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
贾诩 | |||||||
---|---|---|---|---|---|---|---|
魏国太尉、魏寿乡侯 | |||||||
![]() 清代《三国演义》绣像中贾诩的画像 | |||||||
国家 | 东汉→曹魏 | ||||||
时代 | 东汉→三国 | ||||||
主君 | 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 | ||||||
姓 | 贾 | ||||||
名 | 诩 | ||||||
姓名 | 贾诩 | ||||||
字 | 文和 | ||||||
籍贯 | 甘肃武威 | ||||||
出生 | 148年 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 ||||||
逝世 | 223年8月11日(黄初四年六月甲申日) | ||||||
谥号 | 肃侯 | ||||||
|

生平
贾诩祖上乃是西汉长沙王太傅贾谊,贾谊师从西汉宰相张苍,张苍师从儒学三巨头之一的荀子,张苍乃是荀子的关门弟子,也是其得意门生。巧合的是前凉君主张轨还是张耳的后裔,后代世居于武威郡。而贾氏一脉也和西汉张氏如出一辙,世居于武威郡。武威郡贾氏一族可谓正统的儒学豪门。
少年经历
贾诩生于148年。贾诩年轻时声名并不显赫,唯独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能。在一次旅途中遭遇氐族的叛军,身旁数十人皆被擒住,贾诩发挥机智,辩称自己是太尉段颎外孙,氐人信其言,于是获释。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文和乱武
后来成为董卓部下,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为讨虏校尉,在牛辅帐下。在董卓讨伐战期间,一度和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一同击败孙坚。[1]董卓灭亡后,牛辅亦已死去,司徒王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则劝谏李傕:「如果就这么逃跑,只需一个亭长就能将我们一网打尽,现在必须回头攻打长安。」李傕听从贾诩建议,与郭汜、樊稠、张济等聚集兵力回攻长安,驻守长安的王允不敌,被李傕杀死;同为守将的吕布则逃亡至关东。
李傕、郭汜、樊稠等人掌权后,任命贾诩为左冯翊尹,还要封侯。贾诩坚决推辞才作罢。改任为尚书典选。
李傕、郭汜在占领长安后,起初还算和气,不久互相猜疑,终于关系破裂,相互攻杀,关中地区被闹得荒无人烟。汉献帝为躲避灾难,率群臣和卫兵逃往雒阳。贾诩曾训斥李傕、郭汜两人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两人表面上接受贾诩的批评,但并没有停止相互攻杀。于是贾诩离间李傕雇用的羌、胡佣兵使之离去,并且协助汉献帝离开长安,同时保护受李傕、郭汜迫害的大臣。
筹策志略
天子后要求回洛阳,命段煨等人护送,因段煨与贾诩同郡,贾诩便弃李傕而跟随段煨。但因贾诩名气实在太大,段煨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密谋杀害贾诩,为贾诩识破。贾诩私下结识张绣,张绣迎接贾诩。贾诩屡献妙计,助张绣叛曹(起因曹操将张绣叔母占为己有),曹操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建议张绣跟刘表议和,并多次挫败曹操,使曹操攻不下宛城。在官渡之战时,劝张绣向曹操投降而非袁绍,使得曹操避免两面受敌的绝境,备受曹操之敬重。封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州牧。
凝析践局
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后曹军军粮将尽。曹操便问计于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操称善,而后许攸投曹献计,曹操突袭袁绍乌巢粮仓,大破之,致袁绍溃败。曹操战胜后自领冀州牧,封贾诩为太中大夫。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曹操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马超等人有割地以和的意思,并以儿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装作答应,曹操又问贾诩计策,贾诩说:“以间离之。”,曹操承用贾诩的计谋,随即破韩遂、马超。
权明济事
曹操当时未立世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从其言,深自砥砺。后曹操为立世子之事屏退左右独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曹操说:“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曹操说:“何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袁绍、刘表两人都是想废长立幼导致儿子之间的冲突,成为失败的部分原因。)曹操闻言大笑会意,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位自立,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战前,曹丕问计于贾诩:“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说:“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丕不纳,果然无功而返。
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

