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行政區劃
概況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取得荊州,劉備即表劉表之子劉琦為荊州刺史,引兵招降了荊南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到了東吳周瑜死後,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自孫權處求借得南郡以及確認分得荊南四郡,督導荊州。建安十六年,劉備因益州牧劉璋之邀入蜀,屯葭萌以備漢中張魯。隔年,劉備與劉璋反目,劉備屢敗劉璋軍,進圍雒城,並分兵平定蜀中各地,並在荊州諸葛亮、張飛等人支援下,於建安十九年(214年)進入成都取得益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不滿劉備遲遲不肯交還荊州,襲取長沙、桂陽、零陵3郡,雙方軍隊相持於長沙益陽。後聞曹操將攻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於是雙方議定平分荊州,以湘水為界,以東江夏、長沙、桂陽歸孫,以西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參 1]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得漢中,並遣軍攻三巴。劉備使張飛破曹將張郃於宕渠,劉備遂得三巴之地,此後雙方相持於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漢中之戰打敗曹操得汉中郡,同時蜀將孟達自秭歸北上攻取房陵,劉封自漢中東下與孟達會攻上庸、西城。至此,劉氏疆域東沿湘水,北抵秦嶺,南至蠻中,橫跨荊、益二州,領24郡1屬國。同年孫吳乘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北伐時擊取荊州,隔年孟達降魏,房陵、上庸、西城3郡歸魏。蜀漢失去荊州及沔水上游之地,諸葛亮的宛洛、秦川兩路伐曹的戰略遂告擱淺。[參 1]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東伐孫吳,直迫南郡西境。旋而大敗,退回蜀中。劉備死後南中益州、牂柯、越巂相繼叛亂,是時蜀漢閉關息民,無暇顧及,暫置南中不管。至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益州、牂柯、越巂、永昌的叛亂,然而此後南中屢屢有亂,蜀漢在南中未能具有完全的統治力。建與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攻魏,隴右天水、南安、安定3郡相繼投降。然街亭兵敗,蜀漢軍退回漢中,隴右3郡復歸於魏。七年(229年),蜀漢攻魏,取得武都、陰平2郡,於是蜀漢西北邊境直通曹魏隴右地區。但除此之外,諸葛亮北伐及後繼的姜維北伐到最後大多無功而返,幾乎未能從曹魏那裡取得任何寸土。[參 1]
延熙三年(240年),越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又平定漢嘉郡夷亂。十一年(248年)鄧芝討平涪陵夷亂。十七年(254年),姜維攻魏隴西郡河關、臨洮等縣,因曹魏援軍到來,乃棄其地,徙民入蜀。十八年(255年),姜維在隴西洮西打敗魏軍,深入魏境,圍攻狄道縣,因魏援軍到來而撤退。景耀元年(258年)姜維籌劃縱敵深入加以殲滅,撤外圍險要之守,諸各軍屯於漢壽、樂城、漢城等地。炎興元年(263年)魏大舉攻蜀漢,漢中、武都、陰平三地一時陷沒,蜀漢軍退守劍閣,魏將鄧艾出奇兵自陰平繞劍閣後,克涪城、綿竹,進圍成都。十一月,蜀漢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以前,計轄有1州22郡。[參 1]
蜀漢行政區 | |||
---|---|---|---|
州名 | 郡數 | 郡名 | 廢郡名 |
益州 | 22 | 蜀郡、梓潼、廣漢、東廣漢、汶山、巴郡、巴西、巴東、涪陵、犍為、江陽、漢嘉、漢中、朱提、越巂、牂柯、建寧、永昌、雲南、興古、武都、陰平 | 宕渠、南廣 |
郡級行政區建置過程
西元 | 新增 | 變更 | 廢除 | 數目 | 備註 |
---|---|---|---|---|---|
220年 | 18 | 繼承漢代的郡 | |||
章武元年(221年) | 18 | 《華陽國志.巴志》巴東郡條,《晉書.地理志上》 | |||
章武年間 (221年─223年) |
|
1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巴志》宕渠郡條 | ||
建興三年(225年) |
|
19 | 《蜀志.後主傳》 | ||
建興七年(229年)春季 |
|
21 | 《蜀志.後主傳》 | ||
延熙年間(238年─257年) | 24 | 《華陽國志》巴志、蜀志、南中志 | |||
景耀元年(258年)以前 |
|
22 | 《華陽國志.巴志》宕渠郡條,南廣郡疑建郡約9年即廢 | ||
州治及範圍
