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

死神英语:)是死亡转化的拟人化身,掌管死亡的神灵。由于死亡是人类必经的历程,因此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信仰及宗教之中,也是小说、电影等流行文化常见的题材。

特里尔主教座堂的死神雕像

在某些传说之中,死神通过强制手段收集受害者的灵魂,导致受害者的死亡,称之为残酷收割者(,通常描述为挥舞着大镰长袍骷髅);另有一些信仰则认为,死亡使者()是一种精神向导,祂可以切断死者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最后联系,指导死者前往来世,但对死者的死亡时间及死亡方式,并没有任何干涉的控制权;死亡之灵(Spirit of Death)或死亡预喻者(Allegory of Death)会在死亡到来的时候,预先向死者显示死亡的征兆。

人们对死亡和未知世界充满恐惧,因此将死亡称为恐惧之王();在一些宗教神话体系里面,死亡与灾难的关系密不可分,死亡天使()会带来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收集大量的生命;另一方面,死神与恶魔的形象融合为一体,部分认为死亡是源自邪恶的力量,称之为死之恶魔()。

不同地区

1912年法国《小日报》报导霍乱大流行,插图是死神正在收割大量的性命

西欧

西欧国家自中世纪以来,死亡的拟人形象就是一具活动的骷髅[1] 祂经常挥舞着长柄的大镰,收割垂死之人的灵魂。在英国和德国文化里面,死神通常被描绘成男性,但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文化中,「死亡」一词的词性是阴性,因此女性的死神形象并不罕见。[2]

1800年代后期,死神在英语文学中被称为「残酷的收割者」(),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1847年出版的《人生的循环》():[注 1][3][4]

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生命不能持续到七十岁以上,或最多八十岁。如果我们在这个期限之前,没有遇过残酷收割者的镰刀,大约在这个时候,我们将会遇见祂。

死神的概念更早出现于基督教之前,但被基督教化并在中世纪获得镰刀骨架、黑袍、沙漏等的特征。死神的骷髅形象有很大的程度,是受到中世纪晚期在欧洲基督教盛行的「死亡之舞」的艺术影响。《启示录》中的第四个骑士叫做死亡,宗教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就是持着大镰的骑士。值得一提的是,死神的许多名字也可以是指魔鬼,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古典神话被污名化,导致死神与撒旦的形象融为一体。[5]

祂的其它部份形象可能是「丰收之神克洛诺斯()和「时间之神柯罗诺斯()的混合,克洛诺斯是代表农业的神,身份象征的器物是大镰;柯罗诺斯是代表时间的神,因为时间的流逝,所以衍生出死亡的涵义。由于两者的名字发音相似,辗转流传之下慢慢地混合在一起;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时间之神已经以手执镰刀的老人形象出现,随后演变成现在的死神形象。[注 2][6]

死神根据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可能是男性或女性、披着长袍或裸露躯干、骑着黑马或骷髅马、驾驭马车或小舟、背生黑翅或骨翼、用双脚行走或漂浮在空中,不一而足。

凯尔特

托马斯·C·克罗克于1825年描绘的报丧女妖

死神在不列塔尼民间传说中被称为「昂骷」,祂是在社区内最后一个死者的鬼魂,长相高大、戴着宽阔的帽子及留着长长的白头发。祂驾驭着吱吱作响的马车,上面堆满死者的尸体,当衪在一幢房子前停下时,就意味着里面的人将会面临死亡。[7]

爱尔兰神话中的死神称为「杜拉汉」,是个没有头的骑士。祂骑着黑马拖拉的马车,腋下夹着自己的头部。祂会停在屋前喊着人们的名字,对方马上就会死亡。祂也不喜欢被人们窥视,当祂觉察自己被窥视时,会用脊骨作成的鞭子抽打窥视者,或是在那人身上扔一盆血,表示那人将要死去。

盖尔传说有个女性精灵叫做「报丧女妖」,会通过尖锐的哭嚎预示人们的死亡。关于她的描述通常是穿着红色或绿色的服饰,有着长而蓬乱的头发,有时是丑陋和可怕的巫婆,有时是年轻而美丽的女子。一些故事叙述报丧女妖其实是个幽灵,通常是被谋杀的妇女或在分娩中死亡的母亲。据说当几位女妖同时现身时,就表示有一个伟大的人已经死亡。[注 3]

