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城

江戶城日语: edo jō */?)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千代田(古武藏國豐島郡江戶)的城堡,別名為江城 kōjō)、千代田城 chiyoda jō),為日本規模最大的城郭,周長含外郭約4(15.6公里)。江戶時代的統治者德川將軍家在此居住歷經十五代,统治二百六十五年,至1868年遷出為止。其城址即現今的皇居,但使用區域與江戶時代有所不同。

江戶城
 Edo-jō
皇居
江戶城描繪圖
类型城郭構造:輪郭式平城或平山城
天守構造:層塔型五重五階加石垣內一階
位置 日本東京都
坐标35°41′17.97″N 139°45′15.72″E
建成时间1457年(長祿元年)
当前用途現存遺跡:石垣、堀、櫓、門、土壘
文化財指定:國家重要文化財(櫻田門、田安門
清水門)
重建部分:富士見櫓、伏見櫓・多聞櫓
櫻田巽櫓、田倉門
主要維修者德川家康秀忠家光(江戶時代)
宮内省宮内廳(明治以來)
主要城主太田氏後北條氏(戰國時代)
德川將軍家(江戶時代)
天皇家(明治以來)
建造者太田資長

概略

十二世纪初,江戶是平安時代才出現的地名,為武藏國江戶鄉,最早出現在鐮倉時期的書籍《吾妻鏡》,江戶意思是江川(荒川)的出海口或入湖入川口。秩父地區秩父氏(武藏國守代理職河越氏分家,畠山氏的分家)的分家,秩父重綱之子四朗,在江戶櫻田築居館(現在皇居的本丸、二之丸範圍),並以地方為「名字」,改名為江戶重繼。以地為名因此得名「江户城」。长禄元年(1457年),扇谷上杉氏的家臣太田道灌开始修筑江户城。爾后,随着扇谷上杉氏的衰落,于16世紀初成為了後北條氏的一座支城。城南的品川湊自古為武藏國府的外港港區,淺草的江戶湊亦為室町時代武藏國知名的港區(海上稱港,陸上設施稱湊)。與神奈川湊(橫濱)為東京灣三大繁榮港市,太田道灌時期即形成城下町,有一定的發展。

天正十八年(1590年),關白豐臣秀吉藉故討伐後北條氏,于小田原之战攻陷小田原城,沒收後北條氏領地統一天下,德川家康入封关东,以江户为居城,江户城开始繁荣起来。庆长6年(1601年)闰11月2日江戶大火全城焚毁。庆长八年(1603年),家康在江户开设了延續二百多年的江户幕府,著手增築江戶城,最大規模為擁有五重六層天守。歷經3次修築,最終天守於1657年明曆大火中燒燬,三代天守扣除中間修築時間,天守總共存在僅五十年不到,改由富士見櫓替代,石垣高7間(實際11公尺),長18間寬16間(28m×25m),含石垣建築總高度22間半(35公尺),矮於大阪天守與駿府天守,因位於大奧後方遂放棄建築,但是經過多次大火。現今有很多部份仍然未能確定。从此,作为幕府將軍的居城,成為全國幕政中心,加上參勤交代的建立,以整個日本的力量發展江戶,大量不事生產的武士家族於此繁衍,服務武士階層的商人、工匠、使役作為町人亦大量湧入,在江戶幕府中後期終於趕上京都、大阪成為经济中心,江户城得到很大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东京。江戶亦為全球歷史上知名的火災城市,江戶幕府267年間,包括1601年全城焚毁的大火共49次,大小火災1,798次。

明治元年(1868年),江戶城由維新政府接管。3年後,天皇入住,江戶城成為天皇居所。1948年更名為皇居。部份城內建築,如冰川神社以及喜多院被移往其他地方。目前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的「特别史迹」。

嘉永2年(1849年)配置圖
1)本丸大奧2)中奧3)表4)二之丸御殿5)二之丸6)紅葉山7)西之丸8)吹上9)北之丸10)三之丸11)三之丸12)西之丸下(大名屋敷地)13)大手前(大名屋敷地)14)大名小路(大名屋敷地)

御殿

本丸・二之丸御殿模型(江戶東京博物館藏,模型省略了一部分建物)、幕末時期的御殿復原模型,同時再現了已不存在的天守閣。
1)玄關・遠侍、2)大廣間、3)松之廊下、4)白書院、5)竹之廊下、6)黑書院、7)御座之間、8)御休息、9)御小座敷、10)中之口御門(表諸職玄關)、11)台所、12)上御鈴廊下、13)下御鈴廊下、14)御小座敷(大奧)、15)對面所、16)御座之間(大奧)、17)新御殿、18)御新座敷・御客座敷、19)台所(大奧)、20)長局、21)廣敷御門、22)二之丸御殿