蜀漢益州治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四川(不含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境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西部地帶)、貴州省(不含東部的銅仁、黔東一帶)2省大部及陝西西南部(漢中一帶)甘肅東南部(隴南及甘南)、廣西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及重慶全部。
益州北部
郡級行政區
- 汶山郡
- 東漢末年置郡,郡治緜虒道(今四川省茂縣),領綿虒道、廣柔、汶江、蠶陵、湔氐道5縣。蜀漢時置白馬、平康、都安3縣;綿虒道改置綿虒縣、汶山縣,湔氐道改置氐道縣。蜀漢末領綿虒、廣柔、汶江、蠶陵、氐道、白馬、平康、都安8縣。
- 廣漢郡
- 東漢舊郡,郡治雒縣(今四川省中江縣西),領雒、新都、緜竹、什邡、陽泉、郪、廣漢、德陽、五城9縣。延熙年間(238-257年)郪、廣漢、德陽、五城4縣改隸東廣漢郡。蜀漢末領雒、新都、緜竹、什邡、陽泉5縣。
- 巴西郡
- 東漢末年置郡,郡治閬中縣(今四川省閬中市),領閬中、安漢、西充國、南充國、墊江、宕渠、宣漢、漢昌8縣。建興十五年(237年)墊江移屬巴郡。[參 4]延熙年間(238-257年)宕渠、宣漢、漢昌3縣改隸宕渠郡,9年後復歸。蜀漢末領閬中、安漢、西充國、南充國、宕渠、宣漢、漢昌7縣。
- 巴郡
- 東漢舊郡,郡治江州縣(今重慶市中心),領江州、枳、臨江、平都、樂城、常安6縣。建興十五年(237年)巴西郡墊江移來隸。[參 5]延熙十七年(254年)廢平都、樂城、常安3縣。蜀漢末領江州、枳、臨江、墊江4縣。
- 巴東郡
- 東漢末名固陵郡,章武元年(221年)改名巴東郡[參 6]。郡治魚復縣(今重慶市奉節縣),領魚復、朐忍、漢豐、羊渠、北井、巫6縣。章武元年(221)以前巫縣為吳國所佔;章武二年(222)改魚復縣為永安縣。蜀漢末領永安、朐忍、漢豐、羊渠、北井5縣。
縣級行政區
益州本部(州治成都縣) | |||||
說明:本表為蜀漢炎興元年(263年)益州本部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因種種原因而不存在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3年1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蜀郡 (6) |
成都縣 | 成都縣 | 今四川省成都市 | 蜀郡(220-263) | |
郫縣 | 今四川省郫縣 | 蜀郡(220-263) | |||
江原縣 | 今四川省雙流縣西 | 蜀郡(220-263) | |||
繁縣 | 今四川省新都縣西北 | 蜀郡(220-263) | |||
廣都縣 | 今四川省雙流縣東北 | 蜀郡(220-263) | |||
臨邛縣 | 今四川省邛崍市 | 蜀郡(220-263) | |||
汶山郡 (8) |
緜虒縣 | 綿虒縣 | 今四川省茂縣 | 汶山郡(220-263) | 東漢為綿虒道,蜀漢時改稱縣。 |
廣柔縣 | 今四川省汶川縣西北 | 汶山郡(220-263) | |||
汶江縣[註 1] | 今四川省茂縣西北 | 汶山郡(220-263) | |||
蠶陵縣[註 1] | 今四川省茂縣北 | 汶山郡(220-263) | |||
氏道縣[註 1] | 今四川省松潘縣北 | 汶山郡(220-263) | 東漢為湔氐道,蜀漢時改名氏道縣。[參 11] | ||
都安縣 | 今四川省郫縣西北 | 汶山郡(?-263) | 蜀漢時析郫、綿虒2縣地置縣(236年以前置)。[參 12] | ||
平康縣 | 今四川省松潘縣西南 | 汶山郡(?-263) | 蜀漢時置縣(247年以前置)。[參 13] | ||
白馬縣 | 今四川省松潘縣北 | 汶山郡(?-263) | 蜀漢時置縣。[參 14] | ||
犍為郡 (5) |
武陽縣 | 武陽縣 | 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 | 犍為郡(220-263) | |
南安縣 | 今四川省樂山市 | 犍為郡(220-263) | |||
資中縣 | 今四川省資陽市 | 犍為郡(220-263) | |||
牛鞞縣 | 今四川省簡陽市 | 犍為郡(220-263) | |||
僰道縣 | 今四川省宜賓市 | 犍為郡(220-263) | |||
江陽郡 (3) |
漢安縣 | 漢安縣 | 今四川省內江市 | 江陽郡(220-263) | |
江陽縣 | 今四川省瀘州市 | 江陽郡(220-263) | |||
符節縣 | 今四川省合江縣 | 江陽郡(220-263) | |||
漢嘉郡 (4) |
漢嘉縣 | 漢嘉縣[註 2] | 今四川省天全縣東北 | 漢嘉郡(220-263,蜀郡屬國220-221) | |
徙陽縣 | 今四川省天全縣 | 漢嘉郡(220-263,蜀郡屬國220-221) | |||
新道縣[註 3] | 今四川省滎經縣 | 漢嘉郡(220-263,蜀郡屬國220-221) | |||
旄牛縣 | 今四川省漢源縣 | 漢嘉郡(220-263,蜀郡屬國220-221) | |||
廣漢郡 (5) |
雒縣 | 雒縣 | 今四川省中江縣西 | 廣漢郡(220-263) | |
新都縣 | 今四川省新都縣 | 廣漢郡(220-263) | |||
緜竹縣 | 今四川省綿竹市東南 | 廣漢郡(220-263) | |||
