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洞

甲洞马来语),位于吉隆坡西北部,距离市中心约6公里,其北部为雪兰莪双溪毛糯(Sungei Buloh),西部为武吉兰樟,东部为士拉央,南部为吉隆坡大使路(Jalan Duta)。甲洞是11个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代表吉隆坡选区之一。目前来自甲洞的议会代表是希望联盟民主行动党林立迎。由于华人移居此地颇久,占据当地人口的64%,所以甲洞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华人城镇。[3]

甲洞
联邦直辖区吉隆坡市的次分区
Kepong
其他文本转写
  爪夷文كڤوڠ
  淡米尔文
甲洞旗帜
旗帜
甲洞徽章
徽章
格言:[1]

“准备为一个优秀的城市做出贡献”
甲洞在吉隆坡的位置
甲洞
甲洞
甲洞吉隆坡马来西亚的位置
甲洞在马来西亚的位置
甲洞
甲洞
甲洞 (马来西亚)
坐标:3°12′46″N 101°38′24″E
国家 马来西亚
联邦直辖区 吉隆坡
选区甲洞
地方政府吉隆坡市政局
政府
  市长诺希山·阿末达兰
人口数据[2]
时区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52100
电话区号+6-03 22
车牌编码V或W
网站www.dbkl.gov.my

历史

甲洞的名称来源,系因这里都被群山包围,于是早期马来人便于在山边—“Kebusan”形容此地,之后被简称为“Kepong”,当地华人利用粤语直接音译为“甲洞”。甲洞但历史可追溯自19世纪60年代,系一座由锡矿业所兴起的地区之一,在英国殖民时期是主要的锡矿场之一,后来转型为橡胶的种植地。这里也是马来亚紧急状态下,形成最大的华人新村之一。目前甲洞可追溯的最早史迹为1894年成立的甲洞增江光望加兰中华义山,在1900年左右,甲洞一带这里仅有数百居民,除了华人意外,仅有少数的印度人在园丘工作,人口主要聚集在7英里大街一带,当时的增江(Jinjang)、甲洞卫星市(Kepong Bharu)、甲洞花园(Taman Kepong)、甲洞武吉马鲁里(Kepong Bukit Maluri)、帝沙再也(Desa Jaya)等地皆为锡矿场橡胶园

最早来甲洞从事锡矿开采的人士多为叶姓客家人,造就现在叶姓成为甲洞的第一大姓,也使这里成为华人聚集之地,部分社区的华人比例更高达9成以上。因其地形,在20世纪初期,这里也成为马来亚共产党的活跃之地,因此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便把散居于山上的华人集中在增江一带,使这里也成为典型的华人新村,以利政府监视行动。政府原本想把居住在甲洞的居民迁入增江,但当地居民不希望住在集中营式的新村而失去行动自由,于是自发组成辅警团,协助政府抵抗马来亚共产党维持治安,因此没有被迫迁入增江

1967年,由李延年所有的万利有限公司,开始在甲洞发展房地产业,并与雪兰莪州政府联营和慕娘借贷公司配合的方式,在甲洞卫星市兴建数百间单层廉价屋,为最早的现代屋苑发展[4]。自60年代起,甲洞开始林立各种各样的小型工厂,成为新兴的商业区及轻工业区,并于1974年2月1日,与白沙罗(Damansara)、文良港(Setapak)、吉隆坡市区(KL Bandar)、新街场(Sungai Besi)从雪兰莪分割出来一同组成联邦直辖区[5][6]

主要社区

甲洞人口约30万,为华人居多之区域,加上开端口超过百年的历史,加上拥有轻工业区及商业区密布,因此区内人口密集,甲洞早期随处可见非法木屋,在区内最后的非法木屋——甲洞鸿图园木屋区被拆除后,也象征非法木屋在甲洞已走入历史,取而代之的为现代化且规划整齐的排屋及高耸的公寓。[7] 甲洞拥有拥有许多的花园社区的分布,年代较久远有甲洞花园、甲洞卫星市、甲洞武吉马鲁里等,以及80至90年代崛起的美娜园、鸿图园、中央花园等,较为新兴的位于甲洞边缘地区的孟加拉拉、帝沙再也、帝沙城市园等,其中、帝沙城市园在当地建商的建设下,成为吉隆坡新兴的高级社区,社区内拥有许多绿化公园、商业区、国际学校、医疗中心等,吸引许多当地中产阶级及外籍专业人士进驻。[8][9]

甲洞各社区列表:

