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中国山東省泰安)人,东汉末曹魏左将军,五子良將之一。以堅毅穩重著稱[1],但對待部下嚴厲,杀舊友昌豨以奉公。早年攻呂布、征黄巾、禦張繡、破袁術、拒袁紹,戰功赫赫。淯水之難,唯有于禁能安定局面,讓曹軍重整旗鼓,曹操称赞「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于禁 | |||||
---|---|---|---|---|---|
左將軍 | |||||
國家 | 東漢→漢中王軍隊(即後來的蜀漢)→江東集團(即後來的東吳)→曹魏 | ||||
主君 | 鮑信→曹操→劉備→孫權→曹丕 | ||||
姓 | 于 | ||||
名 | 禁 | ||||
字 | 文則 | ||||
職官 | 虎威將軍→左將軍→安遠將軍 | ||||
封爵 | 益壽亭侯 | ||||
籍貫 | 东汉泰山钜平縣(今山東泰安南)人 | ||||
逝世 | 221年 | ||||
谥号 | 厲侯 | ||||
|
在樊城之戰中因遭水災所困,率領七軍向關羽投降。后關羽兵敗麥城,于禁又以俘虜的身份落入東吳手中。歸魏後遭到魏文帝曹丕以壁畫嘲諷投降之事,羞慚怨恨,病發而亡,諡曰厲侯。北宋孔平仲作《于將軍》詩,叹「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2]
生平
早年战役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少帝劉辯即位[3],大將軍何進辅政[4]。何進派遣騎都尉鮑信往故鄉泰山招募兵眾[5],返回時,何進已死,司空董卓專權。鮑信勸司隶校尉袁紹袭击董卓,袁紹畏懼董卓不從其計,於是鮑信引軍回到泰山,招募兵眾二萬人[6]。于禁入伍[7]。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鮑信等请东郡太守曹操領兗州牧,曹操迎击黄巾军,鲍信战死[8],于禁與其黨羽被任命為都伯,隸屬將軍王朗[9]。冬,黄巾军降,曹操编其精锐为青州兵[10]。王朗认为于禁有大將軍之才,推薦給曹操。曹操召見于禁與他談話,任命于禁為军司馬[11]。
四年(193年),秋,曹操攻打陶谦[12],于禁攻破廣戚[13],迁為陷陣都尉[14]。
興平元年(194年),夏,兗州之戰爆发,于禁率軍攻破兗州牧呂布二營於濮陽城南,又擊破呂布部將高雅於須昌[15]。二年(195年),于禁从曹操攻破壽張、定陶和離狐[16],又从曹操圍攻張超於雍丘[17]。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于禁随曹操征讨黃巾何仪、劉辟、黃邵、何曼等人[18],屯兵於版梁。黄巾军夜袭曹操的营寨,于禁率領部下军迎擊,斩杀劉辟、黃邵等人,并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19]。
二年(197年),正月,于禁隨司空曹操攻打建忠将军張繡,張繡投降,又反。曹操军败,还至舞陰[20]。是时非常混亂,唯獨于禁能約束部下,且戰且退。撤退后,于禁發現青州兵在劫掠,大怒,又去追討青州兵,青州兵便到曹操处自訴。于禁到舞陰,先安营扎寨。有人勸于禁先向曹操報備,于禁說:「現在敵军在後,不做准备,如何抗敵?」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后,才向曹操解釋。曹操称赞于禁,封其為益壽亭侯[21]。九月,于禁隨曹操攻打袁術,斬殺袁術軍將领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四人於苦[22][23]。
三年(198年),三月[24],于禁隨曹操围張繡於穰。九月[25],隨擒呂布於下邳[26]。四年(199年),四月[27],于禁與史渙、徐晃、曹仁、樂進等杀張楊舊部眭固於射犬[28]。
官渡赤壁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曹操與大將軍袁紹对峙,留于禁守延津以拒袁紹[29][30]。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東征劉備[31]。于禁抵御袁绍的进攻,又與樂進等領步騎五千擊袁紹別營,降袁紹將領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曹操还,使于禁屯原武縣。于禁擊破袁紹別營於杜氏津,遷裨將軍[32]。于禁后隨曹操據守官渡,與袁紹以土山相對。袁紹令士兵向曹操營地放箭,死傷甚多,士兵懼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後袁紹敗,于禁遷偏將軍[33]。
七年(202年)[34],于禁与河南尹夏侯惇南拒劉備,被刘备的伏兵击破,为裨將軍李典所救[35][36]。十年(205年)[37],曹操上表漢獻帝,称赞于禁、樂進、張遼三人,拜于禁為虎威將軍[38]。
十一年(206年),昌豨反叛,于禁與臧霸[39]攻之,不克,曹操再派夏侯淵助陣[40]。昌豨與于禁是舊交,向其投降。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說:“你們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隕涕將昌豨斬殺。曹操聽說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41]后于禁屯潁陰,与乐进、张辽等将不和,曹操命趙儼參三軍軍事,和睦诸将。趙儼督于禁等參與了赤壁之戰。[42]。
十四年(209年)[43],陳蘭、梅成在灊縣、六縣反,曹操派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張遼督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44][45]。梅成降,于禁班師,梅成乘隙率眾會合陳蘭,转入灊山中的天柱山[46]。張遼軍糧不足,于禁負責補充,張遼得以斩陳蘭[47]。戰後于禁增加食邑200戶,加上之前的有1200戶之數[48]。曹操出征时,常以于禁为軍鋒;还军时,又以于禁殿后。于禁所得的敌军財物,皆不私取。但是以法御下,不得众心[49]。曹操曾憎惡朱靈,遣于禁率數十騎兵,帶着敕令,前往朱靈的營中奪其兵權。朱靈及其部下憚于于禁,不敢擅動,成為于禁的麾下部將。于禁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50]。
战败和去世
建安廿四年(219年),前将军關羽攻曹仁于樊城[51]。七月,曹操遣于禁前去救援[52]。八月[53],于禁驻扎在邓城[54][55],時逢連日大雨,以致漢水暴漲[56],于禁所督七軍皆全沒。于禁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回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与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等[57]向關羽投降,唯獨龐德不降而被關羽處斬[58]。曹操闻讯,哀叹良久[59]。于禁等三万人被關押在荊州江陵[60],關羽托以軍粮短缺,取湘關米[61]。
闰月,孫權袭击關羽,南郡太守麋芳降[62]。孫權將于禁釋放,請與于禁見面。孫權乘馬外出,引領于禁同行,虞翻呵責于禁說:「你這種降虜,竟敢與我的主公並馬以行嗎!?」欲鞭打于禁,被孫權呵止。後孫權在樓船會羣臣共飲,于禁聞樂聲流涕,虞翻又說:「你想以虛情假意來求得脫身嗎?」孫權悵然不平。[63]