苏格兰民间传说有只黑色、深绿色或白色的大狗,会将垂死之人的灵魂带往来世,牠的名字叫做「Cù Sìth」。爱尔兰和威尔斯也有类似的传说,名字叫做「」或「Cŵn Annwn」。

威尔斯民间传说,格温纳德()是死亡化身的护墓者,带领着野猎者收集游离灵魂,并将他们送往死后世界,祂的名字有时是梅尔瓦斯()、阿隆()或阿法拉赫()。

低地国家

典型的死神是一具持着大镰的骷髅人

尼德兰比利时荷语地区,死亡化身的名字叫做「瘦骨嶙峋的海因」(),历来也被简称为海因()、海因特()、海因特曼()或亨德里克大叔(),相关古语称为「骨头人」()、「骷髅」()或「刈草者」()。[5][8]

在比利时的其它地区,死亡的化身被称为「死亡的彼得」(),上述两个名字同样都可以用来指代魔鬼的称谓。[9][10][11]

日耳曼

德国寓言中的死亡化身被称为「镰刀人」()、「死神教父」()或「收割者」(),祂挥舞着一把长柄大镰收割人们的性命。《格林童话》之中有一则关于〈死神教父〉的寓言,喻示世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在死亡的面前都是一律平等。

死神在古老的德语故事中叫做「海因朋友」(Freund Hein)、「海因教父」()或「海因兄弟」(),「海因」是海因里希的简称,通常用来指代一个不愿提及名字的人,或是须要避讳的事物。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1650年的宣传单张,上面写着:「海恩朋友不能被拒绝,充满力量、友善、忠心和祈祷。」[注 4]

巴伐利亚奥地利东部将死神称为「骨头商人」,这个词语带有贬低的涵义,比喻死亡是卑微的商人,买卖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这让人们以更轻松和超越死亡的心态去面对死亡。巴伐利亚作家阿尔方斯·施威格特形容「死亡不能带走巴伐利亚人的生命,巴伐利亚人准备离去时,会居高临下地与死神前行。」[12]

波斯

阿斯图维达特()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陀》中记载的死之恶魔,祂的名字意思是「粉碎肉体者」,传说无人能够逃出祂的掌握。公元9至10世纪使用中古波斯语巴列维文本书写的文献中,描述阿斯图维达特是将灵魂带走的恶魔,当祂用手触摸一个人时,他就会陷入沉睡;当祂投下阴影时,就会让他发烧;当祂用眼睛看着他时,他将丧失呼吸的力量。[13]

古中东

公元前12至13世纪,黎凡特迦南人将死亡的化身称为「莫特」,祂是主神埃尔之子。腓尼基人也以莫特的名义崇拜死亡,其后来成为犹太教中的死亡天使,称作「马威特」()。[14][15]

古埃及

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话的冥界之王,祂是亡者前往阴间的守护者。古王国时期的文献中,祂是最重要的死亡之神,会用天秤量度亡者心脏的重量,直到中王国时期才被欧西里斯取代地位。

有些葬礼文本描述阿努比斯会伴随在木乃伊身旁,或是坐在坟墓的顶端保护坟墓。据说阿努比斯是发明木乃伊制造方法的神灵,通常被描述为有着胡狼头的男神,在古埃及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祭司会戴上祂的面具,打扮成阿努比斯的模样,象征阿努比斯领导工作并保护死者。

古希腊

桑纳托斯古希腊宗教神话中的死神,他与睡神许普诺斯是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孪生子,当两位孪生兄弟同时出现时,通常象征着安详地死亡。

赫耳墨斯是人死后的接引者,祂帮助死去的灵魂到达冥界,是除了哈得斯珀耳塞福涅之外,唯一可以自由出入冥界的主神。亡者的灵魂到达冥河时,船夫卡戎负责将死者渡过冥河前往冥界。

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女儿克蕾丝是暴力死亡与战争的女神,她们乐于饮血、残暴及仇恨精神,长着黑色翅膀和爪牙,穿着血腥的衣服。

古罗马

罗马神话中的死神叫做墨尔斯,对应于希腊神话的桑纳托斯。墨尔斯的形象经常描绘为穿着黑袍、手持大镰的阴沉老人,祂的名字「」在拉丁语中就是死亡的意思。

摩耳塔是罗马神话的死亡女神,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特罗波斯。她是帕耳开三女神中最年迈的一位女神,通常被描绘为老妇,象征着黑夜与黑暗,伴随的死亡而产生的痛苦。