什邡縣 | 今四川省什邡市 | 廣漢郡(220-263) | |||
陽泉縣 | 今四川省德陽市西北孝泉鎮 | 廣漢郡(220-263) | 蜀漢時分緜竹縣置。[參 15] | ||
東廣漢郡 (4) |
郪縣 | 郪縣 | 今四川省三台縣南郪江鎮 | 廣漢郡(220-238?)→東廣漢郡(238?-263) | |
廣漢縣 | 今四川省射洪縣南 | 廣漢郡(220-238?)→東廣漢郡(238?-263) | |||
德陽縣 | 今四川省遂寧市東南 | 廣漢郡(220-238?)→東廣漢郡(238?-263) | |||
五城縣 | 今四川省中江縣 | 廣漢郡(220-238?)→東廣漢郡(238?-263) | |||
梓潼郡 (6) |
梓潼縣 | 梓潼縣 | 今四川省梓潼縣 | 梓潼郡(220-263) | |
涪縣 | 今四川省綿陽市 | 梓潼郡(220-263) | |||
漢壽縣 | 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 | 梓潼郡(220-263) | |||
白水縣 | 今四川省廣元市西北 | 梓潼郡(220-263) | |||
漢德縣 | 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 梓潼郡(220-263) | 蜀漢時置縣。[參 16] | ||
劍門縣 | 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 梓潼郡(220-263) | 蜀漢時置縣。[參 17] | ||
巴西郡 (7) |
閬中縣 | 閬中縣 | 今四川省閬中市 | 巴西郡(220-263) | |
安漢縣 | 今四川省南充市 | 巴西郡(220-263) | |||
西充國縣 | 今四川省閬中市南 | 巴西郡(220-263) | |||
南充國縣 | 今四川省南部縣 | 巴西郡(220-263) | |||
宕渠縣 | 今四川省渠縣東北 | 巴西郡(220-?)→宕渠郡(?-258?)→巴西郡(258?-263) | |||
宣漢縣 | 今四川省儀隴縣東 | 巴西郡(220-?)→宕渠郡(?-258?)→巴西郡(258?-263) | |||
漢昌縣 | 今四川省巴中縣 | 巴西郡(220-?)→宕渠郡(?-258?)→巴西郡(258?-263) | |||
巴郡 (4) |
江州縣 | 江州縣 | 今重慶市 | 巴郡(220-263) | |
枳縣 | 今重慶市涪陵區 | 巴郡(220-263) | |||
臨江縣 | 今重慶市忠縣 | 巴郡(220-263) | |||
墊江縣 | 今重慶市合川區 | 巴西郡(220-237)→巴郡(237-263) | |||
平都縣 | 今重慶市豐都縣 | 巴郡(220-254) | 延熙十七年(254年)廢縣。[參 18] | ||
樂城縣 | 今重慶市江津區 | 巴郡(220-254) | 東漢末置縣。延熙十七年(254年)廢縣。[參 18] | ||
常安縣 | 今重慶市璧山區 | 巴郡(220-254) | 東漢末置縣。延熙十七年(254年)廢縣。[參 18] | ||
巴東郡 (5) |
永安縣 | 永安縣 | 今重慶市奉節縣 | 巴東郡(220-263,固陵郡220-221) | 東漢為魚復縣,章武二年(222年)改名。[參 19] |
朐忍縣 | 今重慶市雲陽縣西 | 巴東郡(220-263,固陵郡220-221) | |||
漢豐縣 | 今重慶市開縣 | 巴東郡(220-263,固陵郡220-221) | |||
羊渠縣 | 今重慶市萬州區 | 巴東郡(220-263,固陵郡220-221) | |||
北井縣 | 今重慶市巫山縣北 | 巴東郡(220-263,固陵郡220-221) | |||
巫縣 | 今重慶市巫山縣 | 固陵郡(220) | 東漢末為吳國攻佔。 | ||
涪陵郡 (5) |
涪陵縣 | 涪陵縣 | 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 涪陵郡(220-263) | |
漢髮縣[註 4] | 今重慶市黔江區西 | 涪陵郡(220-263) | |||
萬寧縣 | 地望不詳 | 涪陵郡(220-263) | |||
漢復縣 | 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南 | 涪陵郡(220-263) | |||
漢平縣 | 今重慶市武隆縣西北 | 涪陵郡(250-263) | 延熙十三年(250年)置縣。蜀漢時廢縣。[參 20] | ||
丹興縣 | 今重慶市黔江區 | 涪陵郡(220-248?) | 約在延熙十一年(248年)鄧芝平亂後廢縣。[參 21] | ||
漢中郡 (5) |
南鄭縣 | 南鄭縣 | 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 | 漢中郡(220-263) | |
褒中縣 | 今陝西省漢中市北 | 漢中郡(220-263) | |||
漢城縣[註 5] | 今陝西省勉縣 | 漢中郡(220-263) | 東漢為沔陽縣,蜀漢建興七年(229年)改名。[參 22] | ||
樂城縣[註 6] | 今陝西省成固縣 | 漢中郡(220-263) | 東漢為成固縣,蜀漢建興七年(229年)改名。[參 23] | ||
南鄉縣 | 今陝西省西鄉縣 | 漢中郡(221?-263) | 蜀漢時分成固縣置。[參 24] | ||
