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千里
英千里(1900年11月11日—1969年10月8日),满族老姓赫舍里氏,名骥良,字千里,以字行,圣名依纳爵(拉丁语:),北平人,生于越南[2][3],中华民国教育家。
英骥良 | |
---|---|
![]() | |
出生 | ![]() ![]() | 1900年11月11日
逝世 | 1969年10月8日![]() | (68岁)
墓地 | ![]() |
国籍 | ![]() |
别名 | 千里(字)、依纳爵/拉丁语:(圣名) |
职业 | 教育家 |
家乡 | 北京市 |
信仰 | 天主教[1] |
配偶 | 蔡葆真 |
父母 | 英敛之、淑仲 |
家族 | 详见英敛之#世系图 |
生平
1913年夏,英千里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一年后,被父亲英敛之委托雷鸣远神父带往欧洲,1914年在荷兰一所法国教会学校入学。1915年,由于一战爆发而随雷神父迁往英国。1924年,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
英千里返国以后,协助父亲筹备设立私立辅仁大学。1927年起,任辅仁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教授兼任秘书长逾二十年;同时在国立北京大学及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兼课。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辅仁大学奉国民政府命令维持现状,以利用其国际关系培养爱国青年。
1938年春季,英千里与其他有心人士共组「炎社」(后改名「华北文教协会」),以结合华北各所大学师生秘密抗日,并负责运送大学及中学毕业生到后方就业或升学;获罗马教廷封为爵士。
1942年,夏季,英千里出任中国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书记长兼代主任委员职务;年底,与辅仁大学多位同仁遭日本当局逮捕入狱,并于次年获释。
1944年,英千里再遭日本宪兵逮捕并以军法判刑;次年再获释;不久,辗转前赴重庆。
1945年,英千里受当局请托出任北平市教育局局长。次年8月,转任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员会专门委员,并于同月改任社会教育司司长,兼任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1948年9月,辞去一切职务。
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英千里前往任职国立台湾大学教授并兼外国文学系主任。
1962年,辅仁大学在台复校,英千里出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后改任顾问。
1968年,英千里辞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兼职并留任教授,在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任课。
著作
《新标准初中英语》、《新标准高中英语》、《高级英文法》、《英汉四用辞典补编》,《英氏初级英文法》、《最新高级英文法》、《英氏实用文法》、《最新英汉字典》等。
参考
- . ying.forex.ntu.edu.tw.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1).
- 熊健媄、韩拱辰. . 英千里先生奖学金基金会. [202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 . 爱奇艺. [2024-03-07].
- . www.huaxia.com.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 . www.huaxia.com.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 . www.huaxia.com.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 联合新闻网. . 阅读.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3).
- . dailynews.sina.com.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