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
祖父母是指父亲跟母亲的家长,又称“爷爷与奶奶”、“爷爷与嫲嫲”(拼音:mā má)。母亲的家长则称为外祖父母,亦称为「外公与外婆」。自己则分别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孙儿或孙女、外孙或外孙女。由于社会发展的变迁,某些地方出现了父母双方的家长称呼不分内外之趋势,如皆称为“爷爷”与“奶奶”。
![]() 人际关系 |
---|
称谓
同样的称谓在不同方言中所指称的对象可能不同。例如公公、婆婆在中国北方话是儿媳称丈夫的父母,但在粤语却是指母亲的父母。此外,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口语称呼也有用来称呼与自己无亲属关系的老人家,是拟亲属称谓。
祖父 祖母 | 外祖父 外祖母 | 配偶父亲 配偶母亲 | 无亲属关系的长者 | |
---|---|---|---|---|
标准官话 | 爷爷 奶奶 | 外公 外婆 | 公公 婆婆 | |
吴语 | 爹爹 阿爷 唔奶/嗯娘/亲娘 阿娘 | 外公 外婆 | 阿公 阿婆 | (不明) |
粤语 | 爷爷 阿爷 嫲嫲 阿嫲 | 公公 阿公 婆婆 阿婆 | 老爷 家公 奶奶 家婆(部份地方旧称「安人」) | 公公 阿公 婆婆 阿婆 姨姨 阿姨 伯伯 阿伯 叔叔 阿叔 婶婶 阿婶 |
客家语 | 阿公 阿婆/阿嫲 | 姐公 姐婆 | 家倌 家娘 | 阿公 阿婆 |
台湾语 | 阿公 内公 阿妈 内妈 | 阿公 外公 阿妈 外妈 | 亲家 大官 亲姆 大家 | 阿公 阿叔 阿伯 欧吉桑 阿婆 阿姨 阿桑 欧巴桑 |
闽南语 | 阿公 公公 俺公 阿嬷 嬷嬷 俺嬷 | 阿公 外公 阿嬷 外嬷 | 大官 大家 | 阿公 阿叔 阿伯 阿嬷 阿姨 阿姆 |
闽东语 | 依公 公公 阿公 依嬷 嬷嬷 阿嬷 | 外公 外嬷 | 吾老 老翁/老官 吾老 底家(台家) | 依伯 依姆/伊婆 |
南京话 | 爷爷 奶奶 | 公公 婆婆 | 老公公 老婆婆 | (不明) |
湘语 | 爹爹 娭毑 | 外公 外婆 | 家爷 家娘 | 爹爹 娭毑 |
冀鲁官话 | 爷爷 奶奶(个别地区称「嫲嫲」) | 姥爷 姥姥/姥娘 | 公公 婆婆 | 老爷爷/老大爷 大爷 老奶奶 大娘 |
晋语 | 爷(爷) 娘(娘)/奶(奶) | 简(爷/儿) 舅舍爷 舅庄爷 外爷 姥爷 简婆 舅舍娘 舅庄娘 婆婆 姥娘 板板 | (老)爷爷 公公 阿公 (老)娘娘 婆婆 阿婆/阿家(母) | 老汉(家/儿) 爷爷 老婆(家/儿) 娘娘/奶奶 |
湖北话 | 爷爷(旧称「爹爹」) 奶奶(旧称“太”) | 家公爹爹 家家 | 爹爹 婆婆 | 爹爹 太 |
四川话 | 爷爷 阿公 公公 公 奶奶 阿婆 婆婆 婆[注 1] | 家公 外公/外爷 阿公 公公 公 家家/家婆/家母 外婆 阿婆 婆婆 婆[注 2] | 老人公 公公 老人婆 婆婆 | 爷爷/老爷爷/老爷/大爷 公公 阿公[注 3] 奶奶/老奶奶 婆婆 阿婆 |
云南话 | 爷爷 阿爷 大大 公公 奶奶 阿奶 | 外公 阿公 外婆 阿婆 | 老公公 老婆婆 | 爷爷 奶奶 公公 婆婆 (老)大妈 (老)大爹 |
北方 | 闽南语 | 吴语 | 客语 | 粤语 | |
---|---|---|---|---|---|
称谓「爹爹」指的是: | 父亲 | - | 父亲的父亲 | - | - |
称谓「阿公」指的是: | - | 父亲的父亲 母亲的父亲 | 丈夫的父亲 | 父亲的父亲 | 母亲的父亲 |
称谓「爷爷」指的是: | 父亲的父亲 | - | - | - | 父亲的父亲 |
称谓「阿婆」指的是: | - | 一般老妪 | 丈夫的母亲 | 父亲的母亲 | 母亲的母亲 |
称谓「姐公」指的是: | 丈夫的父亲 | - | - | 母亲的父亲 | - |
称谓「公公」指的是: | 丈夫的父亲 | - | - | - | 母亲的父亲 |
称谓「姐婆」指的是: | 丈夫的父亲 | - | - | 母亲的母亲 | - |
称谓「婆婆」指的是: | 丈夫的母亲 | - | - | - | 母亲的母亲 |
称谓「舅公」指的是: | - |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
称谓「奶奶」指的是: | 父亲的母亲 | - | - | - | 丈夫的母亲 |
用词争议
上海市外婆改姥姥
2018年6月20日,一位家长爆料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用本)中第24课,将《打碗碗花》原着中的“外婆”一词改为“姥姥”,第5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一文中也有同样的更改[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认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姥姥”是普通话词汇,“外婆”“外公”属于方言[6]。有媒体查阅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外婆”一词上确实标注“方言”,而语义为外祖母的“姥姥”一词无此标注[7]。