拉丁美洲

绘于1913年的死亡之灵卡特里娜的插画

死亡一词在拉丁语系是个阴性词,因此死亡化身在拉丁语国家经常是女性的形象。

米克特卡西瓦特尔阿兹特克神话的死亡女神,她与丈夫米克特兰特库特利共同统治死后的世界。她的职责是监管尸骨,以及主持死亡祭祀的节日。这些节日结合西班牙的文化传统,演变为现在的亡灵节

圣母慕尔特墨西哥民间宗教的民间圣人前哥伦布时期以来,墨西哥文化一直对死亡保持着崇高的敬意,并广泛纪念亡灵节,象征死亡化身的卡特里娜就是墨西哥亡灵节的标志。

圣拉穆尔特(死亡圣人)是在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和巴西南部享誉盛名的民间圣人,祂是一个手持​​大镰的男性骷髅人。墨西哥天主教会批抨圣拉穆尔特的奉献传统,是将异教与基督教混为一体,与信奉耶稣基督战胜死亡的信仰背道而驰,但仍有许多奉献者认为崇拜圣拉穆尔特是天主教信仰的一部分。

圣帕斯夸利托危地马拉的民间圣人,被尊为是「墓地之王」。祂是一个戴着斗篷及皇冠,手持大镰的骷髅人,象征着死亡和瘟疫。

巴西宗教温班达是混合非洲约鲁巴文化而形成的信仰,奥里沙奥姆鲁()代表疾病、死亡和康复。另一个象征死亡的奥里沙埃舒(),祂也是十字路口、墓地和午夜的象征。

海地巫毒教之中,象征死亡和繁衍的神灵是盖德家族(),其中最著名的是盖德家族首领撒麦迪男爵,其余成员包括碧姬妈妈墓地男爵克鲁瓦男爵科里米涅尔男爵

斯拉夫

贾塞克·马尔泽夫斯基于1902年的油画作品《死亡》

斯拉夫神话中的莫拉纳女神是代表寒冬、死亡和重生的神灵,人们会在冬末至初春崇拜她,象征着世界重获新生。

死神在波兰传统文化是位白袍的女性,因为死亡()一词在波兰语中是个阴性词。持着大镰的骷髅则称为「收割人」(),祂有时会将脸部隐藏在阴影之下,仅能看见漂浮的斗篷帽兜和镰刀,因此也有可能是个幽灵。

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国家将死亡的化身称为「」或「」,斯拉夫人认为死神与魔鬼有非常相似的黑暗力量。

捷克共和国首都有座中世纪落成的布拉格天文钟,上面有个代表死神的骷髅雕塑,祂的一手拿着沙漏,另一手拿着铃铛,象征死亡会随着时间而降临。[16][17]

芬兰和卡累利阿

灵魂鸟()在芬兰神话异教中,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向导和守护者。传说,牠会在孩子出生时为他带来灵魂,直到死亡时才将他的灵魂带走。根据古老的习俗,人们会在床边放置一个灵魂鸟的木制护身符,保护睡眠者的灵魂不会在梦中迷失方向;或者是将它放置在墓碑上面,让死者的灵魂能够安详地离开。[18]

斯堪的纳维亚

北欧神话的女神海拉是掌管冥国的女王,她所在的亡者之国是冰冷的永夜国度,凡是无法进入英灵殿的凡人,都会进入她统治的冥国。[19] 主神奥丁有引导英灵的能力,祂的属下瓦尔基丽在战场上赐与战死者美妙的吻,让战士的灵魂进入英灵殿。

黑死病肆疟时期,挪威民间故事经常将死亡描绘成一个头戴黑巾,名叫佩斯塔()的老妇,她的名字意思是「瘟疫女巫」。如果她拿着走进小镇,将会有些人在瘟疫中幸存下来;但是,如果她拿着扫帚的话,所有人都会死去。[20]

直到后来,骷髅死神的形象成为死亡的主流符号,电影《第七封印》中骑士与死神下棋的场景,就是源自瑞典一个描绘死亡的著名作品。

波罗的海

贾尼斯·罗森塔尔斯作品《死亡》中的母亲

拉脱维亚神话称呼死神为「灵魂的母亲」(Veļu māte),是个穿著白袍的女性。当一个人死亡时,她会在墓地等待他,并用盛宴接待他,以及给他分配一个地方。[21]

