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星

花神星(8 Flora)是一颗大型小行星,是小行星带中的天体之一。

花神星
发现
发现者约翰·罗素·欣德
发现日期1847年10月18日
编号
命名依据佛洛拉
其它名称8 Flora
小行星分类主带花神星族
形容词Florian
轨道参数[1]
历元 2005年11月26日(JD 2453700.5)
远日点380.850 Gm (2.546 AU)
近日点277.995 Gm (1.858 AU)
半长轴329.422 Gm (2.202 AU)
离心率0.1561
轨道周期1193.549 (3.27 a)
平均轨道速度19.95 km/s
平近点角156.401°
轨道倾角5.886°
升交点黄经111.011°
近日点参数285.128°
物理特征
大小136×136×113 km[2]
128 km (mean)
145×145×120 km[3]
质量8.47×1018 kg[2]
4.3×1018 kg[4][5]
平均密度3.13±1.43 g/cm³[2]
~3.3 g/cm³[6]
表面重力~0.045 m/s²
~0.081 km/s
自转周期0.533 d (12.799 h)[1]
反照率0.243 (geometric)[1]
温度~180 K
max: 276 K (+3 °C)
光谱类型S-型小行星[1]
视星等7.9[7] to 11.6
绝对星等(H)6.49[1]
角直径0.21" to 0.053"

    发现与命名

    大小比较:前十颗小行星与月球的大小比较。花神星是由右边数来第三颗。

    花神星是第八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由英国天文学家约翰·罗素·欣德于1847年10月18日发现,是他发现的第二颗小行星。 他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是虹神星(7 Iris)。

    这颗小行星是由发现者John Russell命名的,其来源是罗马神话中的花神、春之女神佛洛拉(对应希腊神话中的春与花之仙女克洛里斯)。

    特征

    光度曲线的分析指出花神星的自转轴指向黄道座标(β,λ)= (16°,160°)± 10°。[3]这使得轴向倾斜为78° ± 10° 。

    花神星是花神星族小行星的母体,而且显然是族群中最大的成员,占有家族总质量的80%。然而,形成家族的冲击显然相当巨大,而且大多数的碎片是靠重力才能聚集在一起。

    花神星的光谱指出表面由硅酸盐的混合物(包括辉石橄榄石)和金属构成。花神星和家族中的成员都是L球粒陨石来源的良好后选者。[8]这类陨石占了撞击地球陨石总数的38%。

    琐事

    在1917年3月25日的观测中,花神星被错认为狮子座 TU,导致该颗恒星被分类为双子座U型激变变星,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1995年。

    附加数据

    留,逆行至地球的
    距离 (AU)
    最大
    亮度 (mag)
    留, 顺行合日
    2004年12月2日2005年1月14日1.091278.32005年2月24日2005年9月28日
    2006年3月31日2006年5月19日1.505979.62006年7月10日2007年1月22日
    2007年10月12日2007年11月19日0.890218.02007年12月28日2008年8月24日
    2009年3月3日2009年4月19日1.546279.82009年6月12日2009年12月17日
    2010年8月7日2010年9月11日0.942298.22010年10月22日2011年7月11日
    2012年2月4日2012年3月20日1.468629.62012年5月10日2012年11月17日
    2013年6月6日2013年7月20日1.178518.72013年9月4日2014年5月6日
    2015年1月3日2015年2月15日1.281239.12015年4月2日2015年10月20日
    2016年4月24日2016年6月11日1.399899.42016年8月1日2017年2月27日
    2017年11月21日2018年1月2日1.029978.22018年2月11日2018年9月20日
    2019年3月25日2019年5月12日1.526649.72019年7月4日2020年1月13日
    2020年9月27日2020年11月1日0.875058.02020年12月12日2021年8月15日

    相关条目

    数据源

    1. . 2008-04-14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2. Jim Baer. . Personal Website. 2008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3. Torppa, J.; et al. (PDF). Icarus. 2003, 164 (2): 346 [2006-08-25]. Bibcode:2003Icar..164..346T. doi:10.1016/S0019-1035(03)00146-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06).
    4. Michalak, G.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1, 374 (2): 703–711 [2008-11-10]. Bibcode:2001A&A...374..703M. doi:10.1051/0004-6361:200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4).
    5. Michalak2001 assumed masses of perturbing asteroids used in calculations of perturbations of the test asteroids.
    6. Density (D=Mass/Volume=4.376/1.317=~3.3) calculated using JPL radius of 68km and the Michalak2001 assumed mass of 4.376E+18.
    7. Donald H. Menzel and Jay M. Pasachoff. 2n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1983: 391. ISBN 0-395-34835-8.
    8. Nesvorný, D.; et al. . Icarus. 2002, 157: 155.

    外部链接

    前一小行星:
    (7)虹神星
    小行星列表 后一小行星:
    (9)颖神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