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国
疏勒国在塔克拉玛干(位于塔里木盆地之内)沙漠西缘,是古伊朗人创建的绿洲王国,是北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点,它所在的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称为西域,目前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疏勒国首都设于喀什[1],喀什的水源来自一条同名的河流。喀什人如同邻国于阗王国的人,使用塞语(也称东部塞语),这种语言是东伊朗语中的一种[2]。疏勒国虽然从公元7世纪起是中国唐朝的附庸,但在8世纪后期被吐蕃征服,最终在新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时期被喀喇汗国并入。
.jpg.webp)
疏勒国 疏勒 | |||||||
---|---|---|---|---|---|---|---|
约公元前200年—公元790年 | |||||||
![]() 公元第3世纪塔里木盆地(紫色部分为疏勒国) | |||||||
首都 | 喀什 | ||||||
常用语言 | 坎恰基语 (塞语中的一种方言,属东伊朗语 | ||||||
政府 | 君主制 | ||||||
• 公元?到73年 | 成 | ||||||
• 公元73年到73年 | 兜题 | ||||||
• ?–? | 忠 | ||||||
• ?–? | 臣槃 | ||||||
• 168–170 | 和得 | ||||||
历史 | |||||||
• Founded | 约公元前200年 | ||||||
公元127年 | |||||||
• 脱离北凉而独立 | 公元460年 | ||||||
约公元400年 | |||||||
• 脱离古突厥而独立 | 630 | ||||||
公元632年 | |||||||
• 为吐蕃征服 | 公元670年 | ||||||
• 自称为唐朝的附庸国 | 公元673 | ||||||
• 为唐朝所征服 | 公元692年 | ||||||
• 为吐蕃征服 | 公元790年 | ||||||
| |||||||
今属于 | 中国 吉尔吉斯 |
新疆历史 |
---|
![]() 新疆历史 |
新疆历史 |
---|
![]() 新疆历史 |
历史
最早提及疏勒是在西汉(约公元前120年)时,汉人因探索西部边界所撰写的文本记载[3]。公元127年,疏勒开始向东汉朝贡[3]。168年,一位名为和得的人把当时由汉朝册封的统治者(名字不详)杀害,汉朝对疏勒宣战,于170年攻桢中城,未成,而以退兵告终[3]。
到公元220年东汉结束时,疏勒已征服桢中、莎车、竭石、佉沙[4]、西夜、和依耐等城邦[3]。公元5世纪,疏勒成为古突厥的附庸国。后因古突厥败于唐朝,疏勒国在公元630年脱离古突厥独立[3]。632年,疏勒国在唐太宗征讨西域诸国后,与各被征服的绿洲国家尊唐为宗主国[5]。一些数据指出,虽然这些绿洲国家有附庸国的名义,但唐朝是宽松的宗主国[6][7][8],疏勒在约公元640年到约790年之间,受安西大都护府管辖[9]。公元649年至670年间是唐安西四镇之一[10]。
公元670年,疏勒被吐蕃征服。公元673年,疏勒王国自称为唐的附庸[11],但直到692年才完全归顺[12]。
据称,倭马亚王朝的屈底波·伊本·穆斯林曾在715年袭击过喀什[13][14]。属于东突厥的喀喇汗国在新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过程中把喀什并吞。根据《突厥语大词典》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说法,在喀什周围某些地区的人仍使用一些非突厥语,例如坎恰基语(Kanchaki)和粟特语[15]。一般认为坎恰基语属于说塞语的族群[16][17],塔里木盆地在11世纪结束之前在语言上已完全突厥语化[18]。
经济

疏勒国在北部丝绸之路之上,贸易主要通过东方的玉门关[19]和西方跨越帕米尔高原[20]进行。
北部丝绸之路过喀什之后,往东行分为两条,一条走塔里木盆地北部路线,从喀什经过阿克苏、龟兹、库尔勒,然后通过铁门关、焉耆、交河、吐鲁番、高昌、和哈密,到达瓜州(位于今日甘肃的酒泉)。另一条走塔里木盆地南部路线,从喀什,过莎车、喀格勒克、固玛、和田、木尕拉、尼雅、且末、若羌、米兰、敦煌,再到瓜州。
疏勒国君主列表
疏勒国(公元70年到788年)
参考资料
- Millward 2007:23
- Xavier Tremblay,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Serindia: Buddhism Among Iranians, Tocharians and Turks before the 13th Century", in The Spread of Buddhism, eds Ann Heirman and Stephan Peter Bumbacker,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2007, p. 77.
- Su-il, Jeong. . Seoul: Seoul Selection. ISBN 1624120768.
- .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 Wechsler, Howard J.; Twitchett, Dennis C. (1979). Denis C. Twitchett; John K. Fairbank,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ang China, 589–906, Part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25–227. ISBN 978-0-521-21446-9.
- Whitfield 2004, p. 47.
- Twitchett 2000, pp. 116–118.
- Wechsler 1979, pp. 226–228.
- Millward, James A. (2007).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illustrated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139241, p. 30.
- Xue, p. 596-598.
- Wechsler 1979, p. 226.
- Beckwith, 36, 146.
- Michael Dillon. . Routledge. 1 August 2014: 7– [2020-01-03]. ISBN 978-1-317-647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 Marshall Broomhall. . Morgan & Scott, Limited. 1910: 17–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 Scott Cameron Levi; Ron Sela.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72–. ISBN 0-253-35385-8.
- Ahmad Hasan Dani; B. A. Litvinsky; Unesco. . UNESCO. 1 January 1996: 283–. ISBN 978-92-3-103211-0.
- Ahmad Hasan Dani. . Motilal Banarsidass. January 1999: 283–. ISBN 978-81-208-1540-7.
- Akiner. . Routledge. 28 October 2013: 71–. ISBN 978-1-136-15034-0.
- Bonavia, Judy (2004). The Silk Road From Xi’an to Kashgar. Revised by Christoph Baumer. 2004. Odyssey Publications.
- . Megalithic.co.uk.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