立陶宛神话的死神叫做「吉利季涅」(Giltinė),是个丑陋的老妇人,有着尖长的蓝色鼻子和毒舌。她的姐姐是生命和命运女神拉伊玛,彼此象征着开始与结束的关系。

基督教兴起使得波罗的海神话逐渐没落,骷髅死神的形象在波罗的海国家,已经成为死亡的主流符号。

印度

死亡在梵语中叫做「」(Mṛtyu),在印度诸教的人格形象是阎魔()和死魔(),婆罗门教佛教的经典都有类似的传说。这个信仰也广泛传播在佛教盛行的地区,包括尼泊尔不丹西藏蒙古云南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

根据《吠陀》记载,阎魔天是亡者的统治者,祂骑着黑色的水牛,并用绳索将亡者引到那落迦阎魔使者会记录下亡者生前所造的诸业,并保存在奇特拉古普塔,以决定亡者的下一世归宿。魔罗是死亡、夺命和障碍的象征,祂们的首领叫做波旬,死之魔罗在其中是代表生死轮回的痛苦。

东亚

阎罗王随着佛教信仰传播到汉地,同化成为地府十殿的主宰,并随后流传到台湾日本韩国越南琉球。传说祂的手中有本生死册(户籍),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当人的生命结束时,祂就会派遣属下把他的魂魄押到地府接受审判。

无常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拘魂的阴差,本义是象征着世间一切因缘变幻莫测,所有事物都会逐渐衰退、消灭和死亡。[22] 其余的拘魂使者还有谢范将军牛马将军枷锁将军,祂们是地府司法神明的部将。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之中,负责接引亡灵的使者称为「金童玉女」或「五方童子」,祂们负责将亡灵引渡往生极乐世界,或是往生仙界。[23]

韩国神话钵里公主》描述钵里公主(,)是引导亡魂到阴间的神灵;《差使本解》中的拘魂使者称为「监斋使者」(,),祂是在地府中严厉无情的差吏,会押送所有人从现世来到死的世界。[24] 其中一位差使叫降临道令(,),祂会带着写有受死者名字的赤牌旨(,),呼唤三次死者的名字,他的灵魂将会离开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离去。

竹原春泉斋绘制的死神,出自《绘本百物语

根据日本神话《古事记》记载,伊邪那美命在生产时被火烧死,然后进入永夜的黄泉之国。她的丈夫伊邪那岐命追到黄泉,想要把伊邪那美命带回到地上,但发现伊邪那美命变得丑陋不堪,因此吓得落荒而逃。伊邪那美命感到自己被羞辱,便派出黄泉丑女追杀伊邪那岐命,两柱神明最终诀别。伊邪那美命因此成为黄泉的主宰神,并发誓每日将缢杀千人,被称作「黄泉津大神」或「道敷大神」。

死神()是日本民间传说的恶鬼,这个词语在古日语中并不常见,直至江户时代的人形净瑠璃《曾根崎心中》才出现这个词语。[25] 江户时代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多次提到死神(缢鬼,)是意外死去的鬼魂,因为心中仍然存有怨恨,所以会徘徊在死去的地点,引诱有邪念的人以相同方法自杀,或予以附身的怪谈故事。

亚伯拉罕诸教

在《希伯来圣经》之中,多次记载耶和华派遣天使毁灭掉希伯来的敌人,祂被称为耶和华的使者列王纪下》第19章第35节)、毁灭者(出埃及记》第12章第23节)、灭命天使(撒母耳记下》第24章第15节至第16节历代志上》第21章第15节约伯记》第33章第22节)、死亡的使者(箴言》第16章第14节)。[注 5] 《圣经》并未直言死亡天使的身份,文艺复兴时期的天主教中,祂被认为是大天使米迦勒;在伊斯兰教中,被认为是大天使亚兹拉尔[26]:64–65

犹太人传统称死亡为「黑暗与光明天使」(),这个名字源于犹太经典《阿加达》,并且提到一个名叫亚巴顿的深渊天使()。死亡天使在《塔木德》的记载中,被描述为是大天使萨迈尔[27]