黃初二年(221年)八月[64],孫權遣于禁回魏。虞翻進諫說:「于禁敗了國家數萬軍士,身為俘虜,又不能死。魏國軍政練達,于禁之一人,無足輕重,見于禁之還將必疑而疏之。還之對我方雖無損失,有如放過一個盜賊,不如斬了于禁以明令於三軍,彰顯忠義讓為臣者不應有二心。」孫權不聽。群臣送于禁,虞翻對于禁說:「閣下不要以為東吳沒有人材,只是我的謀略沒被採用罷了。」于禁雖為虞翻所厭惡,但他還是盛歎虞翻[65]。因为于禁很久没有回去,孙权也没有送质子,魏文帝曹丕问黃門侍郎司马孚,司马孚说对东吴应该怀柔,不应该责备,天下大势不会因为于禁而改变,于禁没到应该是另有原因。后来于禁回魏,果然是因为得病而耽搁[66],被曹丕召见。當時于禁的鬚髮皆白,消瘦憔悴,曹丕對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又賜他赤紱和遠遊冠[67]。曹丕讓于禁先拜謁曹操陵墓後才去遣使孫權,于禁到高陵,見到曹丕預先命人畫好的關羽戰克、龐德憤怒、自己乞降之狀的壁畫,羞憤病逝,諡號厲侯。厲为恶谥[68],刘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恰当[69]。兒子于圭嗣爵益壽亭侯[70]。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曹丕所作不是一個君主應當的行為[71]。
評價
藝術形象
三國演義
于禁在《演義》中,是弓馬兼備的將軍,大體與史實無差。除了多出奉曹操之命成功追殺刘琮母子[73],以及在樊城之戰中,被刻畫成怕被邀功的奸臣將領。
- 樊城之戰的最後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乞降,以襯托龐德不降被斬的氣節。及後到〈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姪陷叔劉封伏法〉,于禁回國後,被曹丕以壁畫諷刺,不堪羞憤而病死。
羅貫中有詩曰: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裏描。
李贽称:「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
影视形象
注释
- 《三国志·于禁传》:于禁最號毅重
- 钦定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 卷二十二》
- 《后汉书·灵帝纪》: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
- 《后汉书·何进传》:進與太傅袁隗輔政
- 《三国志·董卓传》:先是,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所在募兵
- 《三国志·鲍勋传》:《魏書》:還到成皐而進已遇害。信至京師,董卓亦始到。信知卓必為亂,勸袁紹襲卓,紹畏卓不敢發。語在紹傳。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衆二萬
- 《于禁傳》:黃巾起,鮑信招合徒衆,禁附從焉。
- 三国志·武帝纪: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兖州牧。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信力戰鬬死
- 《于禁傳》: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爲都伯,屬將軍王朗。
- 三国志·武帝纪: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爲青州兵。
- 《于禁傳》: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
- 三国志·武帝纪:秋,太祖征陶謙
- 三国志集解:谢钟英曰:考徐州诸郡无广威县,即广戚之讹。
- 《于禁傳》: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 《于禁傳》: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
- 三国志·武帝纪:布夜走,太祖復攻,拔定陶,分兵平諸縣。
- 《于禁傳》: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
- 三国志·武帝纪: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衆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
- 《于禁傳》: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辟、邵等,盡降其衆。
- 三国志·武帝纪: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旣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爲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
- 《于禁傳》: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爲靑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靑州兵,太祖寛之,故敢因緣爲略。禁怒,令其衆曰:「靑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爲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靑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旣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靑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爲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録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 《武帝紀》: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
- 《于禁傳》: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
- 《武帝紀》:三月,公圍張繡於穰。
- 《武帝紀》:九月,公東征布。
- 《于禁傳》: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 《武帝紀》: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
- 《于禁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 《武帝紀》:留于禁屯河上。
- 《于禁傳》: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
- 《武帝紀》:公將自東征備
- 《于禁傳》: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
