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煚
陈
陈太宗 | |
---|---|
大越皇帝 | |
在位时间:皇帝:1225年—1258年[1] 上皇:1258年—1277年 | |
前任:李昭皇(李朝末代君主) | |
继任:陈圣宗 | |
朝代 | 陈朝 |
年号 | 建中(1225年—1232年) 天应政平(1232年—1251年) 元丰(1251年—1258年) |
姓名 | 陈煚、陈日煚 |
庙号 | 太宗 |
谥号 | 统天御极隆功茂德显和 佑顺神文圣武元孝皇帝 |
尊号 | 统天御极隆功厚德显功 佑顺圣文神武孝元皇帝 (1237年起使用); 显尧圣寿太上皇帝 (任上皇时使用) |
其他称衔 | 检校太师、安南国大王(南宋封) 安南国王(元封) |
别名 | 陈光昺、陈蒲 |
出生 | 1218年7月10日 |
逝世 | 1277年5月5日 | (58岁)
陵墓 | 昭陵 |
父 | 陈承 |
母 | 黎氏 |
皇后 | 昭圣皇后后被废黜 顺天皇后 |
家世及即位
来历的疑问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煚的先世是中国闽人,下又附注说「或曰桂林人」,[2]未能确定陈氏的祖籍地,不过在中国的野史中流传着两种不同版本。
- 第一种版本:宋人笔记《齐东野语》称,陈煚原名「谢升卿」,来自福州长乐邑,因犯杀人罪,经邕州(今属中国广西)逃入安南,安南丞相招其为赘婿,之后「屡遣人至闽访其家」并称此事是同佥枢密院事陈合(字惟善,福州长乐人)说的;[lower-alpha 1]
- 第二种版本:清晋江人蔡永蒹所着的《西山杂志》称,陈氏先世是泉州晋江安海镇的陈厝坑,后渡海至安南做生意之后成为李朝的入赘驸马。[lower-alpha 2]
以上描述与《大越史记全书》所写的,陈家在先世定居安南后,因捕鱼有术致富,至陈李这一代始因救驾有功而发迹的记载大相径庭。且《齐东野语》称陈煚就是福州长乐人谢升卿,但陈氏家族早已定居安南,陈煚八岁时就在从叔陈守度扶持下即位,他不会是当时中国福建人,而按《大越史记全书》载:「初,帝之先世闽人(或曰桂林人)有名京者,来居天长即墨乡。」参考来看,此谢升卿应为其五世祖陈京,其乃杀人逃犯,变换姓名后避罪于安南。
先世的崛起
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陈煚的五世祖陈京移居越南的即墨乡(今越南南定省美禄县),世代从事渔业。传至祖父陈李,已经以「渔业致富,傍人归之,因有众,亦起为盗」,在即墨乡甚有势力。在李朝治平龙应四至五年(1208年至1209年期间),爆发范猷之乱,当时的李高宗与太子李旵(即日后的李惠宗)一同离京出逃。李旵在逃亡途中,迎娶了陈李之女为妃。[5]从此,陈氏便晋身为外戚之家。
陈煚的叔父辈,都身居李朝朝中要职。叔父陈嗣庆(陈李之子),因不满妹妹被谭太后(李惠宗之母)迫害,于建嘉三年(1213年)起兵得势,获授任为太尉辅政,加上李惠宗容易发狂,无法处理朝政,大权便旁落在陈嗣庆手上[6];父亲陈承,于建嘉十三年(1223年)陈嗣庆死后任辅国太尉[7];从叔陈守度曾任殿前指挥使,负责「知城市内外诸军事」。[8]凭着这种特殊的背景,陈煚便被安排与李昭皇成亲。
早年生活及入侍李昭皇
陈煚出生于建嘉八年六月十六日(1218年7月10日)[lower-alpha 3]是陈承的次子,母亲黎氏,先讳蒲。据史书所载,陈煚有帝王之相,「隆准龙颜,似汉高祖」。8岁时任李朝的祗应局祗候正,因陈守度的连带关系,得以入宫侍候李昭皇,被「见而悦之」,[2],封为驸马。于是,陈煚便成为陈氏篡李的重要棋子。
受禅即位
据陈朝成书的《越史略》所载,李朝之所以禅让给陈氏,是李昭皇之父、当时身为上皇的李惠宗之意。李惠宗曾说过,自己的女儿李昭皇「以一阴而御群阳,众所不与,必致悔亡」,他见「太尉(陈承)仲子某(指陈煚)年虽冲幼,相貌非常,必能济世安民,欲以为子而主神器,仍以昭王配之」。陈承听到后,感到犹疑不决,恐怕李惠宗的说话只是一种试探,陈守度却认为李惠宗「今以无嗣,欲择贤而付之,此乃上王远法尧舜之真让,又何疑哉?」于是就让陈煚接受禅位。[9]
《大越史记全书》则记载,天彰有道二年(1225年)十月,陈守度得悉陈煚与李昭皇感情渐深后,便决定发动政变,「率家属亲戚入禁中,守度闭城门及诸宫门,令人守之,百官进朝,不得入」,然后遍告群臣「陛下(李昭皇)己有尚矣」,亦即是控制李朝宫廷,然后让昭皇退位。最后,昭皇下诏,说自己是女主,无法把政务处理好,「今朕反独算,惟得陈煚,文质彬彬,诚贤人君子之体,威仪抑抑,有圣神文武之资」,并于十二月十一日[10](1226年1月10日),[lower-alpha 4] 禅位给年方8岁的陈煚。陈煚登基后,拜陈守度为「国尚父」,掌理国政,而父亲陈承则「权摄国政为上皇」。[11]
在位期间的施政
年幼继位的陈煚,在其整个在位时期中,朝政大权一直受父亲陈承(死于1234年)及从叔陈守度(死于1264年)所影响。特别是陈守度,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说,「太宗之得天下者,皆其(陈守度)谋力也。故为国倚重,权移人主。」[12]至于陈朝在陈煚当皇帝期间的施政则如下。
帐籍制度
陈煚在位时,延续了李朝的帐籍制度。方法是,国内村庄,有多少文官、武官、书吏、军士、男丁、年老伤残及流落移居者,当地的官员都要记入帐籍。按照帐籍纪录,人民当中有官爵的,子孙可承荫任官;富有而无官爵的,世代服兵役。[13]
税收
防洪工程