犹太教

卡洛斯·施瓦贝的作品《掘墓人与死神》

犹太正统的《塔纳赫》之中,死亡()有时化身为噬食血肉的魔鬼哈巴谷书》第2章第5节约伯记》第18章第13节)。[14] 在《何西阿书》和《耶利米书》中,都提到耶和华将干旱和死亡的使者,移交给崇拜偶像的犹大人,作为对敬奉其他神灵的惩罚。[28]

毁灭者()在圣经中是同垂死有关的使者,指不再受到守护天使保护的人,使其遭到灭绝的天使。[29] 虽然宗教学者对这个词语代表的涵义仍有许多争议,但如同《约伯记》第33章第22节所述,它们通常是代表某种形式的杀害者。[30]

形式与功能

根据《米德拉什》的阐述,上帝在创世的第一天创造出死亡的天使。[31] 祂居住在天国,拥有十二羽翼,从那里扇翅八次就会到达地上,然而瘟疫只要扇翅一次。[32][33] 上帝在出埃及对死亡天使说,「我赐予你力量要用于所有人」、「唯有这人(指摩西)通过律法,有免于死的自由」。[34] 死亡的天使布满眼睛。在死亡的那一刻,祂拔出一把剑,站在受死者的头上,手中抓住一滴胆汁。当垂死的人见到死亡,便会开始抽搐、伸手乱抓及张开嘴巴,于是死亡天使将胆汁滴进那人嘴里,导致他死亡后脸色变黄。[35] 「死亡的滋味」一词的典故出自于此,即死亡是由胆汁落下所引起。[36]

人的灵魂会通过喉咙,然后从嘴里逃脱;因此,死亡天使会站在垂死之人的头上。[37] 当灵魂离开身体时,它的声音从世界的尽头传到其他地方,但无法被人听见。[38] 历代经典中提到,死亡天使手中拔着一把剑,表示死亡天使是杀死人类的战士。[39] 人在死亡的那天,如同屠杀者面前的家畜般,在死亡天使的面前跌倒。[40] 祂对塞缪尔的父亲说,为了保存人类的尊荣,不会像屠杀野兽那样撕掉人们的脖子。[41] 死亡天使有时用刀代替剑,或是使用绳索让人窒息死亡。[42] 祂负责运行上帝为犯罪者定下的刑罚,犹太人的四种处决方式中,有三种是源自于死亡天使,即是:烧死(将热铅倒入受害者的喉咙)、杀死(斩首)和缢死

死亡天使披着一袭修道士的披风。[43] 祂会为了达到目的,而示现出特殊的身份,例如在乞丐祈求怜悯时,示现出捐赠者的样子。[44] 当镇上流行瘟疫时,不要走在马路中间,因为死亡天使(即瘟疫)大步走在那儿;如果镇上享有和平,不要走在道路的边缘。当城镇流行瘟疫时,不要一个人去犹太教堂,因为死亡天使在那里存储祂的工具。如果听见狗在吠叫,那么死亡天使已经进入这座城市。如果祂们开始炫耀,那么先知以利亚已经来到。[45] 人们日用的祈祷中,死亡的天使称为「毁灭者」(,)。[46]

Midrash Maaseh Torah》记载有六位死亡天使,加百列负责君王、卡西尔负责青年、马什比尔负责动物、马锡特负责孩童、阿辅和黑曼负责人和家畜。[47] 萨迈尔在塔木德文献中,被认为是天上万军的一员,运行残酷而有破坏性的任务。祂在犹太人的传说中,就是死亡天使和撒旦军团的头领角色。[48]

学者与死亡天使

葬礼吊船的死亡天使雕塑,保罗·蒙蒂摄影于威尼斯(1951年)

4世纪的塔木德学者非常熟悉祂,当祂出现在街上时,学者们就像猛击野兽一样抨击祂,于是天使在他家呼唤祂。祂给予三十天的喘息时间,以让他可以在进入下一个世界之前,整理自己的知识。有三分之一的人无法进入下一个世界,因为他无法中断对塔木德的学习;有四分之一的人,祂展示了一根火杖,因此祂被认为是死亡天使。[49] 祂经常进入比比的房子,并与他进行交谈。[50] 祂诉诸策略来葬送祂的目标。[51]