武都郡 (6) |
下辨縣 | 下辨縣 | 今甘肅省成縣西北 | 武都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 |
河池縣 | 今甘肅省徽縣西北 | 武都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參 25] | ||
故道縣 | 今陝西省寶雞市南 | 武都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參 26] | ||
沮縣 | 今陝西省略陽縣東 | 武都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 | ||
武都縣 | 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 | 武都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 | ||
羌道縣 | 今甘肅省宕昌縣西南 | 武都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 | ||
陰平郡 (2) |
陰平縣 | 陰平縣 | 今甘肅省文縣 | 陰平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 |
廣武縣 | 今四川省平武縣北 | 陰平郡(229-263) |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參 27] |
益州南部(庲降都督)
郡級行政區
- 越巂郡
- 東漢舊郡。郡治邛都縣(今四川省西昌市),章武三年(223年)越巂叟帥高定據郡叛亂,時越巂太守龔祿駐安上縣(今四川省屏山縣),遙領郡職[參 30]。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叛後一度回到邛都縣,然而叛亂仍舊未平,後任太守長期駐於安上縣,至延熙三年(240年)平郡亂後郡治才回到邛都縣[參 31]。領邛都、會無、臺登、卑水、定莋、蘇示、闡、遂久、姑復、三縫、莋秦、潛街12縣,建興三年(225年)青蛉、遂久、姑復3縣移屬雲南郡;新置馬湖、安上2縣(蓋建興年間置);蘇示縣改名蘇祁縣(蓋建興年間改名);廢三縫、莋秦2縣(年代不明);延熙年間(238-257)安上、馬湖、潛街3縣移屬南廣郡,九年後復歸。蜀漢末領10縣。
- 牂柯郡
- 東漢舊郡。郡治且蘭縣(今貴州省黃平縣西南),領且蘭、平夷 鄨、毋斂、談指、夜郎、同並、談稾、漏江、毋單、宛溫、鐔封、漏卧、句町、進乘、西隨16縣。建興三年(225年)宛溫、鐔封、漏卧、句町、進乘、西隨6縣移屬興古郡,毋單縣移屬建寧郡[參 32],廢談稾、漏江2縣[參 33]。蜀漢末領7縣。
- 建寧郡
- 東漢時名益州郡,郡治滇池縣(今雲南省澄江縣西)。章武三年(223年)益州大姓雍闓據郡叛亂[參 34],時益州太守張裔駐牂牁郡平夷縣(今貴州省仁懷市西南),遙領郡職。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後改名建寧郡[參 35]。建興十一年(233年)平郡亂後庲降都督治才移到本郡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參 36]。初領味、滇池、勝休、俞元、昆澤、同瀨、牧靡、穀昌、連然、秦臧、雙柏、建伶、賁古、毋棳、梇棟、同勞、律高17縣。建興三年(225年)牂牁郡毋單縣來隸[參 32],賁古、毋棳2縣移屬興古郡,梇棟縣移屬雲南郡。廢律高縣(年代不明),新置存邑、新定、脩雲、泠丘4縣(年代均不明)[註 9]。蜀漢末領8縣。
- 永昌郡
- 東漢舊郡。郡治不韋縣(今雲南省保山市東北),領不韋、巂唐、哀牢、博南、雲南、邪龍、楪榆、比蘇8縣,建興三年(225年)雲南、邪龍、楪榆3縣移屬雲南郡;新置永壽、南涪、雍鄉3縣(年代均不明)[註 10]。蜀漢末領8縣。
縣級行政區
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治安上縣) | |||||
說明:本表為蜀漢炎興元年(263年)益州南部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因種種原因而不存在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3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朱提郡 (4) |
南昌縣 | 南昌縣 | 今雲南省鎮雄縣 | 朱提郡(220-263) | |
朱提縣 | 今雲南省昭通市城區 | 朱提郡(220-263) | |||
漢陽縣 | 今貴州省六盤水市西北 | 朱提郡(220-263) | |||
南廣縣 | 今雲南省鹽津縣 | 犍為郡(220-?)→南廣郡(?-258?)→朱提郡(258?-263) | |||
越巂郡 (10) |
邛都縣(220年-223年) 安上縣(223年-225年) 邛都縣(225年-?) 安上縣(?-240年) 邛都縣(240年-264年) |
邛都縣 | 今四川省西昌市東南 | 越巂郡(220-263) | |
臺登縣 | 今四川省冕寧縣南 | 越巂郡(220-263) | |||
