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翠

陈小翠1902年9月25日[1]:4-5[2]:370—1967年7月1日[3][1]:37),原名翠娜,又字小翠以字行。别署陈翠侯翠吟楼主空翠居士斋号翠楼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近代中国女性古典诗人书画家,兼擅诗、骈文散文小说等各种古典文体。曾先后于上海创办「中国女子书画会」并担任该会主任,受聘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任职诗词曲教授,及于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文化大革命时,因不堪受辱而于上海寓所内开煤气自杀。着有《翠楼吟草》20卷。[4][5]:前言页5-6[6][1][2][7][8]

陈小翠
陈小翠肖像,摄于1930年代
罗马拼音Chen Xiaocui
翠娜
小翠
本名陈璻
出生(1902-09-25)1902年9月25日(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八月廿四日)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
逝世1967年7月1日(1967岁—07—01)(6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别名陈翠侯
翠吟楼主
空翠居士
籍贯浙江钱塘
民族汉族
语言普通话
职业诗人书画家
知名于文学界、书画界
政党中国农工民主党(1956年-1967年)
配偶汤彦耆
1927年结婚—1952年丧偶)
儿女汤翠雏(女)
父母陈蝶仙(父)
朱恕(母)
亲属陈福元(祖父)
王氏(祖母)
陈定山(兄)
陈次蝶(弟)
陈克言(姪子)
经历
    • 1918年,为父亲陈蝶仙所开办之「家庭工业社」公司负责香精研制事务。
    • 1919年,师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
    • 1934年,于上海创办「中国女子书画会」,并先后担任该会常务委员、编辑及主任。
    • 1948年,获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聘任为该校上海分校之诗词曲教授。
    • 1956年,经书画家吴湖帆引导,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 1960年,获上海中国画院聘任为画师
代表作
    • 《翠楼吟草》

生平

陈小翠(左)及女画友顾飞,摄于1930年代

1902年9月25日(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八月廿四日),陈小翠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其原名陈璻由祖母王氏所改。陈小翠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陈蝶仙乃著名实业商人及作家,其母朱恕则为清末民初杭州著名女诗人。1905年,陈小翠随兄陈定山私塾。1909年,随父客寓江苏平昌,然因乡间常发生匪乱,陈家诸儿因而失学,陈氏乃攒钱购买《史记》自修并用以教导其弟陈次蝶;陈蝶仙则教授四声,又受朱恕启蒙,陈小翠遂始试写诗。1913年,随父居浙江镇海,后举家迁到上海。同年,陈蝶仙发起成立「三人公司」,专门翻译小说作品,如《福尔摩斯探案》系列小说等,由擅长英文的中学教师李常觉吴觉迷选录作品及口述译文,后由陈定山及陈小翠兄妹笔录,陈蝶仙则负责润色定稿,往后五年间共翻译了73部长短篇小说。1914年,12岁的陈小翠首次于报刊发表诗作。同年12月,由陈蝶仙主编的上海《女子世界》月刊第1期刊出陈小翠的诗作及照片,并于目录上以「十二龄能诗女子陈翠娜」介绍[9]。翌年,陈蝶仙亦有份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连载陈小翠之短篇小说劫后花;往后陈小翠之文学作品多散见于各报刊,尤以《申报·自由谈》为甚。1916年,在陈蝶仙开设之「栩园函授社」学习诗词曲赋。1918年,陈小翠中学毕业后,为父亲所开办、生产「无敌牌擦面牙粉」之「家庭工业社」公司负责香精研制事务。1919年,师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1]:4-10[2]:370-373[7]:61

1927年,陈小翠因父母之命而与辛亥革命时担任浙军都督之汤寿潜长孙汤彦耆成婚,陈蝶仙乃为陈小翠出版其个人作品集《翠楼吟草》以作嫁妆[6]:75。1934年,与李秋君冯文凤杨雪玖顾青瑶顾飞等女画友于上海创办「中国女子书画会」,4月29日举行第一次同人大会,陈氏获选为该会常务委员兼任编辑。同年5月18日,陈氏与李秋君一同获推举为该会主任。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11月12日日军攻陷上海,陈蝶仙、陈定山及陈次蝶经芜湖汉口逃到昆明,两年后回沪;陈小翠与母亲则留守上海。[2]:373-384 1939年至1943年间,曾与女子书画会成员冯文凤、谢月眉及顾飞四人合办三次「名媛书画展览」,首两次于上海大新公司四楼画厅举行,第三次则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楼举办。[2]:385-387[8]:116

