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毗
生平
辛毗的先祖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自陇西东迁。辛毗起初跟随其兄辛评跟随袁绍。曹操任司空时,请辛毗仕官,但辛毗不应。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死后,袁谭及袁尚兄弟内讧,当袁尚攻袁谭于平原时,袁谭战败,后命辛毗为使向曹操求和。当时曹操正欲攻荆州,听辛毗陈述来意后大感喜悦,更望先攻克荆州,其间任由二袁相斗。辛毗却认为现在是消灭袁尚及袁氏残余势力的最佳时机,建议曹操应先平河北;否则若袁尚日后实力变强,就白白失去了平定河北的最佳机会。辛毗最终说服曹操,翌年曹操攻打袁尚据守的邺,攻克后表辛毗为议郎,辛毗就此跟随曹操。
后来,曹操遣都护曹洪平定下辩(汉中之战),命辛毗和曹休参战,战事结束后,升辛毗为丞相长史。次年,魏文帝即位后辛毗迁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后作为曹真的大将军军师,征朱然,回军后,进封广平亭侯。[1]
魏明帝即位后,进封辛毗为颍乡侯(属本郡颍阴县)[2],赐食邑三百户。后出任卫尉。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兵伐魏,大将军司马懿数度奏请明帝出战抵抗,但明帝不从,以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史载司马懿曾数度欲进攻,但辛毗均不许,致司马懿不能出战。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辛毗复任卫尉。青龙三年(235年)仍在世[3],后死,谥肃侯。
性格特征
- 辛毗为人直率,如在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曾多次对他作出劝谏:有一次文帝打算迁移冀州士家十万户到河南,但当时群臣以连年蝗灾,饥荒严重为由反对,但文帝仍执意徙民。辛毗于是与群臣求见文帝,文帝一看就知道他们要进谏,便率先摆脸色发脾气给他们看,让群臣都不敢讲话,只有辛毗说:「陛下您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来迁徙士民呢?」文帝说:「你是说我这样做不对?」辛毗说:「还真的不对。」曹丕说:「我不跟你说了!」辛毗说:「陛下您不嫌弃我,任用我在您身边做事,让我为您筹划谋议,怎能不跟我讨论呢?我又不是出于私心,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您怎能生我的气呢?」曹丕无言,站起来就要走人,辛毗追上去扯住曹丕的衣袖不让他走,曹丕把他的手甩开就躲进房里,过了很久才又出来,对辛毗说:「佐治,你干嘛这样逼我!」辛毗说道:「现在若是徙民,就会失去民心,又没有足够的粮食养他们,我也是不得已啊。」文帝于是折衷只徙五万。[4]
- 亦有一次文帝有意攻伐东吴,辛毗谏说不可,认为时间并不适合,但文帝不听,终无功而还。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上军大将军曹真征朱然于江陵,毗行军师。还,封广平亭侯。
- 《水经注疏·颍水》:会贞按:《魏志·陈群传》,初封昌武亭侯,文帝践阼,进爵颍乡候,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是群由亭侯进封乡侯,再由乡侯进封县侯。《辛毗传》初封广平亭侯,明帝即位,进封颍乡侯,则毗继群后,亦由亭侯进封乡侯。足征颍乡是乡名,非县史。且各地志亦不言魏有颍乡县,此后改为县四字,当是后人因《魏志·三少帝纪》咸熙元年言以都尉皆为令长,而妄加之。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三 魏纪五》青龙三年:卫尉辛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洪水为害,而丘陵皆夷,将何以御之!」帝乃止。
- 资治通鉴.魏纪一: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 资治通鉴.魏纪一: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毗子敞谏曰:“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尘,不然必有谤言。”毗正色曰:“主上虽未称聪明,不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与刘孙不平,不过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
- 资治通鉴卷68:太子抱议郎辛毘颈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毘以告其女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宜惧,而反以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