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多
科布多(满语:,穆麟德转写:Kobdo;蒙古语:,鲍培转写:,西里尔字母:),一作和卜多,原为中国清代城名,后用作地区名。雍正八年(1730年)始筑科布多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杜尔伯特部及阿尔泰山一带诸部落。此后,科多参赞大臣管辖的地域也被称为“科布多”。其辖地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乌布苏省大部分地区,俄罗斯与阿尔泰边疆区东南部、阿尔泰共和国、及图瓦共和国唐努山以南地区,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以北,哈萨克斯坦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东北一隅。同治三年(1864年),科布多西北的阿尔泰淖尔乌梁海被俄国割占。1907年,分阿尔泰山一带置阿尔泰。1912年,科布多被外蒙古军队占领。1919年外蒙古撤销自治,科布多再次由中国设官治理。1922年以后由蒙古人民党政府统治。


沿革

清代初年,科布多一带各部落附属于蒙古准噶尔部。乾隆年间征伐准噶尔,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及乌梁海各部陆续归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扎拉丰阿为科多参赞大臣,驻科布多城。嘉庆末,科多参赞大臣统辖八部三十二旗:
- 杜尔伯特部 十六旗
- 札哈沁部 二旗
- 札哈沁三等信勇公旗
- 札哈沁总管旗
- 科布多额鲁特部 一旗
- 明阿特部 一旗
- 阿尔泰乌梁海 七旗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四旗:副都统旗、散秩大臣旗、总管旗二
-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三旗:散秩大臣旗、总管旗二
-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二旗
-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总管旗二
- 新土尔扈特部 二旗(青塞特奇勒图盟)
- 新土尔扈特左旗
- 新土尔扈特右旗
- 新和硕特部 一旗
- 新和硕特旗
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阿尔泰淖尔乌梁海被俄国割占。不久新疆各地爆发民变,塔尔巴哈台借科布多所属阿尔泰乌梁海一带安置流民。同治六年(1867年),于新土尔扈特部布伦托海置布伦托海办事大臣,以李云麟为之。同治八年(1869年)裁撤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布伦托海事务仍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初),置阿尔泰办事大臣,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三部改隶阿尔泰。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后,库伦的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俄国策动下宣布外蒙古独立,并派兵西进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外蒙古各部札萨克多响应独立,只有科布多的杜尔伯特汗噶勒章那木济勒效忠清朝,仍聼参赞大臣节制。1912年5月,黑喇嘛丹毕坚赞、马克思尔扎布等率外蒙古军队围困科布多城。北洋政府电令新疆督军杨增新派兵援救,但新疆援军因俄国阻挠等原因迟迟不能开拔。8月,外蒙古军攻陷科布多城,驱逐了末任科布多参赞大臣溥𨬔[1],不久科布多全境失陷。
注释
- ,汉语拼音ruàn,Unicode28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