约书亚·本·列维的生平极具传奇特色。当他死的时候,死亡天使出现在他面前,他要求向人们展现天堂中的位置。当天使同意这一点时,他索要天使的刀器,以免天使阻吓他。这个请求也得到应允,约书亚将刀子抛过天堂的墙,不被允许进入天堂的天使,抓住了他的衣服末端。约书亚表示说他不会出去,上帝宣布他除非宣誓,否则不准离开天堂,但他从未宣誓,因此只能留下来。死亡天使要求拿回祂的刀子,但被约书亚拒绝。这时天上传来声音说:「把刀子还给祂,因为人类的子民需要它带来死亡。」犹豫不决的约书亚归还这把刀子,换取获悉死亡天使的名字。为了永远不会忘掉这个名字,他将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当刀子归还给天使时,手臂上的痕迹消失,他就遗忘了这个名字。[52]

拉比的观点

拉比发现在《诗篇》第89章第48节提到了死亡天使,《塔库姆译本》将这段经文翻译为「没有一个人能活着、看见死亡天使,还能救出他的灵魂脱离祂的掌握。」《传道书》第8章第4节在《米德拉什》中解释为「没有人能脱离死亡天使,也无法对祂说『等我把事情整理好』,或是『有我的孩子、我的奴隶,可以代替我』。」当死亡天使出现的时候,没有任何补救的余地。[53] 如果一个犯罪的人承认自己的过错,那么死亡天使可能不会碰他。[54] 上帝保护免受死亡天使。[55]

善行可以克服死亡天使的愤怒,当一个人不运行仁善时,死亡天使将出现在他面前。[56] 死亡天使从上帝那里得到差遣。[57] 但是,当祂获得毁灭的命令时,就不会从中区分善恶。[58] 然而在路斯城(Luz),死亡天使没有权能,当年老的居民准备离世时,他们就会去到城外。[59]

基督教

古斯塔夫·多雷作品《白马上的死神》(1865年)

死亡在《新约圣经》之中,是启示录中的四骑士之一(启示录》第6章第7节至第8节)。[60] 他也被称为「苍白骑士」,名字叫做塔纳托斯(死亡,),这个词语在圣经的解释为「身体的死亡」,中文翻译为死亡、死味、死罪等;[61][62][63] 他的名字与古希腊神话的死亡化身相同,并且是四位骑士之中,唯一一位有被命名的骑士。

我又观看,看哪,有一匹灰绿色的马。那骑马的,名叫「死亡」,阴间伴随着他。他们被赐予了权柄可以统管地上的四分之一,用刀剑、饥荒、瘟疫和地上的野兽去杀害人。
《启示录》第6章第8节,中文标准译本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5节,以一种拟人化的语气与死亡进行对话;在一些《新约圣经》的版本中,他在这里呼唤的名字是「哈得斯」(死亡,Hades)。[注 6][64]

「死亡啊!你的胜利在哪里?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里?」
《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5节,中文标准译本

《希伯来书》第2章第14节描述「魔鬼」掌握死亡的权势(希伯来书》第2章第14节)。

所以,孩子们既然同属血肉之体,他也照样同有一样的血肉之体,为要借着死亡来废除那掌握死亡权势的——就是魔鬼。
《希伯来书》第2章第14节,中文标准译本

基督教经文中包含对阿巴顿的描述,称祂是掌管毁灭之地的使者(启示录》第9章第11节)。

有一个王统管牠们,就是那无底坑的使者;他的名字,希伯来语是「阿巴顿」,按希腊语的名字是「阿波伦」。
《启示录》第9章第11节,中文标准译本

萨迈尔在基督教之中,有许多类似于撒旦的职能,被认为是堕落天使[48][65][66]:257–60 但有些解释认为祂并非是邪恶,因为祂的职能也被认为会带来好处,例如消灭罪人。[67]弥赛亚到来时,所有的死者都会复活,死亡也将被终结。撒旦被认同为敌基督,是死亡的使者。

最后被废除的仇敌就是死亡。
《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26节,中文标准译本

伊斯兰教

伊芙琳·德·摩根的作品《死亡天使》

在伊斯兰教之中,大天使亚兹拉尔被认为是死亡的天使(),祂和祂的下属将灵魂从死人中拉出,引导他们度过来世的旅程。祂们示现的形象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对善人表现得很美好,对恶人则表现得像可怕的怪兽。