御殿包含本丸、二之丸、西之丸、三之丸御殿。其中,三之丸御殿在元文年間被廢止。本丸御殿作為將軍居住、處理政務和禮儀儀式的場所,在江戶城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二之丸御殿是將軍的別邸,西之丸御殿是已退位隱居的前任將軍(大御所)和下任將軍(將軍繼承人)使用的御殿。

本丸御殿

本丸御殿由南而北的結構依次為表、中奧、大奧。其中,表作為幕臣謁見將軍和諸役人的執務之地、中奧是將軍生活起居室,同時也是處理政務的地方、大奧是將軍的妻妾和奧女中居住的空間。大奧與表和中奧之間有一堵銅牆作為阻隔,要進出大奧只能從一個(之後改建成兩個)走廊進出。

作為將軍御殿的第一代本丸御殿於1606年(慶長11年)竣工。隨後數次分別於1622年(元和8年)、1637年(寛永14年)(同16年燒毀)、同17年(明曆大火燒毀)、1659年(萬治2年)(1844年(天保15年)燒毀[8])、1845年(弘化2年)(1859年(安政6年)燒毀)、1860年(万延元年)(1863年(文久3年)燒毀)多次反覆重建和燒毀。本丸御殿於文久年間被燒毀之後便未再重建,原有的機能轉移至西之丸御殿。

表・中奧
以大廣間、白書院、黑書院、御座之間、御休息間為主要御殿,由南而北分佈於西側。表的東側有幕府諸臣的值房與控室,中奧的東側是側眾轄下的值房與控室以及御膳房。大老老中若年寄的執務・議事地點最初是在御座之間,但之後由於發生了堀田正俊遇刺案而改為使用表和中奧之間的御用部屋。他們與將軍的側近側用人御側御用取次在中奧的中心位置皆設有值房。
由於表是作為儀禮使用的空間,御殿幾乎沒有任何改動,但中奧經常根據歷代將軍的喜好進行改造。表與中奧之間與和大奧之間不同的地方在於結構上並沒有被阻隔,只有時計之間和黑書院後側的御錠口才能進出大奧。表的值班官員除了獲得御目見的資格進入中奧的御座之間之外不得入此禁區,奧向的官員也只能在時計之間進行晤談。
大廣間
本丸御殿中形式和規模最大的御殿。這是一座長約500張榻榻米、東西方向長50米的巨大建築。寬永17年的大廣間有一座大屋頂,但在燒毀後的重建過程中在中央處設置了一個中庭,屋頂高度於改建工程中被降低。
大廣間用於舉行將軍宣下、頒布武家諸法度、新年朝覲等最為重要的官方活動。主要的空間有上段・中段・下段・二之間・三之間・四之間,由西北逆時針方向分佈。東南處之南側有一中門,東側的御駕籠台是大廣間權威的象徵。此外,於南側對面有一表能舞台,在舉行能劇的盛大​​慶典活動時,幕府官方會指定其中一天作為「町入能」,並在這天允許町人能夠進入南庭觀賞能劇。[9]
白書院
規模僅次於大廣間的御殿。與大廣間中間由松之廊下作連繫,分為上段・下段・帝鑑之間・連歌之間等主要空間,全殿約有300疊榻榻米的大小。曾用於公務活動,作為將軍接見群臣的地方,諸大名在此感謝幕府允許自己的御暇・家督・隱居・婚姻請求時在這裡謁見將軍。此外於新年期間,越前松平家加賀前田家於此代表幕府會面、迎接朝廷敕使和院使時,使用下段作為宴會廳。
黑書院
與白書院之間由竹之廊下作為連繫,主要的空間有上段・下段・西湖之間・圍爐裏之間等約190疊榻榻米大小的範圍。御殿的建築以木及赤松木為材料所建造。用於將軍日常生活期間的接待場所。
御座之間・御休息
作為將軍起居室,前段由上段・下段・二之間・三之間・大溜等構成,中段的接見室用於處理政務,後段為上段・下段組成的寢宮與起居空間。中奧前段的役人原則上禁止進入,只有獲得御目見時才能進入御座之間。最初,將軍將御座之間作為休息的寢宮,御小座敷被建造為將軍的私人空間。
御休息在歷代將軍更迭時都會進行改建,御小座敷的周邊也曾經歷過多次改建。例如在喜愛能劇德川綱吉在位時期,御休息的右側修築有一座能舞台,作為當時頻繁發生地震的地震決策中心和一個名為“地震之間”的避難場所,設置於中庭內的兩個地方。其後的德川吉宗反其道而行,將華美的御休息間拆除,僅於走廊上規劃出部分空間用於起居。
大奥

二之丸御殿

1636年(寛永13年)建造的第一代御殿由小堀遠州創建。表向的機能被省略,整體作為愉樂用途。南西側的人造山與後側的白鳥濠相連的池中有一座能舞台(或稱水舞台),從池畔對岸的御座和凸出並懸於護城河上的釣殿可觀覽全境。中心部分有御殿群,東側築有池塘與人造山、池中的島嶼上設有御亭和御茶屋・御囲・學問所及御文庫等設施。

