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
肉骨茶(英语:)是一道用肉汤烹制的中国排骨菜肴。这道菜起源于福建的沙县小吃,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侨民中更受欢迎。之后也广传于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华人地区。[1][2]
![]() 肉骨茶 | |
起源地 | 有争议(巴生或新加坡) |
---|---|
地区 | 马来半岛 |
菜品变种 | 潮州、福建 |
Bak kut teh | |||||||||||||||
汉语 | |||||||||||||||
---|---|---|---|---|---|---|---|---|---|---|---|---|---|---|---|
|
简介
「肉骨」如其名,是以带肉的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而「茶」字则是源自当地一位华人餐厅店主的名字「李文地」[3],因为卖该种肉骨汤且味道上乘,而被顾客称作「肉骨地」,福建话中的「地」与「茶」音近,故后来被称为「肉骨茶」[4]。食材本身并没有茶叶。
肉骨茶混合中药(枸杞、党参、当归、玉竹、川芎)和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大蒜、甘草、花椒、甘蔗、罗汉果、胡椒)及肉排熬制多个小时的浓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高级餐馆会加入海参和鲍鱼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饭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以酱油、碎红椒和蒜蓉一起调味。通常会奉上中式浓茶解油腻。在马来西亚,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点菜式。
变化
随着肉骨茶在东南亚以至亚洲及世界各地流传,其烹饪风格亦随着当时当地的华人而有所影响。 常见的肉骨茶风味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而根据汤汁的颜色深浅,又可以分为「黑汤派」以及「白汤派」:
黑汤派主要有二:
白汤派则有:
- 潮汕派:口味更清淡,胡椒味更浓。
现时在新加坡,潮州派为盛;而在马来西亚则以闽南派较为盛行。
在马来西亚,特别是在巴生,现时还开始兴起一种新的「干肉骨茶」。虽说是「干肉骨茶」,但即把肉汤煮成更浓稠的肉汁,再添入其他成分,如:枸杞子、干枣、干辣椒和鱿鱼干等。与原来的肉骨茶相比,「干肉骨茶」吃起来更有质感、有更清晰的味道,比传统的更有药味,还被誉为是解酒良药。
由于伊斯兰教禁吃猪肉,肉骨茶在马来西亚亦出现了「清真版本」,以鸡肉取代猪排,称之为「鸡骨茶」[5][6][7]。而当猪流感爆发期间,由于当地居民因为疫情扩散而对猪肉恐慌,当地食店除了改卖清真版本以外,甚至还以海鲜来取代猪肉,又或研发出「全素」的「肉骨茶」。
世界纪录
2008年11月22日,在马来西亚巴生市,雪兰莪州州议会议长邓章钦与巴生市中华总商会会长见证世界最大碗肉骨茶 [8]。当天在此举行的2008肉骨茶嘉年华会上,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所属巴生市中华总商会推出世界最大碗肉骨茶。这碗肉骨茶由当地5家肉骨茶店用500公斤猪肉、450公升肉骨茶汤和50公斤药材制成,碗口直径182.88厘米(6英尺整),高91.44厘米(3英尺整),已被列入马来西亚记录大全 ,并将申报。
参考数据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肉骨茶 |
- Temasek Polytechnic. .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Pte Ltd. 15 July 2015: 93–96 [2020-04-28]. ISBN 97898146778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 . web.budaya-tionghoa.net. [21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21).
- . [February 19,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 . 知乎专栏. [2021-03-08] (中文).
- 米蛋. . 2010-09-23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中文).
- . 星洲日报. 2010-08-17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中文).
- [吉隆坡的华人食品].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英语).
- . 新华网新闻. 2008-11-22 [200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