1945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后,与郑曼青马公愚方介堪邓散木郑午昌陈仲陶张红薇陈运彰等文友于上海共结诗社「纱笼吟社」。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上海教育局发起组织上海市美术馆筹备处,陈氏担任编辑委员。1948年,获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聘任为该校上海分校之诗词曲教授[10]。同年10月10日,担任由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之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元旦,当选「乐天诗社」[注 1]理事。1956年,经吴湖帆引导,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7]:63。1960年6月20日,上海中国画院正式成立,陈氏与周炼霞陆小曼等人获聘为该院首批画师[2]:384-393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陈小翠当时位于沪西淮海路上海新村的住所经常遭里弄组织骚扰,后曾迫不得已而与女画家庞左玉互换居所。陈氏又曾为逃避红卫兵而两次逃到外端口,后皆遭发现并被捉回上海中国画院禁闭,更曾因私藏粮票而遭红卫兵毒打。陈氏遂一度避居历史学家兼其密友陈懋恒及丈夫赵泉澄的住所,但不久仍被迫搬出。1967年[注 2],陈氏由文化局「造反派」安排而迁入位于上海长乐路东湖路交界的一座小洋楼底楼,其毕生所藏画册均遭变卖为废纸。同年7月1日早上,陈氏刚回到画院后,即望见画院画师正排列成行接受批斗,陈氏遂立刻逃回寓所,但仍被红卫兵察觉及被追踪到寓所门前。陈氏虽闭门不纳,然而红卫兵依然不断叩门并欲破门而入。陈氏最终服食安眠药及开煤气自尽,终年64岁。1972年,陈定山儿子、陈小翠姪子陈克言于台北为陈小翠刊印《翠吟楼遗集》,并由陈定山作序。[2]:393-394

家族

陈小翠祖父为钱塘中医陈福元,祖母王氏。[2]:369-370 父亲陈栩,字蝶仙,近代中国实业家、诗人、小说家、画家及报人,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曾为南社成员。[2]:385-386 母亲朱恕,号懒云,浙江仁和人,工诗词。[2]:387陈定山,字小蝶,实业家、作家及书画家,1948年迁居台湾;育有一子陈克言。[2]:374, 395 弟陈次蝶,字叔宝,婚后随父亲投入家庭工业社业务,主管化验。[2]:388-389

陈小翠于1927年与汤彦耆结婚,翌年生女儿汤翠雏。[2]:378-379 汤翠雏为画家颜文梁入室弟子,1957年侨居法国巴黎[12]:14[2]:391

感情生活

1934年的陈小翠

1922年1月,文学期刊《半月》第24期曾刊载陈小翠与作家施蛰存所撰半月儿女词共24阕词,当中施氏作15阕,陈氏作9阕。据施氏于《翠楼诗梦录》(未出版)的记载,他于1921年将歌咏《半月》期刊第1期至第15期封面画作的词作寄予主编周瘦鹃后,久未获回复。后周氏乃请陈氏续写9阕词,再把二人词作一并出版于《半月》第24期。当时施氏表叔沈晓孙正受聘于家庭工业社,陈氏亦于工业社负责配料事务。沈氏见二人词作后,遂向陈蝶仙提亲,陈蝶仙则要求施氏登门造访。沈氏其后将陈小翠照片带回松江施家让施氏父母过目,施父旋赴之江大学与施氏商议此事,然施氏以「自愧寒素,何敢仰托高门」为由婉拒婚事,故施蛰存及陈小翠二人并无会面。[13]:149-150[2]:374

1927年,陈蝶仙将陈小翠许配予汤彦耆,但婚后两三年陈小翠便与汤彦耆分居,但二人并未正式离婚。[3][1]:29-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汤彦耆迁台,后于1952年去世。[10]