- 《于禁傳》: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 《先主傳》: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 《李典傳》: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 三国志集解:此表在征高幹、管承之前,应作“十年”。《张辽传》辽为荡寇将军在从征袁尚于柳城之前,亦应在建安十年。此表同称进及于禁、张辽,其为十年无疑。
- 《于禁傳》: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於是禁爲虎威
- 《臧霸傳》:又與于禁討昌豨
- 《夏侯淵傳》:昌狶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并力,遂擊狶,降其十餘屯,狶詣禁降。
- 《于禁傳》:昌豨復叛,遣禁征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爲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
- 《趙儼傳》: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并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 三国志·张辽传: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
- 三国志集解:陈景云:氐当作灊。
- 三国志·于禁传:成僞降禁,禁還。成遂將其衆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
- 《于禁傳》: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
- 《于禁傳》:增邑二百戸,並前千二百戸。
- 《于禁傳》: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爲軍鋒,還爲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衆心。
- 《于禁傳》:太祖嘗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戸,封一子列侯。
- 三国志·关羽传: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 《武帝紀》: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
- 《武帝紀》:八月,漢水溢,灌禁軍
- 胡以存; 吴媛花. .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1 (6): 66–68.
- 肖洋.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 42 (1): 5–9.
- 三国志·庞德传: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
- 《资治通鉴·魏纪一》:初,吴王遣于禁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袞诣帝
- 《于禁傳》: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 《于禁傳》: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 《吳主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 《呂蒙傳》: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 三国志·吕蒙传: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蒙據江陵
- 《虞翻傳》:魏將于禁為羽所獲,繫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併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于樓船會羣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
- 《文帝紀》: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還。
- 《虞翻傳》:《吳書》曰:後權與魏和,欲遣禁還歸北,翻復諫曰:「禁敗數萬衆,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權不聽。羣臣送禁,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禁雖為翻所惡,然猶盛歎翻
- 《晉書·宗室傳》:後禁至,果以疾遲留
- 《太平御覽》0691:文帝《與于禁詔》曰:昔漢高祖脫衣以衣韓信,光武解綬以帶李忠,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勤心之至也。封賜將軍以魏王時所珮朱韨及遠游冠。
- 《正义 谥法解》:杀戮无辜曰厉。程校《周书》:致戮无辜曰厉。《左传》隐公三年疏引:暴慢无亲曰厉。苏洵《谥法》:暴慢无礼曰厉。《独断 帝谥》:暴虐无亲曰厉。
- 《三国志·于禁传》裴注:臣松之以爲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爲違命。禁曾不爲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衆人之議,所以卒爲降虜,死加惡諡,宜哉。
- 《于禁傳》: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爲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諡禁曰厲侯。
-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臣光曰: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於敵,既而復歸。文帝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陵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
- 元·郝经《续后汉书》卷三十四《魏臣·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朱灵李典传》
-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參考文獻
- 《三国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
- 《三國志·魏志二十三·趙儼傳》
- 《三國志·吳志十二·虞翻傳》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三》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四》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五》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
- 《資治通鑑·魏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