  • 孟加拉拉镇(Bandar Menjalara)
  • 双威SPK白沙罗
  • 帝沙再也花园(Taman Desa Jaya)
  • 帝沙城市园(Desa ParkCity)
  • 星光花园(Taman Sri Bintang)
  • 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FRIM)
  • 增江北区(Jinjang Utara)
  • 增江南区(Jinjang Selatan)
  • 甲洞卫星市(Kepong Baru)
  • 美娜园(Kepong Metro Prima)
  • 达雅花园(Taman Daya)
  • 武吉马鲁里花园(Taman Bukit Maluri)
  • 宜信园(Taman Ehsan)
  • 发达城(Taman Fadason)
  • 柏兰花园(Taman Indah Perdana)
  • 甲洞花园(Taman Kepong)
  • 甲洞美佳花园(Taman Megah Kepong 1&2)
  • 八打灵花园(Taman Petaling)
  • 甲洞中央花园(Taman Pusat Kepong)
  • 甲洞英达花园(Taman Kepong Indah)
  • 国荣花园(Taman Sejahtera)

商业活动

甲洞54.5%的人口为25至34岁,24.8%在35至44岁的年龄组,这人口不仅为甲洞带来朝气活力及生活文化,也人口众多,甲洞一带吸引许多业者进驻建设商业区及开设商场。[3]其中较早开业的有日本永旺集团旗下的甲洞永旺广场美娜园店(AEON MALL Metro Prima),其他包含柏年广场(Brem Mall)、永旺霸市(Aeon BiG)甲洞店、莲花超市甲洞店等。

图片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社区联邦直辖区启用年份注释
美娜园永旺购物中心 ÆON Mall Metro Prima 甲洞美娜园(Kepong Metro Prima)

3°12′48″N 101°38′20″E

 吉隆坡 2004[10]
柏年广场[11] Brem Mall 增江南区(Jinjang Selatan)  吉隆坡 未知
莲花超市甲洞店 Lotus's Kepong 孟加拉拉 (Bandar Menjalara)  吉隆坡 2010 前称为甲洞村广场 (Kepong Village Mall)
阿卡蒂亚广场 Plaza Arkadia 帝沙城市园  吉隆坡 2017

教育

甲洞一带拥有许多华文学校,其中甲洞华小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其前身甲洞开明学堂于1909年开学。虽然当地华人以客家人居多,但因帮派观念严重,当地的福建人在20年代,另在甲洞的巴刹街创办规模较小的崇德学校。两校在二战期间,因日军入侵曾经停办,于1946年才复办。二战之后,客家人与福建人破除帮派之分,在1948年与崇德学校合办组成开明崇德联校,经过多次搬迁,加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该校董事部才于目前的现址购地凑建,新校舍在1951年落成,并改名为甲洞公立学校,60年代改制为甲洞国民型华文小学,并分为现在的一校和二校,在2007年于不远处的帝沙城市园(Desa Park City)成立三校。[12]

学校编号 地区 中文名称 马来文名称 邮政
编码
位置 津贴
制度
学生
数量
坐标
WBC0149 甲洞 甲洞华小一校 SJK(C) Kepong 1 52100 市区 半津 1738 3.2147°N 101.6348°E / 3.2147; 101.6348 (甲洞1)
WBC0150 甲洞 甲洞华小二校 SJK(C) Kepong 2 52100 市区 半津 1899 3.2156°N 101.6347°E / 3.2156; 101.6347 (甲洞2)
WBC0172 帝沙城市园 甲洞华小三校 SJK(C) Kepong 3 52200 市区 半津 1646 3.1885°N 101.6407°E / 3.1885; 101.6407 (甲洞3)

交通

美娜园站

在过去,甲洞给人位置偏远,出入不方便的印象,因此在80年代至90年代,曾经进入一段发展停滞期,随着通往八打灵再也E11白沙罗-蒲种大道(LDP)及蕉赖吉隆坡第二中环公路(MRR2)的陆续开通,相关问题基本已获得解决,加上12 布城线的兴建,更是大大增加甲洞的通往其他地区的便利性。

铁路

现阶段,2 巴生港线在甲洞一带设有两站,分别为甲洞站甲洞中央站,另,马来亚铁道公司的电气化铁路 ETS 亦有停靠甲洞中央站 。2022年6月开通的12 布城线,计有数站设置在甲洞。

车站编号车站名称原文名车站服务
 KA06 甲洞站Kepong2 巴生港线
 KA07 甲洞中央站Kepong Sentral2 巴生港线12 布城线 ETS 
 PY09 美娜园站Metro Prima12 布城线
 PY10 甲洞卫星市站Kepong Baru12 布城线

