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船
楼船,中国古代战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因其船大楼高,远攻近战皆合宜,故为古代水战之主力。但亦因船只过高,常致重心不稳,不适远航,故多只在内河及沿海的水战中担任主力。

《武经总要》中的楼船图

楼船模型
简介
作战用的楼船一般分三层,第一层为庐;第二层为飞庐;最上层为爵室[1]。每层都设有防护女墙,用以防御敌方射来之弓箭、矢石[2]。女墙上开有箭眼,用以发射弓弩。为防御敌方火攻,船上蒙有皮革,以隔热。楼船上常遍插旗幡和刀枪,以壮声势,又使用纤绳、橹、帆和楫等多种设备,以提升其机能。
历史
楼船之名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之越国,其设有楼船军[3]。而真正于大战争中出现则是于吴国,吴王僚二年(前525年),于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国即以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
西汉时期,楼船开始成为主力战舰,为主帅所乘,船上可容兵员数十至数百名,因此汉代将军中有统帅水军的楼船将军,水军亦称楼船士。在汉武帝发兵灭南越、朝鲜等战争中,楼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楼船仍普遍运用在水战中,其中东吴所造的楼船如:「飞云」、「盖海」等,皆有五层,可载3,000名士兵。西晋泰始八年(272年)晋武帝升王濬为益州刺史,并密命其于四川组建楼船,以灭东吴,其所造之船,最大的可载2,000多人,且能在船上驰马往来[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设有楼船指挥使一职,闽王王延钧从子王仁达即曾任此职。至宋代,楼船仍为军事装备,但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注释与参考文献
参见
- 蒙冲
- 斗舰
- 走舸
- 海鹘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