闡縣 | 今四川省越西縣東 | 越巂郡(220-263) | |||
蘇祁縣 | 今四川省西昌市北 | 越巂郡(220-263) | 東漢末名蘇示縣,約建興年間(223-237)改名。 | ||
會無縣 | 今四川省會理縣 | 越巂郡(220-263) | |||
定筰縣 | 今四川省鹽源縣 | 越巂郡(220-263) | |||
卑水縣 | 今四川省昭覺縣東南 | 越巂郡(220-263) | |||
潛街縣 | 今四川省雷波縣東北 | 越巂郡(220-?)→南廣郡(?-258?)→越巂郡(258?-263) | |||
安上縣 | 今四川省屏山縣 | 越巂郡(225-?)→南廣郡(?-258?)→越巂郡(258?-263) | 蓋建興年間(223-237)置縣。 | ||
馬湖縣 | 今四川省雷波縣北 | 越巂郡(225-?)→南廣郡(?-258?)→越巂郡(258?-263) | 蓋建興年間(223-237)置縣。 | ||
三縫縣 | 今四川省會理縣黎溪工業園區 | 越巂郡(220-225?) | 蜀漢時廢縣。 | ||
莋秦縣 | 今四川省冕寧縣 | 越巂郡(220-225?) | 蜀漢時廢縣。 | ||
建寧郡 (18) |
滇池縣(220年-223年) 平夷縣(223年-233年) 味縣(233年-264年) |
味縣 | 今雲南省曲靖市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滇池縣 | 今雲南省澄江縣西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昆澤縣 | 今雲南省宜良縣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同瀨縣 | 今雲南省馬龍縣南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同勞縣 | 今雲南省陸良縣境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建伶縣 | 今雲南省晉寧縣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連然縣 | 今雲南省安寧市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牧靡縣 | 今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北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秦臧縣 | 今雲南省祿豐縣東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榖昌縣 | 今雲南省昆明市東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雙柏縣 | 今雲南省雙柏縣南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俞元縣 | 今雲南省澄江縣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勝休縣 | 今雲南省江川縣北 | 建寧郡(220-263,益州郡220-225) | |||
毋單縣 | 今雲南省澄江縣東南 | 牂柯郡(220-225)→建寧郡(225-263) | |||
存邑縣 | 今雲南省宣威市 | 建寧郡(225?-263) | 蜀漢時置縣(年代不明)。[參 41] | ||
新定縣 | 今雲南省普安縣北 | 建寧郡(225?-263) | 蜀漢時置縣(年代不明)。[註 9] | ||
修雲縣 | 今雲南省彌勒縣南 | 建寧郡(225?-263) | 蜀漢時置縣(年代不明)。[註 9] | ||
泠丘縣 | 今貴州省盤縣南 | 建寧郡(225?-263) | 蜀漢時置縣(年代不明)。[註 9] | ||
律高縣 | 今雲南省彌勒縣南竹園鎮 | 益州郡(220-225?) | 蜀漢時廢縣。[註 9] | ||
牂柯郡 (7) |
且蘭縣 | 且蘭縣 | 今貴州省黃平縣西南 | 牂柯郡(220-263) | |
談指縣 | 今貴州省貞豐縣西北 | 牂柯郡(220-263) | |||
夜郎縣 | 今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牂柯郡(220-263) | |||
毋歛縣 | 今貴州省獨山縣 | 牂柯郡(220-263) | |||
鄨縣 | 今貴州省遵義市 | 牂柯郡(220-263) | |||
平夷縣 | 今貴州省畢節市城區東北 | 牂柯郡(220-263) | |||
同並縣[註 13] | 今雲南省彌勒縣境內 | 牂柯郡(225?-263) | |||
談稾縣 | 今貴州省盤縣西南 | 牂柯郡(220-225?) | 蜀漢時廢縣。(不詳何時)[參 33] | ||
漏江縣 | 今貴州省普安縣 | 牂柯郡(220-225?) | 蜀漢時廢縣。(不詳何時)[參 33] | ||
永昌郡 (8) |
不韋縣 | 不韋縣 | 今雲南省保山市東北 | 永昌郡(220-263) | |
比蘇縣 | 今雲南省雲龍縣 | 永昌郡(220-263) | |||
嶲唐縣 | 今雲南省雲龍縣西南 | 永昌郡(220-263) | |||
哀牢縣 | 今雲南省盈江縣 | 永昌郡(220-263) | |||