1940年代,陈蝶仙门生之一、陈小翠女画友顾飞之兄长顾佛影曾寄赠诗作,向陈小翠暗表谈婚论嫁之意,然陈氏后以诗作婉言谢绝。[10]

1964年,施蛰存从郑逸梅口中得知陈小翠位于上海淮海路上海新村的住址,后于2月20日登门拜访。当时陈氏画友吴青霞亦在陈氏寓所,陈施二人遂得以正式认识对方及首次见面。[2]:392-393 此后,施氏曾数次拜访陈氏并与其相互酬唱及寄赠作品。陈氏于文革时自杀身亡后,施氏深念这段「文本姻缘」,遂编成小集《翠楼诗梦录》以纪念陈氏,并邀请书法家周退密为集子题写书名及赋诗,以及诗人徐定戡等和诗。[13]:150-151

评价

书法家钱振锽曾作诗赞赏陈小翠的才气,诗句云:「老子目光高一世,连朝击节翠楼吟。」[12]:13

文史学家郑逸梅称誉陈小翠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首屈一指」的才媛。[14]

书画家及诗人陈声聪以「灵襟夙慧,女中俊杰」称许陈小翠。[15]:251

词人及学者夏承焘于《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评陈小翠《翠楼吟草》曰:「诗词皆大佳,诚不易得。」[16]:207

学者刘梦芙于《「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中将陈小翠擢为章回小说水浒传》人物「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并谓其「天资奇慧……真绝代才女也」,又谓陈氏「诗之古、近体瑰美幽奇,雅近长吉义山;而感时咏史之作,苍凉雄健,又似剑南」。[17]:357-358

著述

陈小翠文学作品乃结集为《翠楼吟草》20卷,包括《银筝集》、《天风集》、《心弦集》、《香海集》、《沧洲集》、《绿梦词》、《湖山集》、《扫眉集》、《丹青集》、《劫灰集》、《江南集》、《绿梦词续》、《翠楼曲稿》、《思痛集》、《中兴集》、《夜锦集》、《微云词》及《冷香词》。[4][2]:370

注释

  1. 乐天诗社于1949年重阳节倡议组成,1950年元旦于上海成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成立的首个传统诗社,内核成员包括柳亚子沈尹默徐蕴华吴湖帆等文人。曾出版社刊《乐天诗讯》十余卷,后于文化大革命时被迫解散。[11]
  2. 有关陈小翠的卒年,大多数文献均记载为1968年。[4]:68[5]:前言页6[6]:75[2]:394[7]:63[8]:116 然而,据获得陈氏遗物及得知其死讯的密友陈懋恒之儿媳许宛所述,陈懋恒乃于1967年知悉陈小翠于当年在文革时自杀,因陈懋恒曾言「原来她从去年起时运进入十年大劫」,当中的「去年」乃指文革爆发之年,亦即1966年。[3][1]:37

参考数据

  1. 黄锦珠. .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2019, (33): 1–52.
  2. 赵郁飞. . 《词学》. 2019, (1): 369–398.
  3. 许宛. . 《东方早报》. 2011-02-27: B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5).
  4. 宋浩. . 《粤海风》. 2003, (4): 68–69.
  5. 陈小翠. 刘梦芙 , 编. . 合肥: 黄山书社. 2010年. ISBN 9787546115290.
  6. 王慧.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9 (6): 75–79.
  7. 马镇. . 《前进论坛》. 2019, (1): 61–63.
  8. 周侃. . 《中国书法·书学》. 2019, (11): 116–119.
  9. . 《女子世界》(上海). 1914, (1).
  10. 王鹤.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 2019-07-23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11. 辛德勇. .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年: 253–262. ISBN 7101 048676.
  12. 钱悦诗. . 萧乾 (编).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年: 13–14. ISBN 7101049206.
  13. 刘军. . 《新文学史料》. 2009, (2): 149–151.
  14. 郑逸梅. . 搜狐. 2021-08-25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15. 陈声聪.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16. 夏承焘. .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 ISBN 7805183058.
  17. 刘梦芙. .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年. ISBN 753962666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