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VP113

2012 VP113是一颗海王星外天体[8]天文学家于2014年3月26日宣布发现2012 VP113[9][10]2012 VP113绝对星等(H)为4.1等[6],所以它可能是一颗矮行星[5]。它的大小预计为塞德娜的一半,大约与雨神星相当[3]。发现2012 VP113团队暱称这颗天体为“副总统”(VP)或「拜登」,因为发现当时的美国副总统乔·拜登[10]

2012 VP113
2012 VP113冥王星的轨道
发现[1]
发现者斯科特·谢泼德
乍德·特鲁希略
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
发现日期2012年11月5日
2014年3月26日宣布
编号
MPC编号2012 VP113
小行星分类海王星外天体
轨道参数[2]
历元 2013 Oct 30.0
2456595.5 JD
远日点461 ± 31 AU (Q)
近日点80.3 ± 0.8 AU (q)
半长轴271 ± 13 AU (a)
离心率0.703 ± 0.016
轨道周期4452.5 ±(?) yr
平近点角2.89±0.09
轨道倾角24.013°±0.013°
升交点黄经90.896°±0.017°
近日点参数293.1°±2.7°
物理特征
大小300–1000公里[3]
450公里(假设)[3]
636公里[4]
586公里[5]
反照率0.1(假设)[5]
绝对星等(H)4.1[6][7]
4.0[2]

    2012 VP113表面被认为是具有粉红色的色调,来自于辐射对于冷冻甲烷二氧化碳产生化学作用变化[11]。这种颜色来自于巨大气体区域,而不是传统的柯伊柏带(多数为暗红色天体)[9]

    发现过程

    2012年11月5日,2012 VP113首次被天文学家发现,当时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4米口径的维克托·M·布兰科望远镜(Víctor M. Blanco Telescope)观测天空。天文学家之后利用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卡内基科学机构6.5米口径的麦哲伦望远镜被确定其轨道及表面特性。天文学家公布2012 VP113发现消息前,只通过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807)和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304)追踪过该天体[7]2012 VP113的观测弧约1年[6]

    轨道

    2012 VP113拥有在所有太阳系已知天体中最远的近日点。2012 VP113在1979年左右通过近日点,距离太阳为80天文单位,它目前距离太阳为83天文单位。其余只有四个太阳系天体已知有超过47天文单位以上的近日点:小行星90377(76 AU)、2004 XR190(51 AU)、2010 GB174(48 AU)与2004 VN112(47 AU)[12]近日点位于50-75天文单位的天体似乎不容易被天文学家观测到[9]

    2012 VP113可能是一颗假设的内奥尔特云成员[13][14][3]。它的近日点、近心点幅角与位置类似塞德娜[3]。事实上,所有已知半长轴超过150天文单位、近日点位于海王星以外的天体,近心点幅角都聚集于340°附近。这种现象可能表示这些天体的形成机制类似[9]

    2012 VP113的近日点距离为何位于柯伊伯带以外目前仍然未知。它的轨道特点(类似塞德娜)都被解释为可能是由一颗恒星或一颗几百地球质量的类海王星行星于距离太阳数百个天文单位的位置经过所造成的[15]2012 VP113甚至可能是被捕获的太阳系外行星[16]。然而,天文学家认为2012 VP113更有可能的是多个疏散星团(太阳在其中形成)交互作用所造成的[3]

    参见

    参考资料

    1. .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014-03-26 [20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K12VB3P)
    2. 2012 VP113 has Q=460 +/- 3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pml: CFHT 2011 precovery)
    3. Lakdawalla, Emily. . Planetary Society blogs. The Planetary Society. 2014-03-26 [201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8).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
    4. Conversion of Absolute Magnitude to Diameter for Minor Plane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sing H = 4.1 and the theoretically expected albedo of 0.1
    5. Michael E. Brown.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8).
    6. (last observation: 2013-10-30 (arc=~1 yea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7. .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Chang, Kenneth. . New York Times. 26 March 2014 [26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9. Trujillo, Chadwick A.; Sheppard, Scott S. . Nature. 2014-03, 507 (7493): 471–474 [2018-02-24]. ISSN 1476-4687. doi:10.1038/nature13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10. Witze, Alexandra. . Nature. [2018-02-24]. doi:10.1038/nature.2014.14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11. Sample, Ian. . The Guardian. 26 March 2014 [27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12. .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0).
    13. Wall, Mike. . Space.com web site. TechMediaNetwork. 2014-03-26 [201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14. . NASA. 26 March 2014 [26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5. . Physorg.com. 26 March 2014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0).
    16. Scott S. Sheppard. . Department of Terrestrial Magnetism,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201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0).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