伊斯兰教经典详细地讨论死亡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情境,死亡天使在人们垂死之时夺走他们的灵魂,罪人的灵魂以最痛苦的方式被提取,而义人的待遇却很容易。[68] 在人的遗体埋葬以后,芒克与纳基尔负责检验死者的信仰,回答正确的义人可以在死后过着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罪人和不信教的人就要接受惩罚。[68][69] 在死亡和重生之间的状态,称为「不可穿越的界限」(巴尔札赫,)。[68]

死亡在伊斯兰世界的神学里面,并不被视为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延续的另一种形式。在伊斯兰信仰之中,真主将世俗作为来世的考验场,世俗生活将随着死亡而结束。[70] 因此,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为来生做好准备,真主将对每一个人做出复活审判,并根据他们所做的好事和坏事,让他们有权获得奖赏或惩罚。[70][71] 所以,死亡被视为是通往来世的门户,已经由真主预先为人们做好安排,每个人死亡的确切时间,只有真主才能够知道。

流行文化

日本

台湾

美国

另见

注解

  1. 《人生的循环》是罗伯特·孟席斯()的译作,翻译自奥古斯特·托勒克于1841年出版《基督徒奉献的时间》()的一部分。
  2. 另外一个同样被混淆的词语是「乌鸦」(),因此乌鸦在西方民俗中也有死亡的象征意义。
  3. 爱尔兰和苏格兰部分地区,传统的丧礼过程中会有伤心的妇女在放声哭号,她们被称作是「恸哭的女人」()。
  4. 德语原文:「」
  5. 天使」一词,希伯来语原文作「」(,H4397)、希腊语原文作「」(,G32),本义是指传信的使者,这词在《圣经》译本中翻译为天使()、使者()或特使()。
  6. 新钦定版圣经》原文:「」()

参考文献

  1. Noyes, Deborah.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8: 35. ISBN 978-0618823628.
  2. Guthke, Karl 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ISBN 0521644607.
  3. . Merriam-Webster.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4. Menzies, Robert. . Edinburgh: Myles Macphail. 1847: 11.
  5. Niermeyer, Antonie. [Treatise on the evil being in the superstition of our nation: a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our ancestral mythology]. Rotterdam: A. Wijnands. 1840: 32–33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7) Ghent University (荷兰语).
  6. . novareinna.com.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7. Anatole Le Braz : Légende de la Mort
  8. Lemma: He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L
  9. . www.vlaamswoordenboek.be.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0. .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11. . www.verhalenbank.nl.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2. Alfons Schweiggert: Wunderwesen zwischen Spessart und Karwendel in Brauchtum, Sage, Märchen. Stöppel, Weilheim 1988, ISBN 3-89306-502-4, S. 47.
  13. .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 II, Fasc. 8, p. 873. Encyclopædia Iranica Foundation. 1987-12-15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14. Cassuto, U. .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1962, 12 (2): 81–83. JSTOR 27924890.
  15. See, e.g., Hab. 2:5 & Job 18:13.
  16. . prague.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7. . orloj.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8).
  18. Kelly Brenner. . 2019-09-18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19. . Global.britannica.com.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20. . Snl.no.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21. E. Kokare. Latviešu galvenie mitoloģiskie tēli folkloras atveidē. Rīga, 1999.
  22. 慧净法师. . 七叶佛教书舍. 2012-08-08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23. 吴碧惠. . 台湾大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09-09-09.
  24. . 210.204.213.131.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25. 七会静. . 广済堂. 2009年: 168-193. ISBN 978-4-331-65459-0 (日语).
  26. Davidson, Gustav, , 1967, ISBN 9780029070505
  27. Bunson, Matthew, (1996). Angels A to Z : Who's Who of the Heavenly Host. Three Rivers Press. ISBN 0-517-88537-9.
  28. Handy, Lowell. 需要免费注册. Grand Rapids, Michigan, USA: Eerdmans. 1995: 40. ISBN 0-8028-4161-9.
  29. Olyan, S.M., A Thousand Thousands Served Him: Exegesis and the Naming of Angels in Ancient Judaism, page 21.
  30. Gordon, M.B., Medicine among the Ancient Hebrews, page 472.
  31. Midrash Tanhuma on Genesis 39:1
  32. Talmud Berakhot 4b
  33. Pirke De-Rabbi Eliezer 13
  34. Midrash Tanhuma on Exodus 31:18
  35. Talmud Avodah Zarah 20b; on putrefaction see also Pesikta de-Rav Kahana 54b; for the eyes compare Ezekiel 1:18 and Revelation 4:6
  36.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vi. 327
  37. Adolf Jellinek, l.c. ii. 94, Midr. Teh. to Ps. xi.
  38. Gen. R. vi. 7; Ex. R. v. 9; Pirḳe R. El. xxxiv.
  39. I. Chron. 21:15; comp. Job 15:22; Enoch 62:11
  40. Grünhut, "Liḳḳuṭim", v. 102a
  41. 'Ab. Zarah 20b
  42. Grünhut, l.c. v. 103a et seq.
  43. Eccl. R. iv. 7
  44. M. Ḳ. 28a
  45. B. Ḳ. 60b
  46. Ber. 16b
  47. compare Jellinek, "B. H." ii. 98
  48. .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49. M. K. 28a
  50. Ḥag. 4b
  51. B. M. 86a; Mak. 10a
  52. Ket. 77b; Jellinek, l.c. ii. 48–51; Bacher, l.c. i. 192 et seq.
  53. Talmud, Ned. 49a; Hul. 7b
  54. Midrash Tanhuma, ed. Buber, 139
  55. Midrash Genesis Rabbah lxviii.
  56. Derek Ereẓ Zuṭa, viii.
  57. Ber. 62b
  58. B. Ḳ. 60a
  59. Soṭah 46b; compare Sanh. 97a
  60. . Bible Gateway.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61. . carm.org.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62. . Blue Letter Bibble.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0).
  63. . zhsw.org.
  64. . Bible Gateway.
  65. Patai, Raphael. . London: Routledge. 2015: 463. ISBN 978-1317471714.
  66. Ivry, Elliot R. Wolfson. [1998] 2013. Perspectives on Jewish Thought. Routledge. ISBN 978-1136650123.
  67. Jung, Leo. .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uly 1925, 16 (1): 88. JSTOR 1451748.
  68. Matt Stefon (编). 需要免费注册. New York: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2010: 83–85. ISBN 978-1-61530-060-0.
  69. Nigosian, S. A. 需要免费注册.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3–4. ISBN 0-253-21627-3.
  70. Oliver Leaman (编). . Routledge: 27. 2006. ISBN 978-0-415-32639-1.
  71. Juan E. Campo (编). . Facts on File: 185. 2009. ISBN 978-0-8160-5454-1.

