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
新疆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幾乎是一起進行。新疆最早的居民是印歐語系的塞人和吐火羅人,主要信仰佛教。在9世紀後,塔里木盆地西部逐漸被喀喇汗国佔據,東部則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鶻。在10世紀後伊斯蘭教成為喀喇汗国官方宗教,喀喇汗國向于阗和焉耆進攻的同時伊斯蘭教向東傳播。但一直停留在阿克蘇一帶。在1390年,東察合台汗國後王黑的兒火者向吐魯番和哈密一帶進攻,在禿忽魯帖木兒時已傳至庫車,在大約15世紀中那個地區伊斯蘭教已取代佛教成為一般人的信仰。
背景
伊朗語系的塞種人在古代最初居住在疏勒和莎車,當突厥人首次大規模入侵該地區前,由佛教的于闐王國和瑣羅亞斯德教的疏勒王國統治。于闐仍然受到北印度佛教故鄉的文化影響,他們的統治者採用梵文名稱和頭銜。于闐和敦煌的佛教實體有著緊密的伙伴關係,敦煌和于闐的統治者通婚,敦煌的莫高窟和佛教寺廟由于闐皇室資助和讚助,他們的肖像畫在莫高窟。于闐的統治者們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威脅,因為他們安排莫高窟與他們一起繪製越來越多的神像。[1]
征服南疆
喀喇汗王朝和于闐之間的戰爭記述在四位伊瑪目的《Taẕkirah》中給出,用現代維吾爾語於1700年至1849年的某個時期寫成,可能基於更古老的口頭文學。它包含一個關於來自馬達因市(可能在現代伊拉克)的四位伊瑪目的故事,他們幫助喀喇汗國的穆斯林統治者優素福·卡迪爾汗征服了于闐、葉爾羌和喀什。有多年“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戰爭”,直到“異教徒”被優素福·卡迪爾汗和四位伊瑪目擊敗並趕往于闐。然而,阿訇在最後一次穆斯林勝利之前被佛教徒暗殺[2]。1006年,優素福·卡迪爾汗征服了于闐,結束了于闐作為一個獨立的佛教國家的存在[1]。
于闐和宋朝之間的一些交流斷斷續續地繼續,但在1063年的宋代文獻中指出,于闐的統治者稱自己為喀喇汗,表明喀喇汗王朝對于闐的統治[3]。敦煌的佛教徒對于闐的征服和佛教的滅亡感到震驚,建議將敦煌藏有敦煌經卷的莫高窟第17窟封存起來,以保護它們[4]。《突厥語大詞典》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說法,在11世紀,于闐的居民仍然說另一種語言,並且對突厥語的了解不深。[5][6] 然而,據信到公元11世紀末,在整個塔里木盆地,突厥語已成為通用語言。[7]馬可·波羅在公元1271年至1275年間訪問于闐時,他說:“當地居民都崇拜穆罕默德。”[8][9]
征服東疆
1390年代,察合台統治者黑的兒火者對高昌回鶻王國發動了一場聖戰[10]。儘管他聲稱已將這些王國改信為伊斯蘭教,但這種轉變更為緩慢。1420年,經過該地區的旅行者評論了豐富的佛教寺廟,直到1450年才報導了大量的清真寺[1]。由於伊斯蘭教的實施,交河古城在15世紀被廢棄[11]。在中國和和闐之間居住著“不虔誠”的撒里畏兀兒部落,他們在1516年之後被滿速兒汗作為聖戰的目標[12][13]。
在皈依伊斯蘭教後,吐魯番的前佛教維吾爾人的後裔無法記住他們的祖先遺產,並錯誤地認為準噶爾人是在他們所在地區建造佛教紀念碑的人[14]。佛教的影響在吐魯番穆斯林中仍然存在[15]。由於伊斯蘭教在阿爾蒂沙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才傳到他們那裡,因此哈密和吐魯番仍然使用非伊斯蘭教的老維吾爾人的個人名字,而阿爾蒂沙爾的人則主要使用波斯和阿拉伯人的伊斯蘭名字[16]。
伊斯蘭教察合台汗國的聖戰者征服了維吾爾人,哈密佛教被清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伊斯蘭教[17]。別孜里克千佛洞的佛教壁畫被當地穆斯林居民破壞,他們的新宗教禁止有眾生的具象形象,特別是眼睛和嘴巴經常被挖出。一些壁畫也被當地人用作肥料[18]。根據約瑟夫弗萊徹的說法,幾個世紀以來,阿爾蒂沙爾一直是“伊斯蘭教的居所”。它的居民生活在聖戰的義務之下[19]。15世紀是伊斯蘭化結束了吐魯番突厥佛教徒的時候[20]。
參考文獻
- James A. Millward. . 2007: 55.
- Thum, Rian.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Inc. 2012). 6 August 2012, 71 (3): 632–634 [2022-08-20]. S2CID 162917965. doi:10.1017/S002191181200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4).
- Matthew Tom Kapstein; Brandon Dotson (编). . Brill. 20 July 2007: 96. ISBN 978-9004160644.
- Valerie Hanse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July 2012: 227–228. ISBN 978-0-19-993921-3.
- (PDF). [2019-12-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5-19).
- Scott Cameron Levi; Ron Sela.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72– [2019-12-31]. ISBN 978-0-253-3538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 Akiner. . Routledge. 28 October 2013: 71– [2019-12-31]. ISBN 978-1-136-1503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J.M. Dent, , : 96–97, 1908
- Wood, Frances. . 2002: 18. ISBN 9780520243408.
- Hamilton Alexander Rosskeen Gibb; Bernard Lewis; Johannes Hendrik Kramers; Charles Pellat; Joseph Schacht. . Brill. 1998: 677.
- . Archaeology Publications. 2002: 72.
- Tōyō Bunko (Japan). . 1986: 3.
- Tōyō Bunko (Japan); Tōyō Bunko (Japan). . Tôyô Bunko. 1983: 3.
- . Brill. 1998: 677.
- Silkroad Foundation, Adela C.Y. Lee. . [February 8,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7, 2018).
- Ildikó Bellér-Hann. .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7: 113–. ISBN 978-0-7546-7041-4.
- . Rhythms Monthly. 2006: 480–. ISBN 978-986-81419-8-8.
- Whitfield, Susan. (PDF). Agnew, Neville (编). . History and Silk Road Studies. Getty Publications. 2010: 95–106. ISBN 978-1-60606-01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30).
- . 2008: 30–. ISBN 978-1-109-10126-3.
- Svat Souce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February 2000: 17–. ISBN 978-0-521-65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