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山
信号山(英语:),又名黑头角()和大包米,海拔约35米,原是一处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岸边的海角。

此处自1907年至1933年曾为皇家香港天文台向维多利亚港的船只报时之地点。现今信号山已辟作信号山花园,开放公众,内里至今仍保留有一座信号塔。
历史



信号山原本是一座面临尖沙咀海滨的小山丘,而由于该地也属于一处海角地貌,所以信号山最初又名黑头角。另一方面,信号山亦拥有一土名大包米,不过此名的来源今已不可考。
在1907年,香港天文台在黑头角兴建了一座信号山信号塔,以取代原位于水警总部的报时塔,黑头角遂由此取得信号山之名。信号塔建成后,天文台在1908年1月把原位于水警总部的报时球搬到信号塔,正式负起向维多利亚港船只报时的工作。另外,信号塔旁边还有一座小型建筑物,在热带气旋吹袭香港的时候,该小型建筑物就会挂起风球信号到半空当眼处,以让附近的人士清楚看见。
然而,随着无线电报时的普及,以时间球报时的方法日渐显得不合时宜,再加上日久失修和人手不足等因素,政府于是在1933年6月30日拆下信号塔的时间球,信号塔从此被荒废下来。但邻近的小型建筑物则继续运作。
一直至1980年,市政局接管了信号山,并对信号塔进行复修工程。信号山重修后在1981年辟成信号山花园,信号山现今已成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公园,内里的信号塔亦向公众开放,至于原本的小型建筑物则被改建成公厕。经过历年的填海,信号山现今已经不再靠近海岸,信号山现位于梳士巴利道与漆咸道南交界,对海一面为 Victoria Dockside 所挡,因此现时已很难从维多利亚港望到信号山和信号塔。
- 1870年的「尖沙咀湾」,
远方隆起的山丘就是大包米 - 摄于1908年的信号山
- 1927年前的信号山,
留意图中央的风球信号和塔顶时间球
信号塔
建筑特色
信号塔在1907年建成,原本楼高两层,塔身高12.8米(约42呎),外墙由红砖砌成,属爱德华时代建筑。至1927年,为了让船只更清楚见到信号塔,塔身被加高6.1(约20呎)米至至18.9米(约62呎);整座信号塔由原本两层增至三层。加建前的信号塔窗户全为方形,而塔顶呈平面状;加建后,三楼的窗户呈圆形,而塔顶则改成浅绿色,并呈半圆球体。另外,信号塔塔顶原插有一支长5.5米的桅杆,用作放置时间球。桅杆今已不存。
信号塔早于1981年获古物古迹办事处评定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至2009年12月18日获提升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1]2015年10月23日,政府刊宪将信号塔列为法定古迹[2]。
- 信号塔今貌
- 信号塔内的楼梯
- 信号塔内貌
- 信号塔旁的碑记
- 信号山花园在缅甸台的入口
交通
注脚
- "List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s in Building Assess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ong Kong: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15 June 2011.
- . 2015-10-23 [2015-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