道路

甲洞路(Jalan Kepong)为甲洞的主要道路,连接区内众多社区及商业地带,12 布城线也在甲洞路上空兴建。吉隆坡第二中环公路(MRR2)、士拉央-甲洞大道(Selayang-Kepong Highway)、E33大使路-淡江大道(DUKE)、E11白沙罗-蒲种大道(LDP)、E1南北大道(PLUS)、古晋路(Jalan Kuching)等,为甲洞地区之主要联外道路。[13]

公园

甲洞大都会公园
马来西亚森林研究院之热带雨林树冠

占地95公顷的甲洞大都会公园(Metropolitan Park),为吉隆坡规模最大的户外公园之一,公园内设有跑道、自行车道、风筝场、足球场、瞭望台等。[14]另外,在帝沙城市园社区也设有许多大型公园,为吉隆坡少数能允许宠物进入的户外公园。[15]

设立于1929年的马来西亚森林研究院(FRIM)占地约545公顷,系全球最大的人造森林之一,该处原为一片旧锡矿场,因不适合种植,于是在1926年开始有森林研究院在这片贫瘠之地大量种植,并进行研究与观察,此后这片森林被列为森林生态研究所,2012年被列为国家遗产,在2017年被收录于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内。[16]

美食

甲洞美食多不胜数,历史悠久的餐馆及摊贩处处林立,为吉隆坡华人社区的典型美食天堂,当地美食以华人美食站居多,如鱼头米粉叻沙肉骨茶云吞面等。[17]

文化

2012年上映,由马来西亚籍导演—马逸腾执导,谢佳见戴祖雄许亮宇等主演的电影—《甲洞》,主要讲述甲洞一带的黑帮之故事,在电影在2015年亦推出续集。[18]

宗教

位于甲洞路上的慈济静思堂

甲洞拥有许多宗教机构,如基督教卫理公会甲洞堂,基督教卫理公会增江堂,台湾唯一具有影响力的妈祖信仰 - 广福宫慈圣阁(甲洞妈祖庙)、甲洞福庆堂暨乌鲁观音庙、甲洞富城阮梁公圣佛庙、甲洞灵惠庙、甲洞龙山宫、耶稣圣爱天主教堂( Jesus Caritas Catholic Church )、甲洞神召会、甲洞基督教宣恩堂等。其中,甲洞富城阮梁公圣佛庙为少数超过百年的庙宇。[19]来自台湾慈济基金会,也在甲洞创建其在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道场,于2013年激活。[20]

名胜古迹

  • 在台湾西螺拥有超过300年的妈祖庙,海外分镇座落于马来西亚甲洞。这间妈祖庙来历可谓“具有真正妈祖信仰传承的代表”,宫名为「马来西亚广福宫慈圣阁」。主祀天上圣母老大妈,亦是真正湄洲香火代代相传的代表庙宇。该庙位于甲洞花园,门牌18号 第9A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妈祖圣寿之日,农历九月初九为妈祖得道升天纪念日。
  • 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收费)
  • 淡马锡锡厂,位于甲洞站500公尺外。
  • 增江北区三间庙,位于甲洞大路旁。(三间庙分别是福泽堂、南阳宫和凤山寺)
  • 九皇爷(北天宫),每年农历八月三十至九月初九的九皇大帝诞为热闹庆典,高潮为过火坑仪式。
  • 甲洞大都会公园,总面积90公顷,是吉隆坡最大的公园之一。
  • 甲洞美娜园齐孙宫(1993年创立)是一间以齐天大圣为主神的宫庙,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日是庆祝齐天大圣千秋宝诞热闹的庆典;类似宫庙另有万仙宫(帝沙再也,1947年创立)、紫竹莲齐天大圣宫(百美园,1981年创立)及水濂宫(美嘉花园,1986年创立)。

参考

  1. . www.dbkl.gov.my.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2. (PDF). 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 2010年更新 [2012-04-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22).
  3. . 马来西亚南洋网. 2019-11-17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4. . www.enanyang.my. 2019-08-09 [2022-08-18] (中文(简体)).
  5. . 当代评论. 2020-02-19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6. . 马来西亚星洲网. 2013-10-20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7. . 马来西亚中国报. 2019-12-29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8. . 信报财经新闻. 2019-09-28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9. . 马来西亚星洲网. 2009-04-01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10. . AEON CO. (M) BH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11. . www.bremmall.com.m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5).
  12. . 马来西亚星洲网. 2015-10-04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3. . 马来西亚东方网. 2019-05-12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14. . 光明日报. 2018-09-11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15. . 马来西亚中国报. 2014-06-08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16. . 马来西亚中国报. 2018-08-24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17. . 马来西亚中国报. 2018-01-15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7).
  18. . 马来西亚星洲网. 2015-03-12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19. . 马来西亚中国报. 2015-03-15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20. . 马来西亚星洲网. 2010-09-16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