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民主進步黨第十五屆黨主席選舉,於2014年(民國103年)5月25日舉行[1],是民主進步黨自1998年第八屆黨主席選舉以來所舉辦的第六次黨員直選黨主席。選舉方式採用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在當年底,即將舉行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

民主進步黨第十五屆黨主席選舉

2014年5月25日
  蔡英文
候选人 蔡英文 郭泰麟
民選得票 85,410 5,734
得票率 93.71% 6.29%

  蔡英文得票較高的黨部。
  沒有設立黨部的連江縣

选前黨主席

蘇貞昌

當選黨主席

蔡英文

本屆選舉共有兩位候選人,依抽籤順序分別為:前任高雄縣副縣長郭泰麟、以及前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民主進步黨於5月25日晚間宣布開票結果,蔡英文以歷屆最高的85,410票勝出,當選民主進步黨第15屆黨主席,得票率93.71%;而郭泰麟則獲得5,734票,得票率6.29%。蔡英文並於同年5月28日宣誓就職,回鍋當擔任黨主席一職,成為民進黨創黨以來首位三度出任黨主席的黨員。

選舉方式

依據民主進步黨黨章《黨職人員選舉辦法》:[2]

* 黨主席、各級黨部之黨員代表及主任委員,除另有規定外,由黨員直選產生。

  • 現任總統為本黨黨員時,自其就任之日起,為本黨主席,至其卸任之日止。其任期以憲法規定之總統任期為一任,不適用第十五條第三項關於任期之規定。
  • 除另有規定外,黨員加入本黨連續滿二年者,始具選舉權、被選舉權,但第一類黨職之黨主席選舉,如有重大情事,經中央執行委員會同意者,得放寬選舉人之入黨期限。
  • 中央黨部辦理黨主席選舉時,應舉辦至少一場電視政見發表會。前項電視政見發表會舉辦之時間、地點、程序與規則,由中央黨部擬具,經與黨主席候選人協商後定之。

作業時程

民主進步黨第15屆黨主席選舉作業時程
辦理日期 作業項目
2014年4月9日中央黨部發佈公告。
2014年4月14日至4月18日參選人領表及受理登記。
2014年4月19日至5月17日黨中央向登記參選人進行溝通協調。
2014年4月23日中執會審查候選人資格。
2014年4月24日黨主席候選人抽籤決定號次。
2014年5月14日黨中央發佈黨主席選舉公報。
2014年5月18日黨中央舉辦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
2014年5月25日進行黨員投票、開票。
2014年5月28日中執會公告黨主席當選名單。

候選人

民主進步黨第15屆黨主席候選人
備註 簡歷 狀態


謝長廷

背景:職業律師

簡歷:
選舉狀態:退選。

宣佈日期:2014年1月30日

退選日期:2014年4月14日



蘇貞昌

背景:職業律師

簡歷:
選舉狀態:退選。

宣佈日期:2014年2月12日

退選日期:2014年4月14日



郭泰麟

背景:科技界

簡歷:
選舉狀態:落選。

宣佈日期:2014年3月5日

登記日期:2014年4月14日



蔡英文

背景:法學教授

簡歷:
選舉狀態:當選。

宣佈日期:2014年3月15日

登記日期:2014年4月18日

競選過程

民主進步黨內,原本共有四人表態有意參選黨主席,依宣佈日期分別為:[3][4][5][6]

然而,隨著太陽花學運、黨主席選舉登記延期辦理,蘇貞昌謝長廷先後於4月14日宣佈退選[7][8]

蘇貞昌表示,「為了打贏2014,力量不能散,黨不能先亂」,因此自己「不忍撕裂、所以放手」,宣佈退選。謝長廷隨即表示,「民進黨要重燃支持者的熱情、重拾人民信任,最需要走出派系和包袱,有更多的對話協商,真正還政於民」,並表達退選的決定[9]

對此,蔡英文發表聲明表示,蘇謝兩人「為台灣民主勞心勞力、全心付出,值得所有台灣人民的肯定」,並強調「我們必須堅定的承擔,承先啟後,完成世代傳承和黨的改革」[10]。同日完成登記的郭泰麟,則肯定蘇貞昌為黨的團結退選,並表示「黨需要新領導新思維,邁向全面執政之路」[11]。蔡英文隨後於4月17日完成登記[12]

2014年5月18日,民進黨在年代電視舉辦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由年代新聞台轉播。

2014年5月25日晚間,民進黨發言人張惇涵宣布開票結果,蔡英文勝選[13]

主要政見

謝長廷

民主再進步、民主2.0:

一、黨本身的提升,加入審議式民主,由黨公職定期向選民報告政策。

二、透過國是會議,完成中央政府體制及結構改造。

三、兩岸方面擬定明確可行政策,兩岸可繁榮和平發展。

郭泰麟

* 黨主席任內不得參選公職

  • 暨增設黨副主席納入黨章
  • 十萬菁英入黨、恢復黨員投票
  • 推動二次政改、實踐內閣體制
  • 健全鄉鎮黨務、培訓黨政人才
  • 啟發全球思維、支援在地行動
  • 落實育兒津貼、強化長照制度
  • 捍衛台灣主體、邁向全面執政

蔡英文

重建黨與社會的信任契約

一、面對執政黨一意孤行的國家危機,民進黨不能只有對抗的角色,更應該強化社會溝通,凝聚多數共識和力量,重新建立黨與社會間的信任契約。

二、經過群眾路線到議會路線,民進黨未來更要與公民團體建立共識、互信,以及共同的行動目標,積極走向公民路線。在共同目標的推進上,政黨不必然要當領導者,但是一定是同行的夥伴關係。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與公民團體展開下列對話:

  1. 總體經濟戰略的選擇
  2. 憲政體制的改造與民主深化
  3. 符合台灣戰略利益的兩岸政策
  4. 青年未來與世代正義的落實

同時,架構新境界智庫作為黨與公民團體之間的公共事務對話平台。建立與公民社會的對話機制,共同形塑國會黨團的立法議程。

三、年輕世代是台灣未來的希望,更是最生猛的改革動力,他們的語言、思考、行動方式都與傳統不同,我們必須學習打開世代對話的空間。我們將推動:

  1. 設立數位黨部,開辦青年議會,搭建與青年世代對話平台,強化世代連結,擴大社會基礎
  2. 推動新世代人才養成計畫,有系統培訓:國際事務和兩岸、立法和公共政策以及中央地方各級參政人才,培養具備領導、溝通協調與組織能力的新世代領導人才,加速世代傳承。
  3. 任期內加速完成黨組織與領導的世代更新。

四、從中央一元領導走向多元草根力量,地方黨部和基層民代應該發揮更大功能,作為社會力的網絡聯結點。

五、我們重視兩岸交流,也重視民主價值,我們堅持「民主程序、公平正義、社會溝通、法制監督」,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積極面對兩岸交流,也將採取行動,與社會凝聚出最有利的共識。

民意調查

2014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民意調查
民調來源 完成日期 蔡英文 蘇貞昌 謝長廷 郭泰麟 未表態
旺旺中時2012年12月26日 41%22%5%32%
台灣指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2月18日 41.3%21.1%9.3%28.3%
台灣指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2月18日 60.9%21.8%7.2%10.1%
蘋果日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15日 58.62%17.06%6.53%17.79%
  1. * 交叉分析民主進步黨支持者。
  2. 蘇貞昌、及謝長廷兩人,於2014年4月14日宣佈退選。

選舉結果

第15屆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結果
號次 候選人 得票數 得票率 狀態
1  郭泰麟 5,734 6.29%
2  蔡英文 85,410 93.71%
投票數  93,479
投票率  65.13%

選舉結果結果由前黨主席蔡英文以壓倒性的得票當選。蔡英文亦在此次選舉中,再度打破了數項記錄:[14]

  • 蔡英文的得票數(85,410票),為黨主席開放黨員直選以來歷屆最高者;得票率(93.71%),亦為歷屆黨主席差額選舉中的最高者。
  • 此外,蔡英文亦成為成為民主進步黨創黨以來首位三度當選黨主席的黨員。

參見

相關選舉

資料來源

內文注釋

    參考文獻

    1. 牽動2016 綠黨魁之爭開打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4-01-22,自由時報。
    2. 民主進步黨黨章《黨職人員選舉辦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民主進步黨。
    3. 謝長廷表態 參選民進黨黨主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報
    4. 民進黨主席 蘇貞昌表態爭連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報
    5. 蔡英文今宣布選黨主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國時報
    6. 好熱鬧!前高縣副縣長郭泰麟參選民進黨主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蘋果日報
    7. 「退一步海闊天空」蘇貞昌宣布不參選黨主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時報
    8. 蘇貞昌於Facebook粉絲專頁宣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不參選此次黨主席選舉。
    9. 「民進黨需走出派系和包袱」 謝長廷也退選黨主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時報
    10. 蔡英文「堅定的承擔」 參選黨主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頭殼
    11. . 中廣新聞網. 2014-04-14 [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12. 蔡英文發表參選黨主席政見 加速完成世代更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NOWnews,2014-04-17
    13. 蘇龍麒. . 中央社. 2014-05-25 [201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5).
    14. 蔡英文重掌黨主席「這次沒蜜月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報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