因越南西北部地区多山,而红河三角洲一带则地平而多河流,每逢雨季,易形成山洪暴发。天应政平十七年(1248年),在丐江(江河)两岸修筑堤坝,称之为「鼎耳堤」,又设置河堤正副使2人负责管理。若堤坝修建到民田上,则由政府按田价偿给田主。[15]
教育制度
官制
兵制
陈煚在位期间,国内大量壮丁被编入伍当兵,贵族亲王也有募集军队之权。[17]
退位上皇
陈煚于元丰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258年3月30日)[lower-alpha 5],逊位于皇太子陈晃(即陈圣宗),退居北宫,被尊为「显尧圣寿太上皇帝」,与儿子陈圣宗一起共理国政。
此一举动,在日后的陈朝历代君主均有倣效。近代越南史家陈仲金作出简述,认为陈煚的用意在于「以便教导他(陈晃)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并防备兄弟们日后的争执[18]」。越南封建时代史家吴士连对这项影响陈朝政局的习惯,则有以下一段论述:
自夏禹传子之后,父崩子继,兄殁弟承,永为常法。陈氏家法,乃异于是,子既长,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圣慈官,以上皇称,同听政,其实但传大器,以定后事,备仓卒尔,事皆取决于上皇,嗣主无异于皇太子也。[19] |
对外关系
陈煚在位的时期里,大越国的周边形势,是蒙古帝国崛起,渐次蚕食中国的大理、南宋等国,甚至攻打大越。而南方邻国占城,则是大越国入侵的对象。
向南宋称臣
陈煚对于南宋,是奉行友好入贡的态度。早在南宋绍定(1228年-1233年初年,陈朝遣使入贡,宋理宗册封陈煚为「安南国王,加特进检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效忠顺化保节守义怀德归仁慕治奉公正恭履信功臣,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食邑一万一千户,实封四千二百户。元丰八年(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陈煚「上世袭表」,向宋廷传达让位给儿子陈晃的意向,而宋廷则向越方表示「情状叵测,申饬边备」,要求加强国防,以免蒙古进犯。陈圣宗绍隆四年(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陈朝遣使入贡,获宋廷「下诏奖谕,遣使赐金并法锦。」次年(1262年)南宋下诏,授陈煚为「检校太师、安南国大王,加食邑」,并对陈晃进行册封。其后,在绍隆十二年及十五年(南宋咸淳五年及八年,1269年及1272年),宋廷又对陈煚、陈晃父子「加食邑」及赠送礼物。[20][21]总括而言,中国南宋与越南陈朝的关系,是处于和洽友好的「朝贡关系」。
征占城
占城人在李朝衰落时期,便经常有船只抢掠大越国沿海居民。陈煚登基后,便「怀之以德,遣使往谕」,向占城政府展示出友好姿态,而占城却「虽常入贡,而复乞故地,且有窥觎之意」,意图收复前代被越人攻取的领土,以及有凯觎之心。陈煚对此甚为不满,便于元丰二年(1252年)春正月亲征占城。到十二月,俘获占城王的妻子及臣民而返。[22]
抗击蒙古帝国

元丰三年(1253年),蒙古帝国消灭大理国,而蒙古朝廷却无意撤军,反而「留兀良合台攻诸夷之未附者」[23]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二日(1258年1月17日)[lower-alpha 6],兀良合台率兵侵入大越,陈煚虽然亲自迎击,「自将督战,前冒矢石」,但最后仍是不敌,退守天幕江(在今越南兴安省),国都升龙失陷。在这危急关头,陈煚乘船向太尉陈日晈商讨对策,陈日晈却态度沮丧,在船边用手指点水,然后在船舷写「入宋」二字,表示不如投靠宋人。陈煚再问太师陈守度,陈守度的答案则是「臣首未至地,陛下无烦他虑」,表示仍愿意抵抗,使陈煚重拾战意。十二月二十四日(1258年1月29日),[lower-alpha 7]陈煚及太子陈晃乘坐楼船,在东步头击败蒙古军队。蒙古军撤退时,又遭到居民袭击,最终撤出大越。[24]
陈煚虽然成功击退蒙古军队,但自知是「小国」,唯有「诚心事上」,看「大国何以待之」[25][lower-alpha 8],便改名光昺,遣使上表纳贡。其后,蒙古帝国亦向陈氏朝廷册封为安南国王,并定下「安南三岁一贡,回赐礼物」的外交规例。[20]
去世

陈圣宗宝符五年四月一日(1277年5月5日)[lower-alpha 9],陈煚「崩于万寿宫」,享寿60。十月四日(10月31日)[lower-alpha 10],葬于昭陵,庙号「太宗」,谥号为「统天御极隆功茂德显和佑顺神文圣武元孝皇帝」[2][26]
家庭
对李昭皇的处置
当陈煚即皇帝位时,原先的李昭皇(李佛金)被册封为皇后,改称「昭圣」。[2]天应政平六年(1237年),改以妻姊顺天公主(李佛金之姊)为皇后,李佛金则被降格为「昭圣公主」。[27]元丰八年正月,陈煚又把李佛金嫁给大臣黎辅陈。[19]
被迫迎娶嫂子,引致动乱
在陈煚登位之初,虽然有李佛金为其皇后,但由于未能诞下子嗣,便在陈守度的安排下,天应政平六年(1237年),改以陈煚兄长陈柳的妻子李氏(李佛金之姊顺天公主)为皇后,是为顺天皇后(当时已怀有陈国康)。陈柳对此深表不满,便起兵作乱。陈煚对于形势发展至这一地步,「内不自安」,于是离开京城升龙,到安子山浮云国师(陈煚友人)处居住。陈守度率领群臣找陈煚回京,陈煚郤说:「朕以幼冲,未堪重寄,父皇(陈承)遽尔违背(当时已去世),早丧所怙,不敢宅帝位,以辱社稷」,认为自己无德无能居于帝位。陈守度见不得已,便向群臣说:「凡乘舆所在,即是朝廷」,把整个朝廷及官僚架构搬到陈煚住处,陈煚唯有回京。不久,陈柳自知势孤力弱,便假扮渔夫,乘独木舟找陈煚,表示愿意投降,陈煚即「与之对泣」。这时,被陈守度发现,拔剑要杀陈柳,陈煚「以身当之」,事情于是和解。事后,陈煚对陈柳增加封地,封为「安生王」,以作安抚。[27]