在中国著名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亦有耀眼的表现。他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讨,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长安大乱,贾诩与左灵被李傕任命负责监押帝后车驾。但贾诩当时仍心系汉室,答应献帝尽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杀帝使皇甫郦时,亦赖贾诩等力劝才得免。其后贾诩暗地劝喻李傕阵中的羌兵解散,又设计建议献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让其暴露自身贪婪信巫的缺点,李傕军中因而士卒离心。第十四回曹操举兵勤王,贾诩劝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斩之,贾诩于是离开李傕回到家乡武威。
第十六回,正当曹操与吕布鏖战时,南方传来消息指张济攻南阳中流矢而死,其侄张绣继统其军,占据宛城,并用贾诩当谋士,与刘表结连,成为曹操南方的大患。于是曹操放下东边战线,赶赴南方亲征张绣。大军压境,贾诩又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亦愿意接受。可是曹操因好色与张绣婶母邹氏共寝辱及张绣,张绣怒不可当,贾诩唯有献计让张绣引军围攻没有戒备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几乎失陷,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
第十八回回目以贾诩为主,是为「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曹操击败袁术后,再议征讨张绣。贾诩以将计就计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损五万兵马,将领于禁、吕虔亦受战伤。后来曹操退兵,张绣、刘表议欲追袭,贾诩认为必败,果如其言;然而贾诩又劝二人再次起兵追袭,张绣听从其计,结果大胜而还。此回尽显贾诩料事如神的本领。直至第二十三回,袁绍、曹操分别遣使劝张绣归顺。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降服曹操。贾诩被曹操封为执金吾使。官渡之战中,贾诩亦有随军出征,多为曹操守寨。
第五十九回,马超兴兵讨曹操,贾诩随军西征,并献离间计,致抹书予韩遂令马超疑惑,使马超与韩遂失和相攻,曹军因而得胜。第六十七回,曹操征张鲁,欲得猛将庞德归顺,贾诩献计通过贿赂杨松,离间庞德与张鲁之间的关系,亦成功令庞德降曹。
第六十八回,曹操议立嗣子,贾诩属意曹丕,故当曹操问及其意见时,贾诩淡淡地提到袁绍、刘表二人,让曹操联想到二人立幼废长终致覆灭的故事,然后决意立曹丕为后嗣。第七十八回,曹操欲筑建始殿,贾诩推荐雒阳良匠苏越;曹操夜梦三马同槽,问于贾诩,贾诩为其释虑。曹操临终托孤,贾诩亦是顾命大臣之一。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第八十回,曹丕篡汉,贾诩建议曹丕筑受禅台以避后世之议,又劝献帝诏书禅位。第八十二回,孙权遣赵咨为使,向曹丕称臣宾服,使者到魏,亦先见太尉贾诩,可见贾诩于朝中地位超然。第八十五回,曹丕乘孙刘鏖兵夷陵,于是遣三路兵马暗袭东吴,贾诩劝阻,曹丕不听,招致大败。最后,第八十六回,小说正式交代贾诩之死。
贾诩在演义中由第九回横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计无不中,甚至曾令善于用兵的曹操几度败绩。其所从属势力颇多,先随李傕,再随张绣,最后事曹操曹丕两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汉,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面。可是即使贾诩曾助李傕、曹魏这些在《三国演义》形象比较负面的势力,他的才能仍备受肯定。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此人视为心腹。可见其人善于交际,亦深晓乱世自保之术。
影视形象
动漫游戏
- 真·三国无双系列 / 无双OROCHI系列(光荣公司开发,石川英郎配音)
- 三国演义
- 《火凤燎原》(陈某):设置是司马徽的弟子,名闻天下的军师集团「水镜八奇」中的「三奇」,和李儒是义兄弟,曾使计使先败李肃、再使计令吕布两次大败[2],后因李傕、郭汜之猜忌而离开长安而投张绣(实质上暗助曹操),在宛城之役因庞统而一度失势,在徐州讨吕布时正式和张绣投曹,在官渡之战中曾打败高览,在赤壁之战中在水上曾和周瑜交手,赤壁之战后曾与庞统联手密谋袭杀周瑜,以维持三分平衡,为确认周瑜身死亲入其所布的火阵,凭借马钧的指南车全身而退。
- 《苍天航路》(王欣太):贾诩献计助张绣暗杀曹操,结果失败但也使典韦、曹昂、曹安民皆在宛城战死,之后与张绣投降曹操。在曹操军中自称最残忍刻薄的军师。
家庭
据《魏晋世语》,贾氏一族于晋惠帝时皆至大官,于晋初时尤为显贵。 以下出自《三国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
父祖
- 贾谊,贾诩先祖,西汉著名文学家。
- 贾秀玉,贾诩曾祖父,东汉武威太守。
- 贾衍,贾诩祖父,东汉兖州刺史。
- 贾龚,贾诩之父,任轻骑将军,徙居武威。
兄
- 贾彩,贾诩之兄。
评价
- 《三国志·贾诩传》:「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 曹操:「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 《三国志》裴松之评注:「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又注:「夫仁功难着,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 《三国志》裴松之评注引荀勗别传载:「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 《周书》作者令狐德棻等评王雄时提到:「周瑜赤壁之谋,贾诩乌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兴邦,斯近之矣。」