参考书目

  • Bender, A. P. .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anuary 1894, 6 (2): 317–347. JSTOR 1450143. doi:10.2307/1450143.
  • Bender, A. P. .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uly 1894, 6 (4): 664–671. JSTOR 1450184. doi:10.2307/1450184.
  • Böklen, Ernst. . Göttingen: Vendenhoeck & Ruprecht. 1902.
  • Cantu, Dean (March 2018). "Memento Mori: The Personification of Death." TEDxTalk, University of Tuls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nnqRy6ct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illmann, August. . Leipzig: S. Hirzel. 1895.
  • Gordon, Maurice Bear. . Isis. December 1941, 33 (4): 454–485. JSTOR 330623. doi:10.1086/358601.
  • Hamburger, J[acob]. . 1. Strelitz, Mecklenburg: Selbstverlag des Verfassers: 990–992. 1884 [3 March 2013]. OCLC 234124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德语).
  • Joël, David. . Breslau: F.W. Jungfer's Buch. 1881.
  •  此条目包含现处于公共领域的出版物中的内容:Kaufmann Kohler and Ludwig Blau. . Singer, Isidore; et al (编). .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mpany. 1901–1906.
  • Kohut, Alexander. . Leipzig: Brockhaus. 1866.
  • Lynette, Rachel. . Monsters. Farmington Hills, MI: KidHaven Press. 2009. ISBN 978-0-7377-4568-9. OCLC 317921894.
  • Milton, John. .
  • Olyan, Saul M. . Texte und Studien zum antiken Judentum, 36. Tübingen: J.C.B. Mohr. 1993. ISBN 978-3-16-146063-0. OCLC 28328810.
  • Schwab, Moïse. . Paris. 1897.
  • Stave, Erik. . Haarlem: E. F. Bohn. 1898.
  • Weber, F. W. . Leipzig: Dörffling & Franke. 1897.
  • Hunter, Dave. .

外部连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死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