博南縣 | 今雲南省永平縣西南 | 永昌郡(220-263) | |||
永壽縣 | 今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永昌郡(225?-263) | 建興三年(225年)以後置縣。[註 10] | ||
雍鄉縣 | 今地不明 | 永昌郡(225?-263) | 建興三年(225年)以後置縣。[註 10] | ||
南涪縣 | 今雲南省景洪市 | 永昌郡(225?-263) | 建興三年(225年)以後置縣。[註 10] | ||
雲南郡 (7) |
梇棟縣 | 梇棟縣 | 今雲南省姚安縣北 | 建寧郡(220-225)→雲南郡(225-263) | |
雲南縣 | 今雲南省祥雲縣東南 | 永昌郡(220-225)→雲南郡(225-263) | |||
邪龍縣 | 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 永昌郡(220-225)→雲南郡(225-263) | |||
楪榆縣 | 今雲南省大理市北 | 永昌郡(220-225)→雲南郡(225-263) | |||
青蛉縣 | 今雲南省大姚縣 | 越巂郡(220-225)→雲南郡(225-263) | |||
遂久縣 | 今雲南省麗江市城區 | 越巂郡(220-225)→雲南郡(225-263) | |||
姑復縣 | 今雲南省永勝縣東南 | 越巂郡(220-225)→雲南郡(225-263) | |||
興古郡 (8) |
宛溫縣 | 宛溫縣 | 今雲南省丘北縣南 | 牂柯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
句町縣 | 今雲南省廣南縣 | 牂柯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
鐔封縣 | 今雲南省丘北縣西南 | 牂柯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
進乘縣 | 今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 | 牂柯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
漏臥縣 | 今雲南省羅平縣 | 牂柯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
賁古縣 | 今雲南省蒙自縣 | 益州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
西豐縣 | 今雲南省華寧縣南 | 益州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東漢為毋掇縣,建興三年(225年)左右改縣名。[參 39] | ||
西隨縣 | 今雲南省元陽縣一帶 | 牂柯郡(220-225)→興古郡(225-263) |
歷任刺史、州牧列表
實領
注釋
- 汶江、蠶陵、氐道3縣《晉書》屬汶山郡,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據《水經注》經文「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及《輿地廣記》「本漢蠶陵縣地,屬汶山郡,郡廢,屬蜀郡,晉復屬汶山郡」,認為在蜀漢時皆為蜀郡屬縣。
- 孔祥軍認為當作青衣縣。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作嚴道縣。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作漢葭縣。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作沔陽縣。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作成固縣。
- 《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誤作治朱提縣。
- 劉琳認為朱提郡尚領有堂狼縣,蜀漢時復置(劉琳《華陽國志校注》頁416注釋1);孔祥軍認為晉初復立(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頁123-124)。
- 洪亮吉《補三國張域志》及吳增僅《三國郡縣表》將新定、修雲、泠丘、律高4縣列為蜀漢建寧郡屬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從洪、吳二人說法列為蜀漢屬縣;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認為未有史料可証明蜀漢有此4縣,未列為蜀漢屬縣。
- 洪亮吉《補三國張域志》及吳增僅《三國郡縣表》將永壽、南涪、雍鄉3縣列為蜀漢永昌郡屬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從洪、吳二人說法列為蜀漢屬縣;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認為未有史料可証明蜀漢有此3縣,未列為蜀漢屬縣。
- 孔祥軍考証只得領南廣1縣,依地理來看,越巂郡安上、馬湖、潛街3縣當為南廣郡所領,郡治應為越巂郡臨時治所安上縣。