然而,這座御殿早在五年後就被拆除,並在1643年(寛永20年)修築了簡化版的本丸御殿。這座御殿在明曆大火中也被燒毀,殘存遺構移築至越谷別殿。此後,在1704年(寶永元年)和1760年(寶曆10年)進行過御殿的重建工程,但在1867年(慶應3年)再度被燒毀,從此正式走入歷史。

西之丸御殿

和本丸御殿一樣,分為表・中奧・大奧,主要的空間有遠待・殿上間・虎間・大廣間・大廊下・溜間・白木書院・帝鑑之間・連歌歌間・山吹間・菊間・雁間・竹間・芙蓉間・中間・桔梗間・燒火間・躑躅間・柳間・梅竹間・檜間・蘇鐵間等房間。

該御殿和塔樓先後被燒毀了三次:分別發生於1634年(寬永11年)、1852年(嘉永5年)和1863年(文久3年)三個年份。 1868年(明治元年)4月,該御殿被移交給朝廷時是第四代建築物,明治天皇入城後,這裡成為天皇居住的“皇城” 。1869年天皇於此接見奧匈帝國的使節團,已更名為皇城的御殿成為天皇會晤訪客的接見廳。當時的奧匈使節團將日本皇城的詳細草圖回傳至本國。1873年(明治6年)5月5日皇城御殿又再次面臨被燒毀的命運。西之丸御殿的防禦守備工作於江戶時代由西丸小姓組專責負責。之後的1888年(明治21年),朝廷在西之丸御殿的遺構基礎上修建明治宮殿

城門總覽

本丸
中雀門(書院門、玄關前門)、上埋門、下埋門、中之門、新門、汐見坂門、上梅林門、北桔橋門、西桔橋門、柚木門
二之丸
下乘門、銅門、下梅林門、二之丸喰違門、蓮池門、寺澤門
三之丸
大手門、內櫻田門(桔梗門)、平河門、不淨門(帶郭門)、三之丸喰違門
西之丸
坂下門、西之丸大手門、西之丸中仕切門、西之丸書院前門(西之丸玄關前門、二重橋)、西之丸裏門、大田門、山里門、吹上門、紅葉山下門
內曲輪
竹橋門、和田倉門、馬場先門、日比谷門、外櫻田門半藏門田安門清水門雉子橋門一橋門、神田橋門、常盤橋門吳服橋門、鍛冶橋門、數寄屋橋門
外曲輪
山下門、芝口見附、幸橋門、虎之門赤坂門喰違見附四谷門、市之谷門、牛込門、小石川門、筋違橋門淺草橋門濱大手門

番所

江戶城內設有許多警備要員執行勤務的值務室(番所),但目前現存的只剩以下三座:大番所位於中之門的後方、百人番所和同心番所分別位於下乘門的後方和外側,守衛著江戶城的每一座城門。[13]


圖集

參見

註釋

  1. なお宮上案に従えば、三代の天守は壁面・瓦の材質・破風の配置などを除けば、基本的に同じ規模・構造をしていた。
  2. 多大な支出ばかりが嵩んでいた幕府財政の、近年中のさらなる悪化・破綻が予想されたため、という説がある。
  3. その名残として、天守曲輪に当たる御休息(数寄屋、富士見)多聞櫓の北側から石室(西側二重櫓跡)までの本丸の石垣は現在も他より一段高くなっている。
  4. 7重・9重には「何段にも重なる」という意味もあるので、5重の可能性が高い。
  5. ただし金澤案は『愚子見記』の、三浦案は『愚子見記』『当代記』双方の記述内容に矛盾する。
  6. 後に二ノ丸東照宮として移転。また、『津軽家古図』には最上階上々段に東照宮があったと記載されている。
  7. .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8. 中江克己. . 学研M文庫. 2010: 159. ISBN 978-4-05-901265-8.
  9. 第36回 「江戸城にお能を見に行く!」展「千代田之御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東京都立図書館、2009.11.24
  10. 櫓の数や規模は時期により異なるので、これは一例である。
  11. 平井聖・松岡俊郎ほか執筆『江戸城』学習研究社 1995年
  12. 御殿の門なども含んだ数。主要な門57棟の内、櫓門は45棟。更に枡形を構成しているのはおよそ39棟。
  13. 目前同心番所的建築結構已經遷建至城門內側。

參考文獻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江戶城
    • Ponsonby-Fane, Richard A. B. (1956). Kyoto: The Old Capital of Japan, 794-1869. Kyoto: The Ponsonby Memorial Society.
    • Schmorleitz, Morton S. (1974). Castles in Japan.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 pg. 99-112. ISBN 0-8084-110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