[18]。前步口龙边附壁架上制狮座,虎边则为夹筒[1]。进去后,在回廊、斗拱、悬挂在横梁的花篮、凤凰等等,只要是石雕、木雕,左、右两侧呈现的就是风格迥异的艺术[8]。像是栋架上狮座龙边为杏眼、昂首、侧腿、左挂彩,球尾部有三只少狮;虎边的石狮右挂彩球露出尾端狮毛,并置人物两尊[1]

两派工匠的竞争也衍生趣事,当时唐山(中国大陆福建 )师傅在庙门旁雕刻一位有胡子的仆僮跪迎主人,但台湾师傅认为有影射、贬抑他们之意,双方闹僵,后来才把仆僮胡子刻除。1990年代末,传说庙宇的屋瓦掉落,庙方发现屋瓦内藏着一张画有鸟啄人眼的符咒,被认为是诅咒台湾师傅。[3]

此外,1925年整修时,庙身石材采用台北的观音石,庙壁由一凿一斧堆砌而成,迥异于中国大陆石材的平整雕法,不规则的斧凿痕迹反而成为一大特色[3]

匾额

庙方拥有咸丰、光绪年间的古匾,写有「稼穑维宝」的匾额则为道光年间所赠[19]

1954年庙方庆祝建庙200周年,孙立人曾致赠一面写有「圣启民农」的匾额,悬挂前殿上方,后来孙立人卷入政争,庙方唯恐遭受波及,将匾额上孙立人署名涂黑[3][18]

花砖

1925年整修期间工匠在前殿墙面打造四大幅的花砖墙,2013年被报导时是北台湾最大的花砖墙[7]。写有《台湾老花砖的建筑记忆》一书的康锘锡,推荐此庙为是入门研究花砖的好地点[20]。收集花砖的徐嘉彬指出,庙方的花砖墙面以花卉为主题,由绿底花砖围绕着小红花砖,四周再加长条形的红花条砖做为画框,形成百花祈福的样貌[7]

九龙壁

2004年全面整修时,并请本土陶艺家李国钦在高2.4公尺、宽8.6公尺的正殿后方墙上雕塑九龙壁,2005年2月5日完成龙戏珠的粗坯[21]。制作经费500余万元,在2006年5月21日揭幕[22]

祭祀

殿内

主祀神农大帝,配祀文昌帝君注生娘娘伏羲大帝延平郡王九天玄女保生大帝天上圣母[1]。正殿奉祀神农[19][23]、偏殿奉祀文昌帝君与注生娘娘[23]、后殿二楼奉祀轩辕黄帝[19]。庙内一尊翡翠所雕的天上圣母妈祖)神像是大甲镇澜宫分灵[23]

三重与芦洲的行政分界,是以先啬宫与芦洲涌莲寺的祭祀圈来区分,此往事在陈万富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台湾战后时期之初,鹭洲乡发展迅速,庄根藤、林溪岩、李炎、连清传等地方仕绅于是提出芦洲、三重分治案。当时的乡长李干财提议应把芦洲加三重的总面积平分为二,亦即以今日的三重后竹围街为分治乡界,却遭到三重籍的乡民代表反对,提议以这两庙祭祀圈来分。此建议在1947年4月1日由乡代会通过。之后,两寺此后即被称为「兄弟庙」。[24]

农历四月二十五日的三重大拜拜,源自先啬宫的四月廿六神农大帝生日,该廿五日及廿六日两天,阵头都会分区到三重绕境游行,而三重民众也在此时大宴宾客,过去曾有「一天吃掉一条桥」的说法[25]。属于其信仰圈的社子岛堤外的溪洲底居民会在该日前往;堤内的社子葫芦堵则依附在大龙峒保安宫信仰圈[26]。摄影师梁正居回忆当天,台北桥上人行为之途塞,从台北要去三重的人潮就如一长列行进的军伍[27]。当日一到,警方就管制台北桥,成为行人徒步区,中兴桥则成为车辆转进北市桥梁[25]。在1955年报导时,说有些食客不愿在桥上拥挤,就搭乘小船过淡水河,形容当时中、小船如「过江之鲫」[28]。1972年阁揆蒋经国开始提倡十项革新,1973年三重市长郑宗艺宣导「大拜拜,不浪费」,铺张浪费的情况才逐渐改善[25]

参考文献

  1. 林昭彰. . 《联合报》. 2015-02-01 (中文(台湾)).
  2. 丁木发. . 《联合报》. 1992-10-26 (中文(台湾)).
  3. 沈旭凯. . 《联合报》. 2001-05-07 (中文(台湾)).
  4. 卢礼宾. . 《联合报》. 2002-05-22 (中文(台湾)).
  5. 张力可. . 《中国时报》. 2002-05-22 (中文(台湾)).
  6. 李雅雯. . 《自由时报》. 2014-05-16 [201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中文(台湾)).
  7. 邱璟绫. . 《自由时报》. 2018-03-11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中文(台湾)).
  8. 陈燕模. . 《联合报》. 2008-09-21 (中文(台湾)).
  9. . 《联合报》. 1954-12-07 (中文(台湾)).
  10. 沈旭凯. . 《联合报》. 1999-12-21 (中文(台湾)).
  11. . 《联合报》. 1977-10-15 (中文(台湾)).
  12. 沈旭凯. . 《联合报》. 2001-11-13 (中文(台湾)).
  13. 陈燕模. . 《联合报》. 2004-06-10 (中文(台湾)).
  14. 陈燕模. . 《联合报》. 2004-12-31 (中文(台湾)).
  15. . 《中国时报》. 2004-12-30 (中文(台湾)).
  16. 林家群. . 《中国时报》. 1998-05-08 (中文(台湾)).
  17. 林家群. . 《中国时报》. 1998-12-12 (中文(台湾)).
  18. 沈旭凯. . 《联合报》. 2001-11-13 (中文(台湾)).
  19. 谢荣华. . 《民生报》. 1981-05-28 (中文(台湾)).
  20. 郭佳容. . 《中国时报》. 2015-09-07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中文(台湾)).
  21. 陈燕模. . 《联合报》. 2005-02-06 (中文(台湾)).
  22. 卢礼宾. . 《联合报》. 2006-05-22 (中文(台湾)).
  23. 赖筱桐. . 《自由时报》. 2013-01-22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中文(台湾)).
  24. 吴明伦. . 《中国时报》. 1999-04-07 (中文(台湾)).
  25. 林家群. . 《中国时报》. 1997-06-01 (中文(台湾)).
  26.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0-02-13 (中文(台湾)).
  27. 梁正居. . 《联合报》. 2002-02-11 (中文(台湾)).
  28. . 《联合报》. 1955-06-16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先啬宫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