- 任乃強認為此郡到蜀漢末年尚存在,「建武九年」當作「建武元年」之誤(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頁279);劉琳認為「建武九年」當作「建郡九年」之誤(劉琳《華陽國志校注》頁419注釋3),孔祥軍看法略同劉說。
- 《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依地理位置繪入建寧郡屬縣。
参考文献
引用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33-35頁。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益州〉:「蜀章武元年,又改固陵為巴東郡,巴西郡為巴郡,又分廣漢立梓潼郡,分犍為立江陽郡,以蜀郡屬國為漢嘉郡,以犍為屬國為朱提郡。」
- 《華陽國志》卷3〈蜀志〉:「劉氏延熙中,分廣漢四縣置東廣漢郡。咸熙初省。」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巴郡太守〉:「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巴郡太守〉:「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 《華陽國志》卷1〈巴志〉:「巴東郡,先主入益州,改為江關都尉。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魚復、漢豐、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縣為固陵郡。武陵康立為太守,治故陵溪會。章武元年,朐忍徐慮、魚復蹇機,以失巴名,上表自訟。先主聽復為巴東。」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延熙十一年〕秋,涪陵屬國民夷反,車騎將軍鄧芝往討,皆破平之。」卷45〈鄧芝傳〉:「〔延熙〕十一年,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安堵。」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建興〕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建興〕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
- 《太平寰宇記》卷136〈山南西道·渝州〉:「後漢建安二十一年,蜀先主又以巴西郡所管宣漢、宕渠、漢昌三縣置宕渠郡。」卷138〈山南西道·渠州〉:「後漢建安二十三年,蜀先主分巴郡置宕渠郡,尋省。後主延熙中又置,尋又省。」;《華陽國志》卷1〈巴志〉:「宕渠郡,蜀先主置。以廣漢王士為太守。郡建九年省。延熙中復置。尋又省。」
- 《水經注》卷33:「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歷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為升遷縣也。」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裴松之注:「湔,縣名也,屬蜀郡。」;《宋書》卷38〈州郡志四·汶山太守〉:「都安侯相,蜀立。」;《輿地廣志》卷30〈成都府路·永康軍導江縣〉:「本漢郫、綿虒二縣地,屬蜀郡。蜀置都安縣,屬汶山郡。」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反。」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汶山太守〉:「興樂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記》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馬,屬汶山。』《何志》,漢舊縣。檢二漢益部無白馬縣。」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廣漢太守〉:「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梁州〉:「劉備據蜀,又分廣漢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縣,改葭萌曰漢壽,又立漢德縣,以為梓潼郡。」
- 《方輿勝覽》卷67〈利州東路·劍門縣〉:「蜀先主以霍峻為梓潼太守,是時有劍門縣。」;《蜀中廣記》卷26:「《輿地廣記》曰:諸侯孔明以大劍至此有隘束之稱,乃立劍門縣,復於閣道置尉以守之。」
- 《華陽國志》卷1〈巴郡〉:「(延熙)十七年,省平都、樂城、常安。」
- 《華陽國志》卷1〈巴郡〉:「魚復縣,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水經注》卷22:「章武二年,劉備為吳所破,改白帝為永安,巴東郡治也。」
- 《華陽國志》卷1〈巴郡〉:「漢平縣,延熙十三年置。」
