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天皇制
象徵天皇制(日语:/ Shōchōtennōsei)是指在日本国宪法规定之下,天皇作为日本国家以及国民整体象征的制度,類似於歐洲國家的君主立憲制。
政治系列 |
君主主義 |
---|
![]() |
制度分類 |
相关条目 |
|
地位
與明治憲法天皇舊制相比,天皇從神格國家元首降為一般國家象徵地位,天皇主權變更為國民主權,天皇職能大量限縮。現制天皇無舊制之統帥權、發布緊急命令(敕令)和命令等權力,國務大臣向國會負責而非舊制向天皇負責;現制天皇國事行為須經內閣助言與承認、才可被動行使與認證,不像舊制可主動行使、內閣輔弼副署之。舊制天皇總攬統治權集行政、立法、司法權於一身,現制三權分立歸於內閣、國會、最高裁判所及下級裁判所。
如據日本國憲法條文用詞及職權來看,天皇現制不但大幅弱化,且無明定國家元首之地位;然而,不能就此驟定天皇不具國家元首身分。不論解釋憲法或法律,得探求當初制憲、立法意旨。指導制定日本國憲法的麥帥三原則即指出,天皇為「國家元首」(head of the state)的地位。與一般君主立憲制相比,日本現行天皇制職能消極程度,僅次於1974年修憲後已不具行政權能及統治權的瑞典國王。
评价
社论
在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前的1946年5月27日,《每日新闻》早刊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85%的受访者支持“象征天皇制”。
而根据NHK在2009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认为“天皇应该就像现在一样作为一种象征”。 此外,当被问及“您认为现任天皇是否履行了象征性的职责?”时,有85.2%的受访者回答“充分履行了职责”和“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履行了职责”。
政党
日本自民党在2010年发布的“平成22年纲领”中提及,“我们在象征着日本和国家统一的天皇陛下之下,建设了今天和平的日本。”此外,在2012年公布的《日本国宪法修改草案》的《序言》中提到,“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并且拥戴作为国民整体象征的天皇的国家”。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并维持象征天皇制这一政策。
在自民党2012年的宪法修正案草案中,日本被定义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立宪民主党在2017年宣布的政治纲领中表示,“在象征天皇制下,我们将坚决维护宪法下的‘国民主权’、‘尊重基本人权’和‘和平主义’。 我们将从深化立宪主义的角度进行宪法辩论”,表明了维持象征天皇制的政策。
註釋
- . . 2013-03-15 [2016-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1)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