亲属
- 先世:
- 兄弟:
- 姊妹:
- 后宫:
- 子:
后世评价
- 越南陈朝裕宗皇帝曾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太宗陈煚:「唐越开基两太宗,彼称贞观我元丰,建成诛死安生在,庙号虽同德不同。」表示陈煚虽曾与兄弟陈柳有过节,但陈柳郤能保着性命及身份,这代表陈太宗的道德高于唐太宗。[26]
- 《大越史记全书》的编撰者认为陈煚「宽仁大度,有帝王之量,所以能创业垂统,立纪张纲。」但同时亦认为从叔陈守度居功不少,「陈家之制度伟矣,然规画国事,皆陈守度所为」。[2]不过,陈守度安排陈煚迎娶嫂子的做法,郤遭后黎朝初年史家潘孚先猛烈抨击,说:「(陈煚)乃听守度之邪谋,夺兄妻以为后,母乃斁彝伦,以启淫乱之端乎!柳自是生嫌隙,敢于作乱,太宗养成其恶也。或谓太宗不杀兄仁矣。愚谓夺兄妻,其恶已彰,不杀兄,天理未灭耳,乌得谓之仁哉! 」[40]
- 阮朝嗣德帝评价陈煚得位之事:「千古奇事,北朝历代得国,寔未曾有。如柴氏继周已异,未至如此。然观之,亦不过如王莽、杨坚类耳。虽不能借有尚为名,而天下亦必归于陈氏矣。得国皆仗守度之力,犹清顺治之于多尔衮一般。陈太尊有何可称焉!故陈无太祖,所以延祚,其在圣、仁二尊之功也。」[41]
注释
- 此版本的说法来源于南宋人周密所着的《齐东野语》,见该书卷十九。
- 此说法见于清朝年间的手抄本书籍《西山杂志》。[3][4]
- 本条目里的中西历转换,参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 越南李朝天彰有道二年即中国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当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西历1226年1月11日。
- 越南陈朝元丰八年即中国南宋理宗宝祐六年,当年的农历2月24日为西历3月30日。
- 越南陈朝元丰七年即中国南宋理宗宝祐五年,当年的农历12月12日为西历1258年1月17日。
- 越南陈朝元丰七年即中国南宋理宗宝祐五年,当年的农历12月24日为西历1258年1月29日。
- 《元史》正文里,误以为「日煚传国于长子光昺」。
- 越南陈朝宝符五年即中国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当年的农历4月1日为西历5月5日。
- 越南陈朝宝符五年即中国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当年的农历10月4日为西历10月31日。
参考文献
![]() |
越南语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Trần Thái Tông(越南文)(中文)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宋史‧外国列传‧交阯列传》 |
![]() |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陈煚 |
- 引用
- 陈太宗在建中元年十二月即位,此时西历已经是1226年。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21页。
-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01期), 2002年, (01期): 56–61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简体中文)两位福建晋江市安海镇人曾是安南皇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李纪·李高宗纪》,309-310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李纪·李高宗纪》,312-313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李纪·李高宗纪》,314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李纪·李高宗纪》,315页。
- 《越史略·卷下·惠宗》(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619页。
- 大越史记全书:本月二十一日(戊寅),群臣进朝拜贺。..十二月十一日戊寅(丁酉?),昭皇设大会于天安殿御寳床,百官朝服,进朝拜于庭下。昭皇乃降服,劝进陈煚即皇帝位。改元建中元年
