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市

北平市,通称北平邮政式拼音:,简称为「」,是中华民国两岸分治前设置的12个院辖市之一,为今北京市之前身。在民国三年(1914年)至十七年(1928年)为中华民国首都[1],1928年再次失去首都地位后始称北平市。民国时期的北平市辖区约同于今北京市的城六区范围。

北平市
 中华民国的市
院辖市(1928-1930,1930-1949)
1928年-1949年

坐标:39°54′18″N 116°23′29″E
面积 
 
706平方(273平方英里)
人口 
 
1,672,438
历史 
 成立
1928年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京兆地方
北京市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历史沿革

明代以前,“北平”一词从未用于今北京附近地区,而是保定、天津蓟州区所拥有的名称。[2]明初攻占元大都以后,废除大都路,改设北平府,而永乐迁都以后北平府即改为京师顺天府。至民国初年,“北平”一词指代北京附近地区共三十四年零五个月。

明清时期,京城内外名义上属大兴、宛平两县辖境,但实际上由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九门提督等官治理,逐渐形成一个独立于两县的特殊行政区[3]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设立安民公所维持治安,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从西安回朝,效仿安民公所设立善后协巡营,后改为巡警总厅,是为中国首个本土诞生的现代市政机构。

民国三年(1914年),顺天府改为省级行政区京兆地方,并新设京都市政公所京师警察厅,协同管理京城内外的行政事务。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化的公共机构,如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攻占北京,废除京兆地方,京都改名北平,并成立北平特别市接管市政。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市降为河北省省辖市,12月复为院辖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攻占北平,次年将北平改设伪“北京”,是为北京首次从俗称地名变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地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1日北京由国民革命军孙连仲部光复,并继续使用北平一名。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傅作义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定,率国军25万守军投降,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城,声明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同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至此“北平”一称指代今北京在民国时期末年共使用二十一年有余,与该名称在明初的应用已超过五十五年。

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后,仍使用包括北平在内的旧地名,直至1990年代[4]

行政区划

1940年代的北京城区

民国初年北京城内划分为10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各市辖区推行地方自治,全市分为第一至第十五区。与此同时河北省大兴县宛平县取消附郭县建制,临近北平市中心城区的地区陆续划入北平近郊各新建市辖区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全市分为第一至第十六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原郊区的第十三区至第十六区调整分界,由原来4个区改为8个区,即第十三区至第二十区,直至中共占领该地区。

人口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北平市人口为167万2438人[5]

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人数,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数据,原北平市籍在台人数为1万3949人,占外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52%。

政府体制

市行政机构

从顺天府到京兆地方

清朝顺天府顺天府衙署,其首长称顺天府尹。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创建,顺天府仍维持旧制,顺天府衙署顺天府尹公署,首长为顺天府尹。民国三年(1914年)10月4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颁布《京兆尹官制》(法律13号)及《京兆地方区域表》(教令第133号),改顺天府京兆,顺天府尹公署改为京兆尹公署,首长为京兆尹

北京作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的首都,市政管理体系仍然承袭清代旧制。民国三年(1914年)4月,内务总长朱启钤鉴于京师市政的重要,划定市区,于顺天府下设立京都市政公所,置督办1人,由内务总长兼任。督办之下设总务处,综理全所事务。京都市政公所内部分设文书、登记、捐务等科。民国五年(1916年)9月,京都市政公所改组,裁撤总务处,仍设提调一职。督办之下分设文书、调查、经理、测绘、工程、交际、出纳7科,稍具市政组织规模。民国七年(1918年)1月,根据《京都市政公所暂行编制》,将科扩展为处,将营造局改为第四处。处设处长、副处长各1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颁行《修正京都市政公所暂行编制》,仍置督办、会办、坐办,会办改由京师警察厅总监兼任,以收合作之效;并为听取市民意见,增设评议会,评议长由督办兼任。

北平市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京都后,1928年6月2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45次会议决定,「京都」于6月28日更名为「北平」,并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6]。此前的26日,任命北平特别市市长[7]。8月21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依据《特别市组织法》,设市长1人、参事若干人,下置财政、土地等局。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起,河北省政府驻此。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根据新颁布的《市组织法》,省会所在地必须为省辖市。由此,该市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直隶河北省政府。同年10月,河北省政府迁驻天津市。11月再次复升为院辖市,行政机关为北平市政府,直隶于行政院[8]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军占领北平,随后改称「北京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复,南京国民政府重组北平市政府。9月接管北京市,并宣布恢复该市原名称「北平市」,仍为院辖市;10月,北平市政府重新成立,仍直辖于行政院。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13日,行政院公布《北平市政府组织规程》[9],市政府直隶于行政院,设市长1人、参事2人,下置民政、财政等局。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北平沦陷,由华北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历任行政长官

附:顺天府尹
附:京兆尹
  • 沈金鉴(1914年10月4日-1915年9月26日,改任湖南民政部)[13]
  • 王 达(1915年9月26日-1920年8月3日,改督办京东河道事宜)[14]
  • 王 瑚(1920年8月3日-9月18日,改江苏民政部)
  • 孙振家(1920年9月18日-1922年5月19日,辞免)[15]
  • 刘梦庚(1922年5月19日-1924年11月5日,辞免)[16]
  • 王芝祥(1924年11月5日-12月31日,改侨务局总裁)[16]
  • 薛笃弼(1924年12月31日-1925年10月9日,改甘肃民政)[17]
  • 刘 骥(1925年10月20日任命-?)
  • 李 垣(1926年9月4日-1927年9月24日,张作霖任命)[18]
  • 张济新(1927年9月24日-1928年6月3日,因奉军退出北京而职务告终)
  • 李升培(1928年6月4日-?,代理)
北平特别市市长
  • 何成濬(1928年6月25日-7月13日,以市公安局长代行市长职务)
  • 何其巩(1928年6月25日任命,7月13日正式就职)
  • 张荫梧(1929年6月12日-1931年2月27日,期间曾由沈家彝代理)
  • 王 韬(1930年10月-1931年3月,暂行护理市长职务)
  • 周大文(1931年2月27日-1933年4月,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
北平市市长

参考文献

引用

  1. . 中华民国国史馆. [2011-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国都必须因应事实需要不断搬迁:元年3月,迁都北京;16年4月,奠都南京;26年12月,迁都重庆;35年5月,还都南京;38年4月,迁都广州;38年10月,迁都重庆;38年12月,迁都台北。
  2. 西晋更名为北平郡的、战国时代燕国设置右北平郡,辖区在唐山地级市、天津蓟州宁城县一带;北魏时期的北平郡及其郡治北平县,辖区在保定地级市一带。其余历史地名「北平」则根本不在京津冀地区。
  3. . iqh.ruc.edu.cn.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2).
  4. . [202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5. 民国直辖市、省辖市一览表(出自《行政区划论坛》)
  6. 国民政府公报》第71期,民国17年6月,第5页。
  7. 《国民政府公报》第70期,民国17年6月,第5页。
  8. 北平市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北京市文件馆,于2011-7-23查阅
  9. 《国民政府公报》第2726号,民国36年1月17日,第3页。
  10.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11.
  11.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13.
  12.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16.
  13.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18.
  14.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29.
  15.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33.
  16.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38.
  17.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40.
  18. 钱实甫.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页142-144.

来源

书籍
  • 傅林祥、郑宝恒 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华民国卷》
  • 中华民国国史馆 着:《中华民国史 地理志》

参见

前任:
南京市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
1912年 - 1928年
继任:
南京市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