一些网友和媒体对此改动表达异议和批评[6][7][8][9]。《打碗碗花》原著作者李天芳则表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南方北方都会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李天芳同时指出,上海教育出版社并未就文章使用和修改与她联系,没有做到尊重作者、保障作者的权益[5][10]。
6月23日,上海市教委发文,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与作者沟通,以及将教科书中的“姥姥”恢复回原文所用“外婆”一词[11]。
注释
- 多数地方叫爷爷和奶奶。爷爷也叫作老爷,有些地方叫嗲嗲。有些地方奶奶叫娘娘(似与嬢嬢不同),多数地方称姨妈、姑妈为嬢嬢,或嬢嬢等同阿姨,用来称呼父母的同辈中的女子。嬢嬢指父母的的姐妹,有些地方或称某(排行数字)姑嬢,如大姑嬢、二姑嬢,而最小的嬢嬢也或称为幺姑嬢(如果父母两边都有某排行的嬢嬢,则可以冠以嬢嬢丈夫的姓等方式加以区分,如张二姑嬢、李二姑嬢)。嬢,四川话中为一声。而普通话中的姑娘(年轻女子),四川话称为姑女(读作姑女儿,儿化音,女儿连读,一声),或也称姑娘,娘为四声(非特殊,因为普通话三声一般对应四川话四声)。爸爸的兄弟的妻子称某(排行数字)娘(或为娘,不同于嬢。发音为一声或四声),如大娘、二娘、三娘、么娘,或称大妈、二妈、三妈、么妈。(也有个别家庭会称妈妈为大娘,爸爸为大大)
- 家念佳,部分地方念嘎。外祖父母称家公、家母的地方曾经很普遍。颜之推:“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
- 有些地方大爷指爷爷;有些地方称父亲的兄弟为大爷、二爷、三爷等,多数则称大爸、二爸、三爸等,部分地方称大爹、二爹、三爹等。也有不同称号系统交叉组合的,常见的如大爷、二爸、三爸等,但应该没有大爸、二爷、三爷等这样的。
参考数据
- 《尔雅‧释亲》
- 明《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
- 清《称谓录》
-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敬念皇父年跻上寿。诸福备膺。五世一堂。即日可见来孙之喜。
- 上海课本“外婆”改“姥姥” 引发“方言”争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联合早报.
- 出版社改教材引发“外婆”与“姥姥”的南北之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BC中文.
- 上海课本让"外婆"变"姥姥",网友:来一首姥姥的澎湖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infzm.
- “外婆”改成“姥姥”,编改教材不必这么刻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 媒体:课本外婆改成姥姥 以后唱《姥姥的澎湖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浪网.
- . 新京报 (新京报网). 2018-06-23 [201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上海教育”微信公号. . 浙江新闻. [201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 祖父母不再分内外 教育部国语辞典检修性平词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
- 「外公外婆」拚正名成功! 她喜宣布:未来不分内外 统称祖父祖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苹果新闻网
- 更改外祖父母 教育部多此一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联合报
- 祖父母不分内外 孙子女也跟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时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