越史略:乙酉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受禅,即位于天安殿,尊顺贞皇后为太后,降昭王为昭圣王后,改元建中。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李纪·李昭皇纪》,316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圣宗纪》,343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中译本,第85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中译本,第85-86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中译本,第86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中译本,第87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中译本,第88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中译本,第89-90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40页。
- 黎崱《安南志略‧卷13‧陈氏世家》,310页。
- 脱脱等《宋史·外国列传·交阯列传》,14072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36页。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传·安南列传》,4633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39页。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传·安南列传》,4634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圣宗纪》,350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28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22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李纪·李高宗纪》,312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中译本,143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35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26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圣宗纪》,341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仁宗纪》,369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30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圣宗纪》,346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37页。子:
- 明峥《越南通史》,范宏科译 三联书店 1958年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十三,己亥平定王二年条注,image 4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陈太宗纪》,328-329页。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五》
- 书籍
- 黎崱. .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11225.(中文)
- 吴士连等. . 陈荆和编校.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日语)(中文)
-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中文)
- 脱脱等. .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03230.(中文)
- 宋濂等. .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03265.(中文)
- 陈仲金. . 戴可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ISBN 7100004543.(中文)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 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中文)
- 郭振铎; 张笑梅.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ISBN 7300034020 (中文). (中文)
- 网页
参见
陈太宗 | ||
无 原因:陈朝创建 |
越南陈朝君主 1226年-1258年 |
继任: 陈圣宗 |
前任: 李昭皇 李朝末代女皇 |
大越帝国皇帝 1226年-1258年 |
继任: 陈圣宗 |
前任: 陈太祖 |
越南太上皇 1258年-1277年 |
继任: 陈圣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