- 《唐会要》:「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
-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于周隋。」(《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 杨炯:「孝通神明,忠定社稷。马伏波来游二帝,晏平仲能事百君。在魏则贾诩、荀攸,在周则太颠闳夭。」(《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攻城野战,张飞、关羽;奇策密谋,荀攸、贾诩。」(《泸川都督王湛神道碑》)
- 李峤:「贾文和之揣君,郦食其之观将:翔而后集,可谓明也。」(《攀龙台碑》)
- 李翰:「陆玩无人,贾诩非次。」(《蒙求集注》)
- 白居易:「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永乐大典残卷·卷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四》)
- 何去非:「‘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贾诩犯之而破叛羌。……贾诩策张绣以精兵追退军而败,以败军击胜卒而胜。……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何博士备论》)
- 苏辙:「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夫诩之所以说曹公,则李左车之所以说淮阴侯,使乘破赵之势,传檄以下燕者也。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栾城后集·卷九》)
- 陈亮:「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龙川集》)
- 萧常:「董卓,国之贼,天下所共仇,而诩为之报怨。东京之亡祸,根于此。及辞李傕尚书之命,则以朝廷为解,是欲以虚辞盖实,恶将谁欺邪?」(《萧氏续后汉书》)
-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皆一时之人杰也。」(《山堂考索》)
-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归潜志》)
- 王义山:「某仰惟某官学通六艺,忠贯三精,其谋略则荀攸、贾诩之密,其经济则周瑜、鲁肃之英,其吟啸则谢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则羊祜、陆逊之仁。」(《稼村类稿》)
- 郝经:「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续后汉书》)
- 陈普:「崩奔尧后一孤儿,跖狗成群共肆欺。贾诩未设曹操日,自为汉贼已多时。」(《全宋诗》)
-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袁中郞全集之袁中郞文钞》)
- 朱明镐:「贾、荀合传,尤为不伦,贾诩为傕、汜谋主,身代董卓,报仇元凶,甫夷逆祸重结,致使行在两辱,郎官采稆,阅《献帝本纪》,髪恒上冲,则贼汉者文和,忠汉者文若,忠逆同区,何以垂训。」(《史纠·卷一》)
- 王夫之:「迨于子桓之世,贾诩、辛毗、刘哗、孙资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读通鉴论·卷十》)
- 韩慕庐:「文和周旋群雄,晚归太祖。惟其智放沈密,而机速过人,故能不受牢笼。」(《三国志集解》)
- 王鸣盛:「贾诩地望无可言,然观其处父子之间,勉曹丕以孝,答曹操慎忠,则尚优于诸人,离之此而合之彼,其例密矣。」(《十七史商榷》)
- 何千里:「诩之识略,实盖一时。」(《三国志集解》)
- 何焯:「养威持胜之善谋。」(《三国志集解》)
- 王士禛:「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古夫于亭杂录》)
- 独孤微生:「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泊斋别录·任幼庵七十寿序戊辰》)
注释
- 《后汉纪》卷27:牛辅遣李傕、郭汜、张济、贾诩出兵击关东,先向孙坚。坚移屯梁东,大为傕等所破。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 一次长安,另一次为西凉
- 疑世语将贾充从子贾模之官职误植至此贾模
- 贾玑一系仅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参考文献
-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
- 《魏晋世语》
- 《隋书·经籍志》:《钞孙子兵法》一卷,魏太尉贾诩钞。
- 《三国志》: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 《后汉纪》:牛辅遣李傕、郭汜、张济、贾诩出兵击关东,先向孙坚。坚移屯梁东,大为傕等所破。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 《三国志》: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 《史记·卷八十四》: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 《隋志》:《吴起兵法》一卷,贾诩注。
曹魏官职 | ||
---|---|---|
前任: 首任 |
曹魏太尉 220年—223年 |
继任: 钟繇 |
曹操五谋臣 |
---|
荀彧 | 荀攸 | 郭嘉 | 程昱 | 贾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