- 《華陽國志》卷1〈巴郡〉:「丹興縣,蜀時省。」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建興〕七年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華陽國志》卷2〈漢中郡〉:「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建興〕七年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華陽國志》卷2〈漢中郡〉:「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漢中太守〉:「西鄉令,蜀立曰南鄉,晉武帝太康二年更名。」;《元和郡縣圖志》卷22〈山南道三·洋州〉:「本漢漢中郡成固縣地,先主分成固立南鄉縣,為蜀重鎮。晉改為西鄉縣。」
- 《元和郡縣圖志》卷22〈山南道三·鳳州〉:「漢高帝分隴西郡置廣漢郡,武帝分廣漢、隴西郡置武都郡,領縣九。其屬有故道、河池二縣,今州即二縣之地也。三國時屬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沒蜀,魏平蜀後復為雍州之地。」
- 《元和郡縣圖志》卷22〈山南道三·鳳州〉:「漢高帝分隴西郡置廣漢郡,武帝分廣漢、隴西郡置武都郡,領縣九。其屬有故道、河池二縣,今州即二縣之地也。三國時屬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沒蜀,魏平蜀後復為雍州之地。」
- 《宋書》卷38〈州郡志三·北陰平太守〉:「平武令,蜀立曰廣武,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三國志》卷45〈楊戲傳〉陳壽注:「(鄧)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蜀旣定,為犍為屬國都尉,因易郡名,為朱提太守,遷為安遠將軍、庲降都督,住南昌縣。」
- 《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建安十九年,劉先主定蜀,遣安遠將軍、南郡鄧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縣。」
- 《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章武三年,越嶲叟大帥高定元稱王恣睢,遣都督李承之將軍梓潼焦璜,破沒郡土。丞相亮遣越嶲太守龔祿住安上縣,遙領太守。」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延熙)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張嶷平定越嶲郡。」;卷43〈張嶷傳〉:「初,越嶲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里,其郡徒有名而已。時論欲復舊郡,除嶷為越嶲太守,嶷將所領往之郡,誘以恩信,蠻夷皆服,頗來降附。」
- 《水經注》卷36:「溫水又東南逕牂柯之毋單縣,建興中,劉禪割屬建寧郡。」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談槁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漏江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吳增僅《三國郡縣表附考証》卷6:「《常志》無,《晉志》有,疑蜀省,晉後復立。《沈志》晉武帝復立,當是蜀省。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
- 《三國志》卷33〈後主傳〉:「(建興)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
- 《三國志》卷卷43〈馬忠傳〉:「(建興)十一年,南夷豪帥劉冑反,擾亂諸郡。徵庲降都督張翼還,以忠代翼。忠遂斬冑,平南土。加忠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初,建寧郡殺太守正昂,縛太守張裔於吳,故都督常駐平夷縣。至忠,乃移治味縣。」
- 《太平寰宇記》卷79〈劍南西道姚州〉:「蜀劉氏分永昌、建寧為雲南郡而治於弄棟。」
- 《水經注》卷36:「劉禪建興三年,分牂牁置興古郡,治溫縣。」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毋棳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興古。劉氏改曰西豐,晉武帝泰始五年,復為毋棳。」
- 《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南廣郡,蜀延熙中置,以蜀郡常竺為太守。蜀朝召竺,入為侍中,巴西令狐衷代之。建郡(原作建武)[註 12]九年省。」
- 《太平寰宇記》卷79〈劍南西道八〉:「宜賓縣,本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蜀漢武侯南征,於此置存馬戍。後改為存馬縣。」
来源
- 書籍
- 司馬彪,《續漢志》,維基文庫